
《窦娥冤》教学设计.doc
12页《窦娥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古代戏剧戏曲的文学常识并掌握一些古代白话的意义;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鉴赏品味关汉卿本色的戏曲语言;鉴赏夸张和想象的浪漫主义手法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中国古代戏剧的常识,完成目标1;把握剧情,初步感知课文教学步骤:一、中国传统戏剧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故称“戏曲”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其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5、近代、现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京剧形成的形成是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继徽班进京(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 三庆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皆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之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戏班相继进京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
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京剧二、元杂剧元杂剧与元曲的关系 唐诗、宋词、元曲并举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散曲元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2、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
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我国古代音乐以宫(相当于简谱1)、商(相当于简谱2)、角(相当于简谱3)、 (相当于简谱5)、 羽(相当于简谱6)、变宫(相当于简谱4)、变徵(相当于简谱7)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三大类末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副净、二净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京剧的行当:初期的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后来生行和末行合并,取消了末行正旦又叫青衣青衣在旦行里占着最主要的位置,青衣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旧社会的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没有老年,老年就变成老旦了。
青衣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旦行的第二大类叫花旦花旦的情况跟青衣正相反,从服装上来说,都是穿短衣裳,或者是短褂子,短裤子,或者是短袄子,短裙子即便是穿长衣裳也是绣着色彩鲜艳的花样从年龄上看,都是扮演青年女性从表演上来说,是以做工和说白为主武戏中有武旦和刀马旦四大名旦当中,梅兰芳、程砚秋都属于青衣,荀慧生属于花旦,而尚小云实际是身兼数行,一般来说,青衣以唱为主,花旦念占较大比重,而刀马旦、武旦以打为主尚小云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唱、念、做打并重,每一样都很擅长,在表演当中,也是唱念做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前一场唱,下一场念,再下一场打,这是一个单独的行当,叫做“花衫”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
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范”,简称“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3、元杂剧常用的一些古白话词:行动些(走快些)、没来由(没由来)、葫芦提(糊涂)、只合(只应该)、也么哥(词尾助词)怎生(怎么)、哥哥行(哥哥那边哥哥,对一般男子的客气称呼行,宋代和元代口语里自称或者称呼别人的词后边,有时加“行”字,大致相当于“这边”“那边”或者“这里”“那里”)、兀的(“这”的意思,带有惊讶语气)咱(元曲中常用于句尾,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吧”)、着(命令)4、作家作品: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学生的错误,常把王实甫(fu)也当作元曲四大家之一)《倩女离魂》王文举与张倩女本由双方父亲指腹为婚,但王文举探望张老夫人时,老夫人因他尚未取得功名,只让他与倩女以兄妹相称,答应在他及第之后完婚张倩女倾慕王文举,在他赴京赶考后相思成疾,魂魄离躯赶了上来王文举起初认为她私奔有伤风化,但见她情意真切便带她一同赴京,而家中张倩女的病躯则是终日昏昏沉沉王文举状元及第后,携夫人回家省亲,众人见有两个张倩女,以为有鬼魅。
