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可持续发展战略课件.ppt
60页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一节 概述,一. 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一)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制约因素 2. 经济是环境的主导,,(二) 人口与环境的辨证关系 (三)科学技术与环境的辨证关系,二.可持续发展是必然趋势,1.可持续发展进程,一、寂寞春天Silent Spring ---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 海洋生物学家的蕾切尔卡逊1907--1964 二、增长的极限The Limits to Growth 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 忧虑” “零增长”是罗马俱乐部发展观的核心是由丹尼斯米都斯教授等撰写,全书分为“指数增长的本质”、“指数增长的极限”、“世界系统的增长”、“技术和增长的极限”、“全球均衡状态”五章,从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生产和环境污染几个方面阐述了人类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产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模式给全球和人类自身带来的毁灭性的灾难三、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全球的觉醒、人类和环境问题的正式挑战 时间:1972年6月516日 地点:瑞典斯德哥尔摩 参会国家:113个国家派团参加 会议成果:1.关于人类环境的斯德哥尔摩宣言(The Stockholm Declaration on Human Environment) 2.人类环境行动计划(Action Plan for Human Environment) 3.是第一次全球人类会议,各国政府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无论是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向前迈进了一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诞生,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
四、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 可持续发展提出 1983成立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以前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1987年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调查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我们共同的未来分为“共同问题”、“共同挑战”、“共同努力”三大部分在阐述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为题的同时,提出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概念这一概念及其构想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认同五、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时间:1992年6月3日-14日 地点:巴西里约热内卢 参会国家:178个国家派团参加了这次会议,其中103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成果:1)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The Rio Decla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2)21世纪议程(Agenda 21) 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告(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4)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5) 关于所有类型森林的管理、养护和可持续开发的无法律约束力的全球协商一致意见的原则声明(Non-legally Building Authoritative Statement of Principles for a Global Consensus on the Management.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ll Tapes of Forests),以这次为标志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认识到了一个崭新阶段,是里程碑,六、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SSD) 召开时间:2002年8月269月4日 召开地点:南非约翰内斯堡 参会国家:191个国家派团参加了这次会议,其中104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成果:1)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约翰内斯堡宣言(The Johannesburg Declarat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布伦特兰德的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needs. 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展; 二是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力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1.突出强调发展的主题 2.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3.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持续性原则 资源的永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 重要保证 2.公平性原则 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代际公平性,即世代之间的纵向公平性,另一方面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 3.共同性原则 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人类要共同促进自身之间、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只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 4.需求性原则 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的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机会,立足于人的需求和发展 5.高效性原则 6.阶跃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阶段。
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1.实行持续战略; 2.采用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 3.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认真治理城市“四害”(烟尘、污水、废物和噪音) 4.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 5.推广生态农业,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6.大力推广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7.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8.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9.健全环境法制,强化环境管理; 10.参照环发大会精神,制定我国行动计划一 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选择 重申了三同步战图方针 三同步: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三同时: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二. 四项重点战略任务,(一)工业污染的防治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集中控制和综合治理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二)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 认真治理城市的“四害”,,(三)生态环境的保护 推广生态农业 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四)能源效率的提高,三.四项战略措施,(一)加强科技开发 1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2加强环境科学研究 3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二)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资源有偿使用 环境成本核算 资源核算,资源计价,,(三)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四)健全环境法制,强化环境管理,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从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略的方案和行动计划,国务院,,各部委,第三节 中国21世纪议程,1)中国21世纪议程共20章,78个方案领域,主要内容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 第二部分,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三部分,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四部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 2)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 综合能力建设: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与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与交通发展;自然资源与利用;环境污染控控制;消除贫困与区域开发整治;人口、健康与人居环境;全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第四章 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第一节 概述 (一) 自然资源 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二)自然环境 是指在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一)可更新资源 水资源,生物资源 (二)不可更新资源 煤,石油 (三)恒定资源 太阳能,潮汐能,,三. 中国的自然资源保护 (一)资源开发与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 生物多样性锐减 土地沙漠化 (二)资源与环境保护 相关文件及纲要的出台,第二节 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和意义 概念:土地总量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土地 意义: 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现状,土地资源概况:,全球土地条件分类面积比例(106km2),世界土地的分布(106km2),,二.造成耕地不断减少和退化的原因 1耕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2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3.土地污染 4.土壤次生盐渍化 管理不善,工业和城市的蚕食 : 由于工业发展和城市不断扩大,工矿企业、交通运输、旅游业、军用设施等的建设均需占用大量的土地 美国:工业和城市发展每年占地约600多万亩; 英国和前苏联:每年因开采地下资源而破坏的地表,都在35-45万亩之间; 意大利:农业用地每年被工业、城市建筑吞食的,相当于罗马市区的面积,约70万亩。
中国:从解放到80年代,由于居住环境的扩大以及公路、工业用地就占去了2亿多亩耕地土地荒漠化 : 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水土流失 : 指地表土壤及母质受外力作用所发生的各种破坏、移动和堆积过程以及水分损失 水土流失往往发生于土质疏松的丘陵山区或坡地 在植被破坏、利用不当或耕作不合理的情况下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资源破坏必然带来的后果,,,土地污染 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三废”物质直接或通过大气、水体和生物间接地向土壤系统排放,破坏了土壤系统原来的平衡,进而产生污染 受污染了的土地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或以植物的果实、根、茎和叶给动物提供食物的途径向环境输出污染物形成二次污染土壤盐渍化 自然的原生盐渍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而蒸发强烈,土壤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水蒸发逐渐富集于地表而形成的 人为的次生盐渍化: 由于大面积土地利用中灌溉制度与方式等的失误而造成 据有关数据,全世界灌溉耕地约有近2亿公顷,而每年平均有12万公顷由于次生盐渍化而丧失其生产能力二.中国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对土地的整治与保护主要通过两个途径: 从自然条件着手: 人为改造土地条件,使地形、土壤、水、植被、热量等自然因素处于较好的组合状况; 从人类活动自身着手: 采取有利于保护土地的开发利用技术和方法,,中国及世界: 目前土地整治与保护应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水土保持 土地沙漠化防治 盐碱地改良 防止土地污染,*水土保持,原则 预防与治理相结合,以预防为主。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 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以开发促治理 案例:小流域治理工程黄河皇甫川流域土壤侵蚀系统的治理模式,*土地沙漠化防治,生物治沙技术 生物治沙技术又常称植物治沙,是通过封育、营造植物等手段,达到防治沙漠与沙漠化、稳定绿洲、提高山区环境质量和生产潜力的一种技术措施 工程治沙技术 工程治沙是指采用各种机械工程手段防治风沙危害的技术体系,通常又称为机械固沙化学治沙技术 是指在风沙环境下,利用化学材料与工艺,对易发生沙害的沙丘或沙质地表建造一层能够防止风力吹扬又具有保持水分和改良沙地性质的固结层,以达到控制和改善沙害环境、提高沙地生产力的技术措施 案例:中国沙漠化防治的主要模式,*土地沙漠化防治,*盐碱化土地的治理,水利改良措施: 又称为工程措施,是通过一定的农田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