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创业教育启发.doc
38页大学生创业教育启发大学生创业教育启发第一篇一、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研究简述必要性和可行性必要性:主要认为研究生自主创业可以带动就业;工科研究生因为受到相应的科研训练,更有可能进行技术创业,可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缓解我国的科研转化率低的问题[3] ;另外,创业教育可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4] 可行性:主要从开展创业教育的内外因素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外部因素是政府支持力度加大[5] ,创业的外部环境趋于好转,社会的认同度提高;从高校内部来看,工科研究生经济状况相对较好,阅历较为丰富,年龄优势明显[3] ;知识结构和素质相对较好[6] ;高校内部的制度环境也比较有利,如部分学校有课程体系,甚至有一定的扶持和孵化平台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存在的问题:政府、社会、高校等对工科研究生创业存在功利性认识,认为创业就是具有创业能力的人创立新企业[6] ,普及面窄,大部分研究生往往被排除在教育受众之外;师资没有创业经历,教学模式单一,缺乏授课技巧和知识储备;课程设置体系不完备,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不能结合;缺乏实践教学和训练;场地、资金、技术孵化等支持系统缺乏对策:根据以上的问题,政府、社会层面要为创业教育提供外部的保障[1] ,高校自身要发展创业教育,需要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学生创业知识结构、师资、校园环境、创业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变革。
现有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1.缺乏深层次的对创业教育推动因素的分析现有研究对于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的深层次的推动因素主要是归结为解决就业问题、素质教育的需要、国家创新战略的需要等方面到底是什么原因推动了研究生的创业?外在和内在的推动因素有哪些?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有学者认为大学使命演变的内在逻辑是创业教育兴起的内生性因素[7] ,但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详细分析,为后续研究留下了一定的空间2.专业教育和导师在创业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模糊现有研究一般将创业教育的目标从宽到窄分为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专业教育和导师在创业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模糊专业教育被视为与创业教育并行或者与创业教育互为补充的关系专业教育没有纳入创业教育的核心体系,只是提倡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的某些目标,以此实现和创业教育的结合,针对研究生导师的作用更是很少提及3.工科研究生的特殊性不明显现有研究中研究生和本专科生区别不是很明显[1] 对于研究生的特殊性,一般只是宽泛地认为研究生相对来说具有技术和知识优势,有利于技术创业或者机会型创业;还有些学者认为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培养体制本身就具有创新性的特点[6] ,更能很好地衔接创业教育中的创新性培养的目标,总体上来看缺乏深度的详细分析。
二、学术创业视域下的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学术创业简述1.概念狭义的学术创业指的是大学学者为使自身研究成果商业化而参与的商业性的创业活动,如产学合作、基于大学的风险投资基金、以大学为基础的孵化器企业、由学者组建的新创企业、在企业和学术部门具有双重身份的研究者等;而广义的学术创业也包括学者对自身学术生涯的战略管理以及创建一个新的领域或机构[1] 2.成因综合现有文献,可以将学术创业的产生和演变归结为三种逻辑:第一种是技术逻辑上世纪 80 年代始,科学与经济、大学与产业界的边界发生了大规模变革[2] 一开始,学界注意到科学研究发展的逻辑演化与管理实践具有相似性,与企业研发存在着整合效应,先后提出了“技术科学”的概念[8]和“后学术科学”概念[9] 后来用“学术资本化”[10]和“企业科学”概念[11]来诠释学术趋向于资本化、商业化以及企业竞争力日益依赖知识创新优势的现实近年来,学术界用“学术创业”来描绘大学的知识资本的创业活动演变的趋势,将学术创业的产生和发展视为大学和企业在科学技术发展上不断融合碰撞的结果第二种是大学使命演变逻辑大学自诞生以来,其使命是不断演进的从纽曼的纯粹教学,到洪堡的教学和研究统一,再到伯顿•克拉克的“创业型大学”,大学一直在努力寻求一种动态平衡以回应社会的要求。
