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篇).doc

15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17422795
  • 上传时间:2021-12-0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6.50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篇)1. 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2. 试析《牡丹亭》情与理的冲突融合3. 《竹山词》意象研究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摘要:陶渊明的诗歌质而自然,充满着一■种山水情怀,这与他“爱丘山”的木性相契合,与 他涡望NI归&然、亲近&然的襟怀和意趣相统•一他的诗歌“论怀抱则旷而且真”,主要表现在他晋 子里的山水情结和外因作川不任真闲适、欣豫自远的追求上他作诗喜川山水意象,例如山和泽, 他常以淸新之景、淸新之物写淸新之境,抒发其对山水的依恋和渴银与山水相融的情怀同时,他 的个性兼具厚重卓拔和圆融通脱的特点,故能恰到好处地把主观情感融入到客观物镜之中,达到无 我之境,卯叫世人传达一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山水性情-•体 浑融,体现了陶渊明诗歌中深藏的山水情怀关键词:陶渊明;山水情怀;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山水性情 论文类型:理论研究史论陶诗,一般多以"萧散冲淡"(朱熹)[1]、"质而自然"(严羽)[2], "冲淡高洁"(梁启超)[3]、"和谐静穆"(朱光潜)[4]等作概括,认为它自 然情深,可以与《诗经》三百篇相媲美本文着重从"山水情结〃、"山水 意象"和"山水性情"三个方面对陶诗做一点浅层次的分析,聊以探求陶 诗中的山水意境以及深蕴在这意境中的诗人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理想,即山 水情怀。

      一、陶诗中的山水情结陶渊明擅长"以情造境",他的诗歌古朴自然,诗意深醇,且能天然入 妙,体现山水情怀,究其源动力,在于他的山水情结相较于一般文人;陶 渊明与他们不同的地方,便是他与大自然之间没有距离在中国文化史上, 他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5]诗缘情而发,他从山川河泽中得到 美的感受付之以诗,他的诗"论怀抱则旷而且真"[6],读者能触景生情, 情以景观陶诗中出现的物象诸如山和泽大多包含着诗人欣豫自远、委心事外的态度,本质上是一种山水情结的实体化具体而言,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性本爱丘山一一骨子里存在着亲近山水的基因陶渊明的一生是与山水结缘的一生,单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这十个字,我们便可感知回归自然是与他的人生 追求相契合的"爱丘山"的意思就是"爱自然";’性本爱丘山"说明他的 骨子里存有着亲近自然的因素他渴望并在后二十年完全生活在大自然中, 已融成大自然的一员,他不再是山水的旁观者、欣赏者,更不是占有者, 山水早已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他的喜怒哀乐里虽然曾经"误落尘网中"(同 上),还"一去三十年"(同上),但就像羁鸟恋着旧林,池鱼思着故渊,他 "目倦川涂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无时或忘地"心念山泽居" (同上),最后"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向往山水的心被 彻底放飞,即使面对死亡,他也可以高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拟 挽歌词三首》其三)从他的诗句中,我们或多或少可以领略到诗人对山水的 喜爱和眷恋那些山,那些泽(水),以及山泽间的动物和植物,都充满着 一种非凡的魅力,诱惑着他走近"山泽久见招"(《和刘柴桑》)一一山泽 哪里会真的招呼人,只因为诗人心思归隐,在山水情结的作祟下,他才会 觉得山水见招这是情结与实物之间的通感也正因为诗人’性本爱丘山", 拥有着妙造自然的山水情怀,所以别人都瞧不上眼的山野景观在他笔下却 显得格外亲切,他的诗歌才能任怀得意,营造出一种属于山水独有的意境2、 怅恨独策还一一黑暗社会压迫下渴望回归自然陶渊明生于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在年少时,他也有过建功立业、 兼济天下的宏图大志,但他真醇的秉性受不了宗室斗争、军阀夺权的政治 野心,受不了不断的血腥杀戮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更兼不愿为五斗米 向乡里小人折腰,便选择了归隐这条路选择归隐,证明他"爱丘山"的 夙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归隐后,可以"种豆南山下"(《归园田居 五首》其三)、"久去山泽游"(《归园田居五首》其四),可以尝试"山涧 清且浅,遇以濯吾足"(《归园田居五首》其五),可以怀想"在昔曾远游, 直至东海隅"(《饮酒二十首》其十)。

