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的教理与教义.doc
8页道教的教理与教义道教教理:信仰之根本道教奉老子(即太上老君)为道祖,以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为祖经和圣典,信仰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道"和"德"那么,道教的教理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道"和"德""道",是道教的最高教理:"德",是道教教理的重要概念道教教理,是道教信徒信仰和修行的根本宗义,是道教命脉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主体在道教的信仰和修行中,一切思想及行为都不能偏离道教教理这一根本宗义一、道"道"是道教的最高教理,换言之道教以"道"为最高的教理综观所有道经,无不宣称其最根本的(或言最高的、最核心的)信仰为"道"譬如,《云笈七签》以"道德"部为第一类,《道教义枢》也以《道德义》作为开宗明义第一义,都是由于道教徒要以"道"为最高教理和根本信仰是故,《道典论》中说,道士者,要以"道"为事首先,我们了解一下道教所信仰的"道"前面已经说过,道教所信仰的"道",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道""道",是老子《道德经》一书中的最高哲学概念,其涵义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第二、道是宇宙万物存在和运化的依据(即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第三、道是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第四、道是作为人类社会所遵循的生活准则。
后世道教在继承上述老子之"道"所蕴含的意义外,还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有所发挥下面摘要述叙之1、"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宇宙本原就"道"作为宇宙的本原而言,这个"道"老子分别与《道德经》四张、十四章、二十一章及二十五章着重进行了描述四章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意思是说:"道"虚空无形,为虚无之体,然而它的作用却无法估量、不会穷尽"道")深不可识啊!(她)好像是万物的祖宗一样因为万物都是由她所化生)隐而不现啊!却又好像可能存在我不知晓"道"是谁的孩子,(不知晓它从何处产生的)好像在天帝之前就已经"有"它了这里老子虽然都是用"好像"("似")的语气,其实是肯定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宗")这个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道"是个什么样子呢?老子于十四章中是这样描述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见名曰'希',博之不见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道"无色,看它不见,因此命名它为"夷";"道"无声,听它不到,因此命名为"希":"道"无形,摸它摸不着,因此命名它为"微"。
"夷""希""微")这三个词,是分别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角度来描述感官无法感知的"道",而对于感官无法感知的"道"不可能达到追根究底弄个明白的境地,所以将这三个词联合起来而共同用以描述"道""道")它的上辈不清楚,它的下代不摸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绵绵不绝啊!这个绵绵不绝的运动过程或状态,是不可名状(即是不可描述的)因此)对"道"的描述,最终仍将回返到"无"的状态,--即无色、无声、无形的状态此"无"乃"道"之体)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象的物象,这叫做"恍惚"--隐约不清"道"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因此,假使人们想迎着它,也不可能看见它的头---盖它根本没有头;假使人们想随着它,也不可能看见它的尾--盖它根本就没有尾这就是说:"道"是无色、无声、无形的,因而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她在化生宇宙万物之前的存在状态,可以用二十五章首句中的"混成"二字概括,尽管如此,但"道"的确是真实存在的老子于二十一章中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这一神奇之物,是(无形无象而)恍恍惚惚的惚惚恍恍啊,其中却有形象(无象之象)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
"道")幽隐深远啊,其中却有最精华,最精微的物质---精气这最精华,最精微的物质(精气)是真实存在的,这"精"中蕴含着"道"的"遗传信息"(或"遗传基因")这就告诉人们:"道"虽然"惟恍惟惚",但其中"有象","有物""有精",即"道"是真实存在的,是不容置疑的关于宇宙万物的本原--"道",老子于第二十五章进行了总结他老人家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蓼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意思是说:有一个事物,(它无色、无声、无形),混然而成为一体,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这个混成之物,它寂静而没有声音啊,它空虚而没有形体啊!它的(本体)存在独一无双而具有绝对性,它的运动规律永不改变而具有永恒性它周而复始的运行,而且永不停息可以将它视为天下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因此),勉强命名它,叫做"道",再勉强对它加以形容,便可谓之"大"总而言之,老子认为:整个宇宙万事万物都是从"道"那里化生出来的这个化生宇宙万事万物的"道",是一个形而上的虚无之体,孕育和推动宇宙万事万物;它无形无象、无色无声,恍兮惚兮,若有若无,超越时空而又真实存在。