根据三重螺旋模型理论,为社会经济服务成为大学的一个核心职能[12] 而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这种职能又向创业职能演变,有学者认为大学诸多形式的学术创业活动是强化为经济发展服务使命的一种必然要求和自然演进[13] 第三种是创业本身的逻辑在熊彼特看来,创业意味着能够最大限度地组合自己的资源,运用还未运用到实体经济中的新知识和新方法来生产新产品并完成商品交易,知识是创业者成功的最重要的资源[14] ,在当今以创新和变革为导向的动态环境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就是依靠源自知识的创新和知识向市场价值转化的能力所以,拥有丰富知识资源的大学就应当而且必须成为科学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创业者3.主要研究内容学术创业的导向分类从创业活动的方式、途径和结果的差异来看,可以将学术创业分为三种导向类型学术导向学术导向的学术创业指的是在一些研究型大学中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学者,坚持进行独立的学术研究,不热衷于将自身的科学研究成果商业化,认为学术职业本身没有应用的功能[15] 他们的目标是学术声誉的最大化,往往将自身的研究成果视为公共产品有学者认为,学术导向的学术创业实际上是学者对其学术生涯的创业化管理,和企业家的创业实质是相同的。
差异在于它的创业方式是在科学体系内的新发现、新理论、新学科和新范式;创业效果体现在获取学术声誉;开发的市场是未被发现或解决的科学难题创业效果由学者同行的观点和反馈来评判,衡量标准为研究的引用水平和影响因子[13] 创业导向创业导向的学术创业者追求和从事具有市场价值的创新活动,热衷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目标是获取发明专利或发明许可,或者开创一家衍生企业他们对技术创新的经济价值更感兴趣;他们往往更多地与企业合作;研究的成果具有私有性总的来说,创业导向的学术创业强调市场化意义上的创业,关注知识向商业价值转化兼顾型学术创业兼顾型学术创业者主要通过大学与社会机构间的合作进行技术创新研究与创业导向的创业者偏重于经济利益不同,他们获取经济收益的目的主要是用来支持他们的研究项目或团队,特别希望能够通过合作得到新的理念、技术和经验等知识收益,使自己的科研团队、实验室、研究所等的声望和规模提升,获得成长最大化[2] 总的来说,兼顾型学术创业寻求在学术导向和创业导向之间的一种平衡学术创业的活动形式和一般过程Klofsten 将大学学术创业活动从硬性到软性分为:科技园、衍生企业、专利和许可、合同研究、产业培训课程、顾问咨询、筹资、学术出版和培养高质量的学生。
主流的意见是认为尽管硬活动很重要,但大学转移知识最好的方式是软活动[16] 当然,也有学者指出并没有最佳的形式,大学更关注其是否能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益[17] 在创业过程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Wood 指出的四个阶段:创新披露和知识产权保护阶段、意识和获取产业合伙阶段、商业化机制选择阶段、商业化阶段[18] 学术创业过程各阶段的创业活动、创业主体、障碍困难、关键影响因素等都不尽相同,只有准确把握各个阶段的关键因素,才能提升学术创业的绩效学术创业的影响因素学术创业的影响因素一般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主流的意见认为学术创业的影响因素有外部制度因素和内部制度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有社会经济因素、政府管制因素、历史文化传统因素等;内部因素包括教育制度、管理制度以及内部的微环境同时,学术创业的绩效受学者、大学以及环境三者的综合影响学术创业活动和大学的功能和社会使命的变革互相影响,与学术组织所处的不同的社会背景及情境差异息息相关,学术创业需要在商业性的技术开发和学术的自由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学术创业对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影响1.宏观影响学术创业是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推动因素学术创业表现出的大学职能向社会服务倾斜的创业化特征,强调学术与产业实际、市场结合。