张倩女的魂魄重新回到体内,病也就好了老夫人为二人正式完婚《墙头马上》裴尚书之子裴少俊,奉命到洛阳购买花苗,行经李总管的花园,遇到其女李倩君二人一见钟情,私订终身经过传书递简,李倩君竟勇敢地和裴少俊私奔了少俊把她藏在府中后花园的书房里,并生下一子一女,度过了七个年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李倩君被裴尚书撞见了裴尚书认为李倩君的行为违背礼法,强命裴少俊写下休书,把李倩君赶回娘家后来,裴少俊中了进士,裴尚书知道了李倩君是洛阳总管的女儿,便同意裴少俊的要求,请李倩君重返裴府李倩君坚决不肯,把家翁奚落了一番最后,为了一双儿女,才重新团圆《汉宫秋》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让他到民间选美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又要将毛延寿斩首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元帝舍不得昭君和番,但满朝文武怯懦自私,无力抵挡匈奴大军入侵,昭君为免刀兵之灾自愿前往,元帝忍痛送行单于得到昭君后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国,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里投水而死单于为避免汉朝寻事,将毛延寿送还汉朝处治。
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又听到孤雁哀鸣,伤痛不已,后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昭君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 《窦娥冤》 马致远 《汉宫秋》 白朴《梧桐雨》 纪君祥 《赵氏孤儿》 《梧桐雨》:安禄山有一次未能完成军令,幽州节度使张守圭本欲将他斩首,惜其骁勇,将他押至京城问罪丞相张九龄奏请明皇杀掉安禄山,明皇不从,反而召见授官此时贵妃正受宠幸,奉明皇命收安禄山为义子,赐洗儿钱后来安禄山因与杨国忠不和,出京任范阳节度使七月七日,贵妃与明皇在长生殿欢宴明皇将金钗钿盒赐给贵妃,酒酣之际,二人深感牛郎织女的坚贞,对星盟誓,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好景不长,天宝十四年,贵妃正在品尝她喜爱的荔枝,安禄山谋反的消息传到,明皇携贵妃仓皇入蜀驻扎马嵬驿时,军队起了骚乱龙武将军陈元礼请明皇诛杀祸国殃民的杨国忠,明皇依言而行但军队仍不肯前进,陈元礼又请诛媚惑君王的杨贵妃明皇无奈,令高力士将杨贵妃带到佛堂中,由她自尽这样,军队得到了安抚,保护明皇逃亡肃宗收复京都后,太上皇(明皇)闲居西宫,悬挂贵妃像,与之朝夕相对,追念不已一夜,明皇正在梦中与贵妃相见,却被梧桐雨惊醒他追思往日与贵妃欢爱情景,惆怅万分《赵氏孤儿》:晋灵公时,武臣屠岸贾与文臣赵盾不和,设计陷害赵盾,在灵公面前指责赵盾为奸臣。
赵盾全家因此被满门抄斩,仅有其子赵朔驸马与公主得以幸免后屠岸贾又假传灵公之命,迫使赵朔自杀公主被囚禁于府内,生下一子后托付于赵家门客程婴,亦自缢而死程婴将婴儿放在药箱里,负责看守的韩厥同情赵家,放走程婴与赵氏孤儿后亦自刎程婴携婴儿投奔赵盾老友公孙杵臼此时屠岸贾急欲斩草除根,为搜出孤儿便假传灵公之命,要将人国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婴儿杀绝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要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以保全赵家命脉后程婴便向屠岸贾告发公孙杵臼私藏赵氏孤儿,屠岸贾信以为真,派人搜出婴儿,三剑剁死,程婴见亲子惨死,忍痛不语公孙杵臼大骂屠岸贾后触阶而死屠岸贾心事已了,便收程婴为门客,将其子(实为赵氏孤儿)当作义子,教他武功二十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却一直不知自己身世程婴见时机成熟,准备告诉他详情,便绘一手卷,将赵家仇详述给他听赵氏孤儿悲愤不已,决意报仇此时悼公在位,因屠岸贾兵权太重欲除掉他,便命赵氏孤儿暗中捉拿屠岸贾,酷刑处死,全家满门抄斩赵家大仇得报,赵氏孤儿被赐名赵武,救护赵家的众人受到封赏《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或《赵氏孤儿大报仇》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记》 白朴《墙头马上》 郑光祖《倩女离魂》《西厢记》唐代洛阳书生张珙,欲往长安应试,寄居蒲州普救寺,与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一见钟情。
恰逢乱军首领孙飞虎兵围古寺,强索莺莺为妻莺莺之母崔夫人许诺:“无论何人,退得贼兵,情愿倒赔妆奁,将莺莺许配于他张珙挺身而出,修书招来白马将军杜确,杀退孙飞虎,不料崔夫人变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