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高考(2016-2018)语文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2).doc
75页2018年高考一、【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答案】1.D2.A3.B【解析】【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错误根据原文信息“‘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可知,文章并不是要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没有涉及正反对比论述考点定位】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二、【2018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
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答案】1.A2.D3.B【解析】【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属于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本题所给四个选项中,A项和B项对应信息在文章第一段,C项对应信息在文章第二段,D项对应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通过与原文比对,即可找出答案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D项混淆时态可能”错误,文章分析的是已然发生的问题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理清文章思路,分析论证手法的能力,延续了2017年课标卷题型。
要求考生基于文本内容,对文本的论证前提、论证手法、论证逻辑和论证内容的关系形成认识解答此类题目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进行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然后进行判断即可本题D选项对文章论述的内容理解偏颇,文章并没有重点论述“我们的认同问题”,同时此选项还运用混淆时态的方法的设误,考生仔细辨析可得出答案3.试题分析:此题侧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找出答案B项以偏概全原文说“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选项去掉了“在某种程度上”的限制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属于论述类文本阅读传统题型。
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尾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检查选项的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主要查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找出答案本题B项去掉了原文中“在某种程度上”的限制,混淆了范围,以偏概全2019高考展望】2018年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和2017相比较,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保持一致,充分体现了试题的连贯性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仍会体现试题的连贯性,选材会更加贴近生活,体现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