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一章我们的宇宙图象.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536999939
  • 上传时间:2023-10-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7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一章 我们的宇宙图象 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据说是贝特郎·罗素)曾经作过一次关于天文学方面的讲演他描述了地球如何绕着太阳运动,以及太阳又是如何绕着我们称之为星系的巨大的恒星群的中心转动演讲结束之时,一位坐在房间后排的矮个老妇人站起来说道:“你说的这些都是废话这个世界实际上是驮在一只大乌龟的背上的一块平板这位科学家很有教养地微笑着答道:“那么这只乌龟是站在什么上面的呢?”“你很聪明,年轻人,的确很聪明,”老妇人说,“不过,这是一只驮着一只一直驮下去的乌龟群啊!” 大部分人会觉得,把我们的宇宙喻为一个无限的乌龟塔相当荒谬,可是为什么我们自以为知道得更多一些呢?我们对宇宙了解了多少?而我们又是怎样才知道的呢?宇宙从何而来,又将向何处去?宇宙有开端吗?如果有的话,在这开端之前发生了什么?时间的本质是什么?它会有一个终结吗?在物理学上的一些最新突破,使一部分奇妙的新技术得以实现,从而对于回答这些长期以来悬而未决问题中的某些问题有所启发也许有一天这些答案会像我们认为地球绕着太阳运动那样显而易见——当然也可能像乌龟塔那般荒唐可笑不管怎样,唯有让时间来判断了 早在公元前340年,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论天》一书中,就已经能够对于地球是一个圆球而不是一块平板这一论点提出两个很好的论据。

      第一,他认为月食是由于地球运行到太阳与月亮之间而造成的地球在月亮上的影子总是圆的,这只有在地球本身为球形的前提下才成立如果地球是一块平坦的圆盘,除非月食总是发生在太阳正好位于这个圆盘中心之下的时候,否则地球的影子就会被拉长而成为椭圆第二,希腊人从旅行中知道,在越往南的地区看星空,北极星则显得越靠近地平线因为北极星位于北极的正上方,所以它出现在处于北极的观察者的头顶上,而对于赤道上的观察者,北极星显得刚好在地平线上根据北极星在埃及和在希腊呈现出来的位置的差别, 亚里士多德甚至估计地球大圆长度为4000000斯特迪亚 现在不能准确地知道,一个斯特迪亚的长度究竟是多少,但也许是200码左右,这样就使得亚里士多德的估计为现在所接受数值的两倍希腊人甚至为地球是球形提供了第三个论据,否则何以从地平线外驶来的船总是先露出船帆,然后才是船身? 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都以圆周为轨道围绕着它转动他相信这些,是由于神秘的原因,他感到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且圆周运动最为完美在公元后两世纪,这个思想被托勒密精制成一个完整的宇宙学模型地球处于正中心,包围着它的是八个天球,这八个天球分别负载着月亮、太阳、恒星和五个当时已知的行星: 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图1.1)。

      这些行星被认为是沿着附在相应天球上的更小的圆周运动,以说明它们在天空中被观察到的相当复杂的轨迹最外层的天球被镶上固定的恒星,它们总是停在不变的相对位置,但是总体绕着天空旋转最后一层天球之外为何物一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不是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的部分 图1.1 从最里面往最外面顺序为月亮球、 水星球、金星球、太阳球、火星球、木星球、土星球和固定恒星球最中心为地球 托勒密模型为预言天体在天空的位置提供了相当精密的系统但为了正确地预言这些位置,托勒密必须假定月亮轨道有时离地球比其他时候要近一倍,这意味着月亮有时看起来要比其他时候大一倍托勒密承认这个瑕疵,尽管如此,他的模型虽然不是普遍地、却是广泛地被接受它被基督教接纳为与《圣经》相一致的宇宙图象这是因为它具有巨大的优点,即在固定恒星天球之外为天堂和地狱留下了很多地方 然而,1514年一位名叫尼古拉·哥白尼的教士提出了一个更简单的模型起初,可能由于害怕教会对异端的迫害,哥白尼只能将他的模型匿名地流传他的观念是,太阳是静止地位于中心,而地球和其他行星绕着太阳作圆周运动将近一个世纪以后,他的观念才被认真地接受后来,两位天文学家——德国的约翰斯·开普勒和意大利的伽利雷·伽利略开始公开支持哥白尼的理论,尽管它所预言的轨道还不能完全与观测相符合。