      总之,山与水可以缓解他心头的压 力和疲劳,洗去他因见过太多世俗社会的黑暗和污浊而引发的厌世情绪 与山水相融,把山水田园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归宿,是陶渊明在黑暗社 会的压迫下作出的明智选择,作用其中的除了他骨子里拥有的高尚节操和 爱山又爱水的真性情,当然也离不开黑暗社会压迫人性的反面驱动"性本爱丘山〃和"怅恨独策还"(《归园田居五首》其五)分别是山 水情结形成及表现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作用在陶渊明的诗歌写作上,便形 成一种冲淡自然、清新流畅、古朴质直、醇厚隽永的诗风,感情真挚而富 有奇趣,故金代元好问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7]总括其 诗歌特点他的山水情结与他诗中的山水意象巧妙融合,一起构成一种浑 融的山水意境二、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意象陶渊明的诗歌抒情沁人心脾,写景豁人耳目,深得隐逸之趣在他的 众多诗歌中,山水意象的运用极其频繁,惯以清新之景、清新之物写清新 之境这些意象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但都体现自然的特点,即以山水为 美的对象,追寻山水,主要是为了满足追寻者对美的要求其中,广义的 山水意象包括山、泽、松、兰、鸟等与山水相关的生命和物事,狭义的山 水意象则单指山与水(主要是泽)。

      下面,我们便从山与水的意象分析陶诗 的山水意境,探求陶诗的山水情怀1、山的意象陶渊明的诗歌中山的意象繁多,有陵岑、南山、西山、东岭、曾丘等, 不同的意象与不同的时令、景物和心情相结合,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尤其 以南山最具典型性南山这个意象分别出现在《饮酒二十首》其五和《归园田居》其三中, 它既是一座实体的山(指陶渊明住所附近的庐山,古称南障山),又作为诗 人心中一种桃花源式的理想信念而存在以《饮酒》其五为例,按照古汉 语的原则,第三联后半句’悠然见南山"既可理解为’悠然地见到了南山", 也可理解为见到了悠然的南山",所以,在这里,山与人一样具有’悠然" 的性情一一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邈远它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心中渴望 回归自然,像山水那样自在的理念和追求而一个"悠然见"展现了诗人 闲适的生活和超脱的心境,当然也把美好的风光嚢括在其中了整首诗虽 然无一字实际写情,却句句关情,意境迥然,可以说是得尽风流在诗中, 景物、情理水乳交融,有神无迹,所以温汝能所撰《陶诗汇评》中有"渊 明诗类多高旷,此首尤为独绝境在寰中,神游象外"[8]的说法此外,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杂诗十二首》其二)、"陵岑耸逸峰,遥瞻 皆奇绝"(《和郭主簿二首》其二)、"迥泽散游目,緬然睇曾丘"(《游斜 川》)等诗句中山的意象也都呈现出冲淡自然、清静渺远的意境,很好地表 现了诗人渴望栖隐山林、归复自然的情怀。

