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师承记》的著述风格和反响.doc
16页《汉学师承记》的著述风格和反响137《汉学师承记》的着述风格和反响陈其泰内容提要清代学者江藩在嘉庆午间着成《汉学师承记》,正式宣布"汉学" 为清代学术的主流.总结,记载自清初至乾嘉时期儒林家法之传授,经学着述之渊源,是江藩撰着此书的主要目的.本书的内容,观点,格局,为此后研究清代考证学奠定了基础.当日正统派学者以"朴学" 相矜尚,文风贵朴实无华,江藩却能出类拔俗,在着作中倾注自己的感情,凸显学术个性.此书撰成后,曾引出龚自珍的一番评论和宋学营垒人物方东树的激烈诘难.关键词江藩《汉学师承记》乾嘉考证学《宋学渊源记》 《汉学商兑》一,总结汉学的兴盛和学者的精神风貌《汉学师承记》是一部关于清代考证学的重要着作,为嘉庆年间着名的布衣学者江藩所着.江藩字子屏,江苏甘泉(今扬州)人,他是乾嘉吴派着名学者惠栋再传弟子,从小习训诂考据治学.他与扬州地区学者,如江都汪中,焦循,高邮李悖,宝应刘端临等都有深交.与阮元是同里同学,阮元任两广总督,为他刊刻《汉学师承记》,在序言中称江藩"博闻强记,无所不通,心贯群经,折衷两汉".江藩本人对《汉学师承记》的撰成时间未有直接记载,但我们从书后《经师经义目录》江钧(江藩之子) 所写附言能找到重要证据,其中云:"家大人既为《汉学师承记》之后,复……作《经师经义目录》一卷?, 时间为嘉庆辛未十月 ,此一记载指明《汉学师承记》初稿在嘉庆十六年初已撰成.由此可知,江藩着书,正处于乾嘉考证学风达到极盛,而学术风气又正酝酿着重大变化之时.其时,乾隆年间的老辈学者如江永,惠栋,戴震,王鸣盛,钱大昕,纪昀等人声誉正隆,他们成功的考证学着作被士林视为治学圭臬.又有一批学者如程瑶田,段玉裁,王念孙,焦循,阮元,王引之等继起大张其军,扩大考证学的范围,考证方法也达到更加精密.乾嘉考证学的兴盛确是文化史上十分突出的事件,不仅名家辈出,成果丰硕,而且体现在学者的治学方法和精神风貌也迥异于其他时代.对于这些,客观上亟须进行一番适时的总结.《汉学师承记》的撰成,正式宣布"汉学" 为清代学术的主流 .江藩在书前特意写了一段前言,其大旨是论述清代"汉学"取代理学而盛行,是学坛的盛事 ,是历史的进步.他对理学宣读予以严厉的贬责,认为乾隆朝以后转向"崇尚实学,不务宣言" 是事势的必然.并以亲身经历,证明" 汉学" 代理学而起具有重大意义:" 藩绾发读书,授经于吴郡通儒余古农,同宗艮庭二先生,明象数制度之原,声音训诂之学,乃知经术一坏于东西晋之清谈,再坏于南北宋之道学,元明以来,此道益138 社会科学战线?2006 年第 5 期? 历史文献研究晦.至本朝三惠之学盛于吴中,江永,戴震诸君继起于歙,从此汉学昌明,千载沉霾,一朝复旦!"这些话,代表了当时士林的主流看法,也是对全书观点的集中提炼,以下八卷内容即为此总纲性论述的展开.阮元为此书作序,云:"读此可知汉世儒林家法之承授,国朝学者经学之渊源,大义微言,不乖不绝,而二氏之说,亦不攻自破矣."阮元所谓" 二氏之说 ",是以较为隐蔽的手法对宋学加以诋斥.序言中又称"两汉之学 ,纯粹以精", 评价朴学家考证训诂的治学路数 "务为其难,务求其是", 则是对乾嘉汉学的大力表彰,同样表达了当时多数士人的共同认识.总结,记载自清初至乾嘉时期儒林家法之承授,经学着述之渊源,正是江藩撰着此书的主要目的.书中详细论述自康熙问的阎若璩至嘉庆间汪中,凌廷堪等重要学者的师承传授关系,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学术史信息,使我们能从中了解师承关系如何影响学者的治学领域,学术旨趣,学术个性,在此基础上如何形成学术流派,并制约整个学坛的演进趋势.在明了师承传授关系构成清代汉学发展内在脉络的基础上,江藩又进一步依学术演进的内在逻辑,总结出清代汉学演进经历了发端,奠基,鼎盛三个阶段.清代汉学之发端,始于黄宗羲,顾炎武,江藩出于特殊考虑,将两人的学术宗旨,学术成就放在全书末尾叙述.汉学之奠基人物,是康熙年间学者阎若璩,胡渭.阎若璩着.《古文尚书疏证》,胡渭着《禹贡锥指》,是开辟考证学道路的重要着作,江藩在全书卷一开宗明义安排了二人的传记.