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语言的变迁及其原因探讨——以新媒体网络热词的形成为例.docx
6页汉语言的变迁及其原因探讨——以新媒体网络热词的形成为例 【摘 要】新媒体网络热词是当今汉语言系统中最活跃的一个重要部分,对进行研究有利于了解汉语言的变迁情况阐述了当前汉语言变迁和发展表现出的新特征,分析了汉语言发展和变迁的成因,提出了要正确认识新媒体网络热词与汉语言关系的观点准确地记录了社会发展变化所出现的新情况,反映了日新月异的社会百态,有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评价网络热词,领会特定时代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特征、思想特征和改变原因 【关键词】汉语言,网络热词,语言学,历史变迁 网络热词指网络上流行的热门词汇,它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一种语言流行于虚拟网络空间,并且为网民自己创造或借用的;二是能记载历史、传递民情的同时具有"网络";和"热";两个基本要素[1]新媒体网络热词的不断涌现,极大的丰富了汉语言的使用范畴,是现代语言发展的必然产物新媒体网络热词归属社会语言学范畴,它主要研究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对什么人说什么,它反映了时代科技文化的新发展 推荐期刊:《汉语学习》办刊宗旨:介绍国内外现代汉语和第二语言汉语教学的新成果,提供学术讨论和争鸣的园地,反映学术活动的新动态,展示国内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新视野。
当前汉语言变迁和发展表现出新特征 汉语言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蕴含着中华民族发展和变迁的轨迹汉语言的变迁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汉语言是我国社会交流的主要语言过去,人们普遍认为长城以南人们居住的地方相对固定,民族大融合次数不多,发生过的民族融合也是汉族将周围的少数民族给同化了,同化的少数民族逐渐接受了汉族的语言文化[2]汉语言数千年来几乎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变化汉语言使用至今,演变出的普通话成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汉语言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传播大众化,网络上涌现很多热词比如,2016年,网络上产生了一个很火的词语,就是"蓝瘦,香菇";,它的意思是"难受,想哭";,从谐音的角度进行了网络传播,既形象地调侃了失恋小伙,又很形象地传播了信息,迎合了当今年轻人心理的表达,受到很多网络年轻群体的追捧2017年,网上出现热词语"暖男";"热狗";,指像煦日阳光那样,能给人温暖感觉的男子,这样的男子经常可以理解和体恤身边人的感情,外貌是那种纤细又干净的感觉,会有舒适且得体的打扮,很注重内在。
"暖男";是新型好男人的代名词只对一个人暖的叫暖男,对所有人暖的是热狗;2018年网上出现热词语"洪荒之力";在仙侠剧《花千骨》中"洪荒之力";频频出现,"洪荒";典出《千字文》第一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洪荒之力";可以理解为天地初开之时足以毁灭世界的力量2016年8月8日,中国选手傅园慧成功晋级里约奥运会女子100米仰泳决赛,而后,她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啦";,意指"尽了自己最大努力";"洪荒之力";一夜走红,多用来形容超乎想象的巨大能量这个词的走红,显示了网友的调侃态度,还有民众对于正能量的渴望 还有2018年网络热词"杠精";,百度解释是:指抬杠成瘾的一类群体其实没人想成为杠精,只是自己完全无法控制不断否定、否定了又否定人们就会认为,否定对方就是和他人语言交流互动的方式再比如,还有"老司机";"套路";"尬聊";"扎心了,老铁";等一系列网络热词一度领衔各大网络的热搜榜,势头有增无减通过以上事例可以发现,如今随着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出现,汉语言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显著特征: 1.新媒体平台的出现和革新丰富了汉语言 近些年来,互联网网站、、博客、论坛、微博、这等些新媒体平台的出现和革新使得网络热词应运而生,促进了汉语言的发展变化。
在网络用语方面,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其中按照使用频次,选出本命年度十大网络热词为:"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你们城里人真会玩";"为国护盘";"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靠才华";"我想静静";"吓死宝宝了";"内心几乎是崩溃的";"我妈是我妈";"主要看气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7)》显示,本命年度十大网络热词为:"洪荒之力";"友谊的小船";"定个小目标";"吃瓜群众";"葛优躺";"辣眼睛";"全是套路";"蓝瘦香菇";"老司机";"厉害了我的哥";这些汉语言的变化,把每年出现的新的事物,新的概念真实的记录了下来,反应出了这一年网友在心理观念上发生的变化年度热词集中体现了这一年的汉语言变化以及社会变化,从年度网络热词上也可以看出在过去的一年中,人们对生活的感悟,也是我们认识、理解社会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各行各业的"热词榜";成为互联网的一道特色风景从客观上看,这些热词在网络中显得很方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得热词在网络上形成了一种时尚,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甚至被应用到了人们的日常语言和传统纸媒之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网络热词是新的形音义结合体,表达力更强 数字谐音的热词语"88";代表"拜拜";,"55";代表"呜呜";字母词"BT";代表"变态";的缩略,"GG";代表"哥哥";"灌水";指随随便便写没有价值的东西,"拍砖";指提出反对的看法和意见"驴友";表示自助旅游还有的词语构成上加上词缀,形成派生性热词如"晒X";:晒照片、晒衣服"被X";:被自杀、被增长、被代表"拼X";:拼分数、拼能力以上这些数字词、字母词、象形词和派生词等网络热词,不仅提高了文字输入和交流速度,而且符合了现代人追求快节奏的心态不仅丰富了传统语言,而且是传统语言的发展,经久不衰,富有生命力 汉语言变迁和发展的成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汉语言变迁和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这是内因;汉语言变迁和发展与时代、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并经常受其作用和影响,这是外因;时代和社会生活影响汉语言的变迁和发展,必然受到汉语言内在规律性的制约通过观察现代网络热词的种种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和探讨汉语言变迁和改变的原因 1.