正因为它无形无象、无色无声而不可名,所以才勉强的把它叫做"道"因此老子于《道德经》开篇就明确地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教信仰老子所说的"道"道教的一切经典,无不称其根本信仰为"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与主宰者,她无所不包,无时不存,是宇宙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演化者有道书言:有了道才生存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演化而沟成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由此而化生万物)譬如:问世于东汉顺帝(126--144年)道教教团形成时的道教经典《太平经》,继承老子《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思想,将"道"称为"无极之经",视为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根源经曰:"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经中又说:"夫道者,乃大化之根,大化之师长也故天下莫不象而生者也"(第662页)按道教《常清静经》所说:作为宇宙本原的"道",是没有形状,没有意识,没有名字的虚无之体、先天一气,但她能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一言以蔽之,"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与主宰者这与老子《道德经》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2、"道"是"散则为气,聚则成形"的太上老君道教对"道"的解释,除上面---"道"是"生天育地"的宇宙本原外,还解释"道"是"散则为气,聚则成形"的太上老君。
道教认为,这两种解释是统一的"道",先天之气;元气即存于自然运化中,元气中有精,精极而灵,灵极而神"道"为"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就是神灵因此,东汉王阜《老子圣母碑》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早期道教秘典《老子想尔注》中说,"一者道也",既"在天地外",又"入在天地间",而且"往来人生中","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葛玄《五千文经序》中说:"(太上)老君体自然而然,生乎太远之先,起乎无因,经历天地,始终不可称载,穷乎无穷,极乎无极也,与大道而轮化,为天地而立根,布气十方,抱道德之至纯"以后的《混元皇帝圣记》等道教经典基本循用上说,认为"大道玄寂"无所不在,无时不存,为"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九天圣神章经)云:"三号虽殊,本同一也""一"者"道"也)》这就告诉我们,道教的"道"就是太上老君,就是神灵,就是造物主道教所信仰的最高神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皆为"道气"所化,其本皆"道"而"道"即"太上老君",因此道教中有"太上老君一气化三清"之说实际上就是说"道一化三清"。
这是道教对老子《道德经》中之"道"的宗教阐释这种阐释,与老子《道德经》的原旨并不相违因为作为"生天育地"的宇宙本原之"道",既是"天地之元",又是"神明之本"总而言之,"道"为宇宙万物的"造化之根"3"道"与神仙信仰道教最根本的、最高的、最核心的信仰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道"和"德",其具体表现为神仙信仰道教认为,"至真之道",无生无死,亘古长存GEN艮在时间上延续,从古至今)《消魔经》中云:"真道之业,不衰不病,不死长生"因此,道教主张通过特定的修炼,"虚壹(一)而静","返朴归真",与"道"同一体性,便可以"长生久视"、得道成仙道教宫观中之"八仙殿"、"七真殿"里,所供奉的便是经过修炼而得道成仙者顺便值得说明的是:诸如道教供奉的三清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以及其它先天诸神(如太乙救苦天尊)本身皆为"道"气所化诸如道教供奉的关圣帝君、岳飞元帅等神明,虽本身不为"道"气所化,也并非通过修炼,但他们皆因功德而成神,质言之为有"道"者即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老子之"道"因此,被奉为神明,受到道教信徒的尊崇结语综上所述,道教所信仰的"道",不但是宇宙的本原,而且还是人们尊崇的神明。
而神明皆具有大"德",此大"德",值得人们所崇拜、所效法,有益于人们人格的完善与精神的升华对于道教徒而言,还能通过修道养德,而得道成仙因此,"道"是道教最为根本的信仰,同时也是道教的最为核心教理,道教的一切教义都是从它引申而来二、德在老子《道德经》中与"道"并提的是"德"后世道教将"德",作为道教教理的重要概念其涵义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德"指"道"的显现与作用所为"德"就是指"道"的显现与作用譬如:无形的"道"化生了宇宙万物,这就是"德";无形的"道"在化生宇宙万物之后,其"道性"蕴藏于宇宙万物之中而使得以生存和运化,这也是"德"天地篇》说:"物得以生,谓之德",(按"德"乃指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性)"形非道不生,生非道不明"总之,"德"者是"道"的体现,"道"因"德"而得以显现于物的世界正是由于"道"以"德"显现,因此"德"便成为道教教理的重要概念2、"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后世道教继承老子庄子关于"德"的哲学思想,而加进神仙修炼的仙学内容,认为修道有成,与道一体,自然长生,就叫做"德"如《自然经》所说:"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3、道之在我之谓德道教认为,"道"生万物,"而生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在(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如果学"道"者修得这种特性,"举事与道合",也称作"德",所谓"道之在我之谓德"。
见《宋微宗御注西升经序》(唐玄宗《道德经御注序》中亦有此句)4、"德"亦指社会伦理道德道经中也有将"德"当作社会伦理规范(或言"社会道德")讲的,如"广修道德"、"积善阴德",又如《常清静经》中说:"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执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有不得真道者,为有望心"陈撄宁先生说:"德"字一般常被解释为"优点"或"特点",如中国儒家即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都归于"德"字概念中在道教中,有时也采用这种解释,如《道德经》中说:"下德不失德",此处所谓的"德"字即指社会上做人的优点;又如《抱朴子》说:"非积善阴德,不足以感神明";"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不佞陷(宁),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以及后世道书中无数的"积功累德"之说,这些都是老子所谓"下德不失德"(中的"德"),只就人类社会相互之间的关系而言,并非指道教中最高的教义若问最高的教义如何?那就是"上德不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人们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道"和"德"也就没有什么分别了总而言之,广义上讲,与"道"并提的这个"德",还包括社会的伦理道德,亦即是人的品德。
三、"道"与"德"之间的关系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大德之人的行为容止,完全遵从"道",即以"道为行为的准则,更具体地说,即以形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