      直到1609年,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理论才宣告死亡那一年,伽利略用刚发明的望远镜来观测夜空当他观测木星时,发现有几个小卫星或月亮绕着它转动这表明不象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所设想的,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必须直接围绕着地球转当然,仍然可能相信地球是静止地处于宇宙的中心,而木星的卫星沿着一种极其复杂的轨道绕地球运动,表观上看来它们是绕着木星转动然而哥白尼理论是简单得多了同时,开普勒修正了哥白尼理论,认为行星不是沿圆周而是沿椭圆(椭圆是被拉长的圆)运动,从而使预言最终和观察相互一致了 就开普勒而言,椭圆轨道仅仅是想当然的,并且是相当讨厌的假设,因为椭圆明显地不如圆那么完美虽然他几乎是偶然地发现椭圆轨道能很好地和观测相符合,但却不能把它和他的行星绕太阳运动是由于磁力引起的另一思想相互调和起来对这一切提供解释是晚得多的事,那是由于1687年伊萨克·牛顿爵士出版了他的《数学的自然哲学原理》,这部也许是有史以来物理科学上最重要的单独的著作在这本书中,牛顿不但提出物体如何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理论,并且发展了为分析这些运动所需的复杂的数学此外,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根据这定律,宇宙中的任一物体都被另外物体所吸引,物体质量越大,相互距离越近,则相互之间的吸引力越大。

      这也就是使物体落到地面上的力由于一个苹果落到牛顿的头上而使他得到灵感的故事,几乎肯定是不足凭信的所有牛顿自己说过的只是,当他陷入沉思之时,一颗苹果的落下使他得到了万有引力的思想牛顿继而指出,根据他的定律,引力使月亮沿着椭圆轨道绕着地球运行,而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椭圆轨道绕着太阳公转 哥白尼的模型摆脱了托勒密的天球,以及与其相关的宇宙存在着自然边界的观念固定恒星”除了由于地球绕着自身的轴自转引起的穿越天空的转动外,不改变它们的位置,很自然会使人设想到固定恒星是和我们的太阳类似的物体,只是比太阳离开我们远得多了 按照他的引力理论,牛顿意识到恒星应该相互吸引,看来它们不能保持基本上不动那么它们会一起落到某处去吗?在1691年写给当时另一位最重要的思想家里查德·本特里的一封信中,他论证道,如果只有有限颗恒星分布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区域里,这确实是会发生的但是另一方面,他推断如果存在无限多颗恒星,多少均匀地分布于无限的空间,这种情形就不会发生,因为这时不存在任何一个它们落去的中心点 当人们议论到无穷时,这种论证是你会遭遇到的一种陷阱在一个无限的宇宙,每一点都可以认为是中心,因为在它的每一边都有无限颗恒星。

      正确的方法是很久以后才被意识到的,即是先考虑有限的情形,这时所有恒星都相互落到一起,然后在这个区域以外,大体均匀地加上更多的恒星,看情况会如何改变按照牛顿定律,这额外的恒星平均地讲对原先的那些根本没有什么影响,所以这些恒星还是同样快地落到一起我们愿意加上多少恒星就可以加上多少,但是它们仍然总是坍缩在一起现在我们知道,由于引力总是吸引的,不可能存在一个无限的静态的宇宙模型 在20世纪之前从未有人暗示过,宇宙是在膨胀或是在收缩,这有趣地反映了当时的思维风气一般认为,宇宙或是以一种不变的状态已存在了无限长的时间,或以多多少少正如我们今天所看的样子被创生于有限久的过去其部分的原因可能是,人们倾向于相信永恒的真理,也由于虽然人会生老病死,但宇宙必须是不朽的、不变的这种观念才能给人以安慰 甚至那些意识到牛顿的引力理论导致宇宙不可能静止的人,也没有想到提出宇宙可能是在膨胀相反的,他们试图修正理论,使引力在非常大距离时成为斥力这不会对行星运动的预言有重大的影响,然而却允许无限颗恒星的分布保持平衡——邻近恒星之间的吸引力被远隔恒星之间的斥力所平衡然而,现在我们知道,这样的平衡是不稳定的:如果某一区域内的恒星稍微互相靠近一些,引力就增强,并超过斥力的作用,这样这些恒星就会继续落到一起。