同卷中还有顾祖禹,张昭,宋半塘,张尔歧,马辅,他们有的是顾炎武的知交或受业弟子,或传阎若璩之学,或治学领域与阎若璩,胡渭相近,因而都是清代考证学发展的推波助澜者.卷二至卷六,是全书的主体.卷三为惠周惕,惠士奇,惠栋,沈彤,余萧客,江声,褚寅亮传记;卷四为王鸣盛,钱大昕传记 ,是吴派的创立者和光大学术者.卷五为王昶,朱筠,武亿,洪亮吉等人传记,他们都是乾隆问着名学者,王昶早年曾向惠栋问学,与吴派人物王呜盛,钱大昕相友善,又与戴震定交至久,朱筠与吴,皖两派学者均关系密切,王昶,朱筠二人文名卓着,仕途顺利,皆历任考官擢拔名士多人,武亿,洪亮吉是朱筠门下士,此四人未可遽归吴派或皖派,而其旨趣行事颇有共同之处,故立为一卷,亦为汉学昌盛之见证.卷五为江永,金榜,戴震三人传记;卷六为卢文昭,纪昀,邵晋涵,任大椿,洪榜 ,汪元亮,孑 L 广森,均为皖派的开创人物和弘扬其学者.卷七为陈厚耀,程晋芳,贾田祖,李悖,江德量,汪中,顾九苞,刘台拱,徐复,汪光燧,李钟泗,凌廷堪,他们都是扬州地区学者.综观全书,清代汉学发展的三个阶段记述大体具备,吴皖两派的学术活动和学术成就则构成其主干.如此匠心独运,使本书远远高于学者传记汇编,而成为在史识,内容和结构上均具品位的学术史着作.《汉学师承记》之所以被视为一部名着,其关键也在于此.此书虽仅九万字,但自着成至 20 世纪 30 年代,先后曾经十次刊刻.更重要的是,本书的内容,观点,格局,为此后研究清代汉学奠定了基础.进入近代以后,章炳麟在《旭书?清儒》中,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清代考证学主要分为吴派,皖派,张舜徽着《扬州学记》记载扬州地区学者的生平活动和着述,都是在《汉学师承记》论述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的.重视揭示学者的治学特色和精神风貌,是《汉学师承记》又一成功之处."学术", 是江藩对立传人物所持的唯一标准.不管是南方,北方,或是吴派,皖派,扬州学者,不管是位居要官,还是布衣书生,凡对"汉学" 作出贡献 ,取得成就都予立传,并且平等对待 .他明确提出撰着的原则:" 是《记》,于轩冕则略记学行,山林则兼志高风."②戴震是开创清代皖派的人物,也是推进" 汉学 "确立的名家,书中卷五戴震传精选出生动而富有说服力的材料,从多方面表现这位汉学大家精深缜密,逻辑谨严的治学特色和精神风貌.传的开头,讲他小时读书必求真实证据,不人云亦云的有趣经历:"君年十岁,乃能言 .就傅读书 ,过目成诵.塾师授以《大学章句》右经一章,问其师日:'此则何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日:'此子朱子云尔.'又问 :'朱子何时人?'日:'南宋.' 又问:'曾子何时人?'日:' 东周.' 又问:'周去宋几何时?' 日:'几二千年.' 日 :'然则子朱子何以知其然?' 师不能答.读书一字必求其义 ,塾师略举传注训解之,意不释.师恶其烦,乃取许氏《说文解字》,令检阅之.学之三年,通其义;于是十三经尽通矣."④《汉学师承记》的着述风格和反响 139这段儿时故事,实则以小见大,表现戴震一生治学务求确凿证据,唯真知是求的精神风格.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对此作了精辟的评论:"此一段故事,非唯可以说明戴氏学术之出发点,实可以代表清学派时代精神之全部."戴震家境贫寒,而为学刻苦精深,四十岁以前,已在经学,文字音韵,历算等领域有很高造诣.故当他在困顿中来到北京时,钱大昕等学界名流,一经与之接触,立即叹为奇才.江藩生动地记述当日情景:"乾隆二十七年壬午,举于乡.策蹇至京师,困于逆旅,人皆以狂生目之,几不能供嬗粥.获交于钱少詹大昕,称为'天下奇才'. 秦文恭公纂《五礼通考》,求精于推步者,少詹举君名.文恭延之,纂《观象授时》一类.后高邮王文肃公安国,请君至家塾,课其子念孙.一时馆阁通人,如河间纪庶子昀,嘉定王编修呜盛,青浦王蔚泉先生,大兴朱笥河先生,皆与之定交.从此海内知东原氏矣."