      2、水的意象陶渊明诗歌中水的意象也十分丰富,有江、海、湖、泽、涧等,尤以 泽的出现次数为多,且多与山连用,"泽"作名词在《古汉语常用字典》中 被定义为"聚水的洼地"[9],在陶诗中显然是指与水有关的东西或地方 "山泽久见招"、"心念山泽居〃、"久去山泽游〃、"寒气冒山泽"(《于王抚 军座送客》)、"迥泽散游目〃、"和泽周三春〃(《和郭主簿二首》其二)、"仲 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饮酒二十首》十二)等诗句,或寄托向往山水 的情怀,或描写水滨隐居之人的高尚品质以表达自己的仰慕效仿之心,任 真自得,深得"渐近自然"[10]之趣职称论文陶渊明是以意写境的高手,他的诗歌以写意为主,不尚藻饰,不事雕 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平实的笔法精炼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 传达出深厚的意蕴,以达到写意传神的效果;并融兴寄于自然美,使景物人 格化意象本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 陶诗中,山的意象与水的意象一体浑融,绝不孤立诗中的意象往往构成 一个整体的画面,且具有渺远的意境这种渺远是意象使然,也是诗人的 心境所致例如,"心远地自偏"(《饮酒二十首》其五),"远"突破山水 有限的形体,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从有限的时空进到无限的时空里, 进到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宗白华先生曾说画家诗人’游 心之所在’,就是他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作为他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 心"[11]陶渊明便恰到好处地抓住了这"游心",他把山水意象融而为一, 连同自己本身达到物我谐忘的境界,使本来的山水述怀变作山水情怀,从 而营造出一种自然而有奇趣的山水意境故宋代苏轼盛赞陶渊明作诗"才 高意远"[12]、"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13]三、陶诗中的山水性情陶诗的真趣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来的,饱含着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 深切感悟,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探求,是主观与客观的浑融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中说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14] 这便是对陶渊明运用"以物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刻绘就 像庄周梦蝶一样,陶渊明早就与山水融为一体,山水的性格便是陶渊明的 性格孔子也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的特点同样反映在人的素质之 中,因此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钱穆先生对此 解释为卩水缘理而行,周流无滞,知者似之,故乐水山安固厚重,万物 生焉,仁者似之,故乐山"[15]大抵是说,山的特点厚重卓拔,与仁者相 似;水的特点圆融通脱,与智者相似这是用道法自然"的方式来解释仁" 和"智"的内涵。

      从陶渊明的诗作和生平来看,他的性格中这二者兼而有 之鲁迅先生曾说?陶潜诗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16] 这更加证明了陶渊明的性格中刚和柔是兼济的1、山一样的性情一一厚重卓拔、独立自持的仁者风范山独立无畏只要它存在,它就坚定地独立,不依附哀求别人,更不 会为着私利、为着五斗米向人折腰屈膝它稳重且懂得自持,在原则上固 守节操,具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卓拔陶渊明性格的卓拔体现在他不畏权势所迫,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 上当他对统治者失望之后,选择归隐,更体现出他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 彻底否定和坚决的反抗精神,他的《饮酒二十首》,通过回忆过去生活,写 出了他从出仕到归隐种种生活的观感和体验,传达了对污浊、险恶的社会 的痛心和不满例如《饮酒二十首》其六中,诗人借酒抒怀,感叹俗世里 做人行事的无原则性"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 毀"寥寥数语,把表面现象可以蒙蔽人们眼睛,社会舆论可以给人错误导 向的通病尽显无疑言辞咄咄,体现的正是山一般的卓拔《饮酒二十首》 其八中,诗人以孤松自比,表现自己高洁坚贞的人格在寒冷的季节里众 草没其姿",而它却依然挺立,折射在现实生活中,表达了诗人以清高自许, 不愿"随波逐流"、哪怕守穷也要学高山青松卓然而立的品性。

      同时,他的 厚重表现在对山川田园的喜爱和对劳动人民的亲近上再以《饮酒二十首》 为例,第九首中"父老"提酒邀饮,诗人"倒裳"而迎,表明诗人生性的 冲淡,与农民间毫无隔阂、融洽无间;而诗的后半部分写诗人与老农促膝相 谈,老农劝诗人处世不要那么认真,还是出去做官的好,这番"父老言" 有点像屈原与渔夫的问答,类似于陶渊明的自明心迹于是诗中接着道",纡 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意思是说我隐居的决心已定,再不会重返仕途, 与世同流合污正是诗人能和农民倾心相处,他才深知人民的疾苦和真诚 投桃报李,他在他的诗歌里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如"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五首》其三):’回家岂不苦,弗萩辞此难〃(《庚 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萩早稻》)2、水一样的性情一一圆融通脱、上善大度的智者气质山水相依,正如仁智不可偏废智者首先必须是仁者,不是仁者,没有真智水的特性在于柔和多变,遇事容让老子云f上善若水,水善利 万物而不争"(《道德经》第八章)说的正是它的有容乃大同时,水"缘 理而行,周流无滞",使得它。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