网络热词丰富了汉语言 一批批网络热词的诞生、传播和使用,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言的内容,也深刻反映着互联网等新的传播技术在中国的迅猛发展。
从菜鸟到"囧";,从"土豪";到"小鲜肉";,人们发现,如果稍不留神,短暂脱离网络,就有可能跟不上节奏除了网络游戏,以、微博、、论坛、贴吧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也对这些热词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如"秒杀";"土豪";"小鲜肉";"PK";"萌萌哒";"涨姿势";等这些词语因为简洁、通俗、有趣、生动、形象,能与网友内心的某种情绪一拍即合,因而备受欢迎和接受,被大家广泛使用 2.促使汉语言发展和应用外力因素和内部因素 外力因素汉语言作为一个开放的语言系统,在历史发展中一直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首先,汉语言的变迁和发展,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社会生活的变化引起语音、语法和词汇的变化其次,世界其他国家的语言,影响汉语言的变迁和发展开放的中国是世界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汉语言与任何民族和国家的语言包括英语、法语、俄语、日语、西班牙语、韩语等其它语言文化都在不断地进行交流,不断融合文化因素,才能形成丰富的语言发展风格,并且具有生动感 内部因素从客观角度来看,汉语言发展除了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汉语言自身的发展也促使着变革的出现。
汉语言靠自身一定的发展规律和与其他发展要素的制约与影响下促进变迁与发展,从而实现了语法、词汇由简到繁、由繁到简不断循环的变化 正确认识新媒体网络热词与汉语言的关系 新媒体网络热词最大的功能就是便利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和沟通新媒体环境中很多网友可以说是独辟蹊径、别出心裁,以一种娱乐、调侃的心理将创造一种全新的社会型语言形式,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说,其实已经体现了语言的变迁[3]比如在大蒜疯狂涨价期间,出现了"蒜(算)你狠";这一热词语,类似的热词还有"糖高宗";"姜你军";通过这些网络新词,基本上可以看到社会生活的脉搏,体会到与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变化紧密相连,体现了人们因势变通、开拓进取精神,促进、丰富和发展了汉语言 1.新生事物的涌现,带动汉语言的诞生和发展 网络热词作为一种民意表达,包括多个方面主要有对民生热点的关注、对事件真相的追究、对生活的调侃、对不良社会现象的批判社会的发展催生了很多新生事物的出现,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初期,出现了一些很火热的词语,比如"万元户";"小康";等词语一直到21世纪,出现了很多"富婆";"大款";"土豪";等词语随着企业的发展,还逐渐出现了股东、股份、股票、股市等词语。
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边缘热词语,创造了"宅男";"网民";"网虫";"黑客";"童鞋";一些网络热词语言这些网络热词的出现是源于时代发展过程中,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新事物的不断涌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尤其在新媒体极大的带动影响下,引发出现了文化多元化的现象,网民辐射大多数人,直接快速地将这些热词传播出去,进而成为时代的一个语言特征 2.旧词新用,带来汉语言的诞生传播和发展 网络热词的大量出现,一些旧式的词语也大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4]这些旧词的词义却与本来的解释和用法相去很远,有着极大的差异比如,"小姐";这个词语在过去是指的一些大家闺秀,家庭地位相对比较高贵的女子而现在的"小姐";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意义不一样有的场合指的是一些不正当行业的女子,人们看到听到这样的词语心理会出现排斥,不再是过去的尊称但有的场合使用这个词依然是显示对女子的尊重 结语 总而言之,网络热词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一个客观存在的新生事物,以其独特的角度来反映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情感与社会体验,甚至极大地改变和影响了人们的思维表达方式,促进了汉语言的生成和传播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我们面对大量随之而来的网络热词,要正确处理好汉语言与网络热词之间的关系,既要理性区别,也要放开眼界和胸怀,去粗取精,合理运用,最大程度地优化网络热词在汉语言变迁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网络热词[N].北京,搜狗百科,2017-12-28. [2]方宁,陆小鹿.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选择和身份认同[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史美娜,从网络热词的出现看语言新发展[J].安徽.东京文学,2011,(05). [4]王志银,应用语言学热点及前沿问题探究[J].才智,201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