既突出说明戴震身处逆境而学识过人,又真切地表现出当日钱大昕,纪昀,王呜盛等学术名家,对于身份低下,处境窘迫的真才给予真诚帮助的可贵品质!乾嘉时期汉学的兴盛,与当时几位担任显要官职,又以提倡学术,奖掖后进自任的人物的贡献分不开.王昶曾任大理寺卿,重修《一统志》总修官,后任刑部侍郎,多次担任乡试,会试考官及主考.纪昀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多年,官至礼部尚书,经筵讲官,协办大学士.朱筠曾任安徽,福建学政,《日下旧闻》总纂官.他们在学术上都很有造诣,同时以提携人才,推动学术为己任,江藩都为之立传,着重记载他们的"学行 ",予以表彰.二,倾注着者感情凸显学术个性乾嘉时期正统派学者以"朴学 "相矜尚,在文风上贵朴实无华 ,忌言有枝叶.由于强调材料的冷静审核和考辨的条理,就要抑制撰着者感情的流露;由于强调客观地对待材料,就不赞成加进作者的褒贬议论.故此,大多考证学者的论着,均采用札记,训诂,笺注一类形式,重视材料的搜集,排比,考核有余,而议论和文采不足,作者的态度冷静有余,而表达感情不足.江藩置身于这种学风,文风环境中,本书又以记述汉学家为对象,却能做到出类拔俗,在着作中倾注自己的感想,凸显着者的学术个性.这是《汉学师承记》又一成功之处.江藩在书中并不以冷眼旁观写出汉学家们的生平,着述为满足,而且很注重写出人物议论,行事的特点,评价他们的学术和人品,抒发对际遇坎坷,处境贫寒而又发奋努力取得成就的学者的钦佩和感慨.前面讲到的戴震,洪亮吉等人的传都是很好的说明.这里再举出一些突出的例证.张尔歧,济阳人,少为县诸生,一生逊志好学.着有《仪礼郑注句读》,《夏小正注》,《老子注》等.江藩在传中记载:顾炎武游山左,读其书而推重其学,称"独精《三礼》,卓然经师".一生"闭门着书,是以世无知者……晚年萧然物外".在邵晋涵传中,极赞邵之学术,《尔雅》为研治《六经》之津梁,晋涵不满于原有邢爵疏之浅陋,于是另撰《尔雅正义》,采摭丰富,见解精当,于是"今之学者,皆舍邢而宗邵矣".又称其所着 《南都事略》" 词简事增 ,正史不及也",《孟子述义》诸书," 皆实事求是,为学者有益之书".江藩尤其称许晋涵一生操行方正,云:"君在日下,教授生徒以自给,足不诣权要之门,所以迥翔清署二十余年,而官止四品也."@对于汪中,江藩钦佩其学识,而对其一生遭遇更深表同情.汪中七岁而孤,家境贫寒,冬夜籍薪而卧.年长后在市上当书贩,从书商处借阅经史百家,于是博综经典,遂为"通人". 年三十,北上,冯廷丞 ,朱筠均招致幕中,礼为上宾.王昶,钱大昕,卢文粥也并为延誉.因母老家贫,又得怔忡病,故不与朝考,绝意仕进.乾隆五十一年(1786 年 ),"朱文正以侍郎典试江南 ,思得君为选首,不知君不与试也.君感知遇之恩,上书侍郎,请执弟子礼.侍郎旋奉命督学浙江,君往谒时,为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余言,博征载籍,贯串史事,天地问有数之文也……后毕尚书沅开府湖北,君往投之,命作《琴台铭》.甫脱稿,好事者争写传诵.其文章为人所重如此."⑨汪中性情伉直,不信释老阴阳神怪之说,排斥宋儒性命之学."且言世多淫祀 ,尤为惑人心,害政事.见人邀福祠祷者,辄骂不休,聆者掩耳l4o 社会科学战线?2006 年第 5 期? 历史文献研究疾走,而君益自喜."汪中善于写骈体文 ,江藩在传中谓尤其酷爱其《自序》一篇,此篇抒发汪中对本人命运多舛的悲叹而引起江藩的深切共鸣,并深为感慨.此类篇章既有反映传主性格特点的生动史料,又有江藩抒发的议论感慨,将着者的感情倾注其中,因而大大增强记述的深刻性和吸引力.对当时学术风气"重经轻史 "的严肃批评,同样显示出江藩的史识和学术品格 .乾嘉汉学的发达,实际上是经学考证的发达,而史学不受重视.钱大听对赵翼《廿二史札记》的撰成感到由衷的欣喜,称其书是儒者"有体有用之作 ",同时批评当时士林中认为 "经精而史粗,经正而史杂"的认识偏向.年辈低于江藩的龚自珍也曾以《古史钩沉论》,《尊史》为题撰文,批评"。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