这实际上都是大学对时代要求的反应,是技术的逻辑、大学使命和发展的逻辑综合作用的结果按照大学的创业化职能要求,包括创业教育在内的工科研究生教育要着力培养研究生掌握将学术与市场结合的本领,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开创自身事业的能力所以,深入研究学术创业理论,不但可以理解创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的深层次推动因素,又可以为其发展寻求新的思路和增长点学术创业是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制度环境构成的主要因素学术创业深刻地影响了学者、大学的社会角色定位,客观上也对大学的管理体制、产学研转化体制、教学体制等产生了重大影响,构成了社会学意义上的制度环境在这种制度环境下,工科研究生的创业教育面临着制度趋同的压力和合法性压力表现在创业教育方面就是不能脱离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不能脱离目前的专业教育体制,更不能脱离各个大学本身具有的文化传统在这种制度压力下,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必须要将自己的发展与学术创业结合起来,与学校的各种资源、智力支持体制和管理体制结合起来,提高合法性和师生认同感,进而为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铺平道路创业教育要注重学术与创业的平衡学术创业本身体现着学术与创业平衡、科研商业化和学术自由的平衡的价值取向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创业教育往往指创立企业,对创业导向强调过多,普及面有限,导师和研究生本身的认同感有限。
学术创业在强调创立企业的价值的同时,强调运用创业思维管理自己的学术生涯,体现了对于创业本质的把握:创业就是用创业的思维,最大限度地组合自己的资源去开创自己的事业,至于这个事业是发展学术或是创立新企业,虽然其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和评价标准有差异,但本质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总体上说,这种平衡客观上扩大了普及面,也提升了合法性和认同感,对专业教育的创业化变革也有着极强的暗示作用2.微观影响从学者创业的定义和实践来看,学者是包括研究生的由此,工科研究生也有着三种学术创业路径,即创业型、学术型和兼顾型创业教育需要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进行分类教育和指导创业导向的工科研究生应该成为重点关注对象他们往往是导师市场化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人员,甚至是导师创业的“委托代理人”[19] 他们对于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开发的具体过程比较熟悉,有助于形成适合自主创业的“先前经验”;机会识别和开发的能力比较强,完全有可能走向自主创业之路或者成为专利、技术经纪人等对创业教育来说,如何与他们的创业导向型导师联合起来,开发这一部分研究生的创业潜力,丰富他们的商业知识储备是构建相应的教育体系的重心重视兼顾型创业的大多数研究生。
从目前高校的现实来看,大部分工科研究生都参与到导师的合作研究的科研项目中,主要涉及偏软的学术创业活动他们的科研参与让他们更有机会熟悉基本的技术转移模式,更有可能识别科研初步的市场和商业价值对创业教育来说,应从实际出发,偏重于他们从事软活动方面的技术转化活动掌控能力的培养[20] 不可忽视学术导向的学术创业从我国实际来看,很多从事基础研究的研究生在校期间因为种种因素还不具备马上就创立企业的能力,主要还是以完成学业、管理好学术生涯为主从技术发展逻辑来看,三螺旋理论的多学科性倾向、科研的商业化倾向表明,即使是基础研究实际上也需要有创业式的学习方式因此,创业教育应该将培养研究生学术生涯的创业化管理能力和思维方式作为重要目标,这也是创业教育所必须承担的时代使命三、基于学术创业理论的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改进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转变创业就是创立企业、创业教育就是在专业教育之外进行商业知识教育的观念要重视培养研究生创业化的管理学术生涯和职业生涯的能力,以及组合环境资源和自身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其次,要树立系统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将创业教育与现有培养体系和学校其他体系进行系统考虑,与教师创业结合起来,与科研创新结合起来,与大学产学研体制结合起来,与大学的各种具体创业型活动结合起来,形成合力。
最后,要深化导师制的改革,注意发挥不同类型的导师在指导研究生进行学术创业上的重要的引领作用和决定作用2.系统地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