      反之,如果某一区域内的恒星稍微互相远离一些,斥力就起主导作用,并驱使它们离得更开 另一个反对无限静止宇宙的异见通常是归功于德国哲学家亨利希·奥勃斯,1823年他发表了这个理论事实上,牛顿的同时代的一些人已经提出过这个问题甚至奥勃斯的文章也不是貌似有理地反驳这模型的第一篇不管怎么说,这是第一篇被广泛注意的文章这无限静止模型的困难,在于几乎每一道视线必须终结于某一恒星的表面这样,人们可以预料,整个天空甚至在夜晚都会像太阳那么明亮奥勃斯反驳说,远处恒星的光线由于被它所穿过的物质吸收所减弱然而如果真是如此,这相干的物质将会最终被加热到发出和恒星一样强的光为止唯一的能避免整个天空像太阳那么亮的结论的方法是,假定恒星并不是永远那么亮,而是在有限久的过去才开始发光这种情况下,吸光物质还没加热,或者远处恒星的光线尚未到达我们这儿这使我们面临着是什么首次使恒星发光的问题 当然,宇宙开端的问题在这之前很久就被讨论过根据一些早先的宇宙论和犹太人/基督教/穆斯林传统,宇宙开端于有限的、并且不是非常远的过去的某一时刻对这样一个开端,有一种议论是感到必须有“第一原因”来解释宇宙的存在在宇宙中,你总可以将一个事件解释为由于另一个更早的事件所引起的,但是宇宙本身的存在只有当存在某个开端时才能被解释。

      另一种论证是圣·奥古斯丁在他的《上帝之城》的著作中提出的他指出,文明在进步,我们将记住创造这些业绩和发展技术的人们这样人,也许宇宙,不可能已经存在了太长的时间圣·奥古斯丁根据《创世纪》一书,接受公元前5000年作为宇宙的被创生的时间有趣的是, 这和上一次的冰河时间的结束,大约公元前10000年相距不远考古学家告诉我们,文明实际上是从那时开始的 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和大多数其他希腊哲学家不喜欢创生的思想,因为它带有太多的神学干涉的味道所以他们相信,人类及其周围的世界已经并且将继续永远存在古代的人们已经考虑到上述的文明进步的论点,用周期性洪水或其他灾难的重复出现,使人类回到文明的开初,来回答上面的话难 1781年,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发表了里程碑般的(也是非常模糊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在这本书中,他深入地考察了关于宇宙在时间上是否有开端、空间上是否有极限的问题他称这些问题为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也就是矛盾)因为他感到存在同样令人信服的论据,来证明宇宙有开端的正命题,以及宇宙已经存在无限久的反命题他对正命题的论证是:如果宇宙没有一个开端,则任何事件之前必有无限的时间他认为这是荒谬的。

      他对反命题的论证是:如果宇宙有一开端,在它之前必有无限的时间,为何宇宙必须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开始呢?事实上,他对正命题和反命题用了同样的论证它们都是基于他的隐含的假设,即不管宇宙是否存在了无限久,时间均可无限地倒溯回去我们将会看到,在宇宙开端之前时间概念是没有意义的这一点是圣·奥古斯丁首先指出的当他被问及:上帝在创造宇宙之前做什么?奥古斯丁没有这样地回答:他正为问这类问题的人准备地狱而是说:时间是上帝所创造的宇宙的一个性质,在宇宙开端之前不存在 当大部分人相信一个本质上静止不变的宇宙时,关于它有无开端的问题,实在是一个形而上学或神学的问题按照宇宙存在无限久的理论,或者按照宇宙在某一个有限时刻,以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已经存在了无限久的样子启动的理论,我们可以同样很好地解释所观察到的事实但在1929年,埃德温·哈勃作出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观测,即是不管你往那个方向看,远处的星系正急速地远离我们而去换言之,宇宙正在膨胀这意味着,在早先星体相互之间更加靠近事实上,似乎在大约100亿至200亿年之前的某一时刻,它们刚好在同一地方,所以那时候宇宙的密度无限大这个发现最终将宇宙开端的问题带进了科学的王国。

      哈勃的发现暗示存在一个叫做大爆炸的时刻,当时宇宙的尺度无穷小,而且。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