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3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1.doc
4页《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江阴二中 蒋杜俊教学过程一、 问题情境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圆,用一个硬币从纸的一边移动到另一边,如果把这个硬币看成一个圆,这个动圆在移动过程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设计意图]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两个圆的各种位置的几何现象,为用其他数学语言表示这些现象作准备.通过对已学过内容的复习自然过渡到新学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即将要学的内容是和平面几何有区别的,是用不同的方式研究同一个问题二、 数学建构问题1 初中学过的平面几何中,圆和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或者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有:相离相交,相切[设计意图]该问题可能学生一开始已经回答了,在这里再次出现的目的是明确在数学中圆和圆位置关系的准确表述,不能用其他意思相近的词语代替.特别要强调相切和相离包含两种情况问题2 设两圆半径分别为R和r,圆心距为d,你能用R, r和d之间的数量关系表示这五种关系吗?两圆外切d=R+r;两圆内切d=R-r (R>r);两圆外离d>R+r;两圆内含d 问题4 若已知☉O1:x2+y2+D1x+E1y+F1=0, ☉O2:x2+y2+D2x+E2y+F2=0,那么又如何表示这两个圆的五种关系呢?(仅仅根据圆的一般式,求出圆的圆心和半径,然后同上方法解决)问题5 你还有别的方法判断圆与圆的五种关系吗?(引导学生用代数法求解,通过两圆方程组成方程组的公共解的个数进行判断)由方程组消去一个未知数,得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求出Δ.当Δ>0时,相交;Δ=0时,相切;Δ<0时,相离.几何法是利用两圆半径的和或差与圆心距做比较,得到两圆的位置关系;代数法则是把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完全转化为代数问题,转化为方程组的解的组数问题,从而进一步体现几何问题与代数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但这种代数判定方法只能判断出相离、相交、相切三种位置关系,而不能像几何法那样能判定出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五种位置关系.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使用几何法判定两圆的位置关系问题,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使用代数法,比如,只要求判断两圆是否相交或相切或相离.三、 数学应用【例1】 (教材P115例1)判断下列两圆的位置关系:(1) (x+2)2+(y-2)2=1与(x-2)2+(y-5)2=16. (2) x2+y2+6x-7=0与x2+y2+6y-27=0.[设计意图] 例1是对刚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d, R, r,再判断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2)则需将方程转化为(1)的形式即可.[规范板书] 解 (1) 根据题意得,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1=1和r2=4,两圆的圆心距因为 d=r1+r2,所以两圆外切.(2) 将两圆的方程化为标准方程,得(x+3)2+y2=16, x2+(y+3)2=36.故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1=4和r2=6,两圆的圆心距因为 |r1-r2| [设计意图] 求过两点的直线方程,应该先求出两点坐标,再根据两点坐标求出过两点的直线方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解题的过程,总结求两圆公共弦所在直线方程的方法.[规范板书] 解 将方程x2+y2=4与x2+y2+2x+2y-2=0联立两式相减得x-2y+4=0,再由得即两交点分别为(-4,0),(0,2)由直线的两点式,得AB所在的直线方程为x-2y+4=0.问题6 回头看例3的解题过程,你发现什么?(引导学生所求的结论在解题过程中已经出现过.)[题后总结] 求两个圆公共弦所在直线的方程就是将两个圆的方程相减.变式1求弦AB的长度;2求以AB位直径的圆的方程;3求圆心在直线上,且经过A、B两点的圆的方程[设计意图]根据垂径定理,圆心在弦的垂直平分线上,那么只需要求出弦所在的直线方程即可,进一步巩固公共弦所在直线方程的求法.思考题 过点P(5,5)作圆C: x2+y2+2x+2y-8=0的两条切线,设切点分别为P, Q,求线段PQ所在的直线方程.[设计意图]让学生弄清楚线段PQ所在的直线方程就是以OC为直径的圆与圆C的公共弦所在的直线方程.【课堂小结】1. 圆和圆有五种关系,其中两圆相切时,两圆的连心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切线.2. 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有“几何法”和“代数法”两种.但常用几何法,即用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和与差之间的关系,一般不采用代数法.3. 若两圆相交,则两圆公共弦所在直线的方程可由两圆的方程作差消去x2, y2项即可得到.具体为:圆C1: x2+y2+D1x+E1y+F1=0与圆C2: x2+y2+D2x+E2y+F2=0相交有公共弦,其直线方程为(D1-D2)x+(E1-E2)y+F1-F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