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读——雍也篇第六课件.pptx
80页论语解读论语解读雍也篇雍也篇第六第六【题解】【题解】本本篇取篇取“雍也可使南面雍也可使南面”句中句中“雍也雍也”两字为篇名两字为篇名上上篇谈仁,谈篇谈仁,谈“仁仁”之用,谈孔子对人物的品评,本篇乃上篇的之用,谈孔子对人物的品评,本篇乃上篇的续集,进一步依据续集,进一步依据“仁仁”对众人物的评述,同时牵涉众多哲学问题对众人物的评述,同时牵涉众多哲学问题本篇具体有两大内容一是孔门弟子之群相:冉雍出生低微,却有南本篇具体有两大内容一是孔门弟子之群相:冉雍出生低微,却有南面之才;桑户有居敬而行简之能;颜回有不迁怒不贰过不违仁之德,面之才;桑户有居敬而行简之能;颜回有不迁怒不贰过不违仁之德,兼有箪食瓢饮之乐;冉求有为同窗请粟之谊;原宪有辞粟谦让之行;兼有箪食瓢饮之乐;冉求有为同窗请粟之谊;原宪有辞粟谦让之行;仲由之果,子贡之达,冉求之艺,闵损之清,灭明之公,孟之反之不仲由之果,子贡之达,冉求之艺,闵损之清,灭明之公,孟之反之不伐,皆人之一品,亦是伐,皆人之一品,亦是“仁仁”之一品其二是一些深度的哲学思想:之一品其二是一些深度的哲学思想:如道之难易,文质之关系,博与约的关系,直与罔的关系,名与实的如道之难易,文质之关系,博与约的关系,直与罔的关系,名与实的关系,智者对鬼神,仁者之实践。
以及智者仁者对山水,仁者对仁者关系,智者对鬼神,仁者之实践以及智者仁者对山水,仁者对仁者的关系,以及孔子通权达变的思想,乃至的关系,以及孔子通权达变的思想,乃至“中庸中庸”“”“仁仁”“”“圣圣”之哲之哲学原文】【原文】6.16.1子曰:子曰:“雍也可使南面雍也可使南面雍:姓冉,名雍,字仲弓,孔子的学生,春秋末年鲁国人,小孔雍:姓冉,名雍,字仲弓,孔子的学生,春秋末年鲁国人,小孔子子2929岁南面:面朝南古时认为坐北朝南是尊贵的位置,天子、岁南面:面朝南古时认为坐北朝南是尊贵的位置,天子、诸侯、卿大夫坐堂听政都是面朝南这里指卿大夫一类的官诸侯、卿大夫坐堂听政都是面朝南这里指卿大夫一类的官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做一部门或一地方的长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做一部门或一地方的长官解读】【解读】本章本章记载孔子对冉雍的评价记载孔子对冉雍的评价冉雍冉雍与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同为孔门与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同为孔门“德行德行”科优秀弟子科优秀弟子冉雍为人宽宏简重,仁笃厚道,不善辞令,任劳任怨他的同窗好冉雍为人宽宏简重,仁笃厚道,不善辞令,任劳任怨他的同窗好友子贡给他很高的评价:友子贡给他很高的评价:“在贫如客,使其臣如借,不迁怒,不深在贫如客,使其臣如借,不迁怒,不深怨,不录旧罪,是冉雍之行也。
怨,不录旧罪,是冉雍之行也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弟子行)孔子对弟子行)孔子对他的评价也很高,认为他可以南面临民,有为政之才他的评价也很高,认为他可以南面临民,有为政之才雍也可使雍也可使南面6.26.2仲弓问子桑伯子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可也,简仲弓曰:仲弓曰:“居敬居敬而行简而行简,以临其民,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子曰:“雍之言然雍之言然注释】【注释】子桑伯子:鲁国人,有人认为是庄子中的子桑户子桑伯子:鲁国人,有人认为是庄子中的子桑户简:简约,简洁,不烦琐简:简约,简洁,不烦琐敬:指敬业,工作认真敬:指敬业,工作认真以临以临其民:用这样的办法来治理百姓临:面临,这里是治理的意思其民:用这样的办法来治理百姓临:面临,这里是治理的意思无乃大简乎:岂不是太简单了吗?无乃:恐怕,表猜测语气的副无乃大简乎:岂不是太简单了吗?无乃:恐怕,表猜测语气的副词大:同词大:同“太太”然:对的,是的然:对的,是的译文译文】仲弓问到子桑伯子这个人孔子道:仲弓问到子桑伯子这个人孔子道:“他简单得好他简单得好仲仲弓道:弓道:“若存心严肃认真,而以简单行之,抓大体,不烦琐,若存心严肃认真,而以简单行之,抓大体,不烦琐,来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吗?若存心简单,又以简单行之,不是太简来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吗?若存心简单,又以简单行之,不是太简单了吗?单了吗?”孔子道:孔子道:“你这番话正确。
你这番话正确解读】【解读】本章本章记载冉雍对子桑伯子记载冉雍对子桑伯子“居敬而行简居敬而行简”为政术的评述为政术的评述与与上章紧接,冉雍听到老师对自己这么高的评价,于是想进一步上章紧接,冉雍听到老师对自己这么高的评价,于是想进一步向老师请教居政临民之术,便问子桑伯子这个人如何孔子回答说:向老师请教居政临民之术,便问子桑伯子这个人如何孔子回答说:“可也简冉雍一向勤思善问,关于子桑伯子为政之术,冉雍早冉雍一向勤思善问,关于子桑伯子为政之术,冉雍早有深入研究,冉雍听孔子说完,脱口追问:有深入研究,冉雍听孔子说完,脱口追问:“居敬而行简,以临其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冉雍的追问,实际上冉雍的追问,实际上是对孔子是对孔子“可也简可也简”的答案不满意这个答案太模糊笼统不具体的答案不满意这个答案太模糊笼统不具体因为因为“简简”有两个含义,一是,有两个含义,一是,“居敬之简,见识精明,当务之为居敬之简,见识精明,当务之为急,器量威重,执要以御繁,如是则民受和平安静之福急,器量威重,执要以御繁,如是则民受和平安静之福二是,二是,“居简之简,得一遗二,精神不能兼顾,贪逸惮劳,丛脞(居简之简,得一遗二,精神不能兼顾,贪逸惮劳,丛脞(cucu,琐碎)而不自知,如是则民受其苟且率略之弊。
琐碎)而不自知,如是则民受其苟且率略之弊四书翼注)(四书翼注)前者是说,简省凝静,居敬之简;后者是说,琐碎疏略,居简之简前者是说,简省凝静,居敬之简;后者是说,琐碎疏略,居简之简是冉雍对伯子为政研究得出的体会是冉雍对伯子为政研究得出的体会如对如对“居敬行简居敬行简”细加分类,可得出四种情况,各加一否定词,可细加分类,可得出四种情况,各加一否定词,可又变换四种说法又变换四种说法居敬而行简,、居敬而行简,即,居不简而行简即,居不简而行简居敬而行不简,、居敬而行不简,即,居不简而行不简即,居不简而行不简居不敬而行简,、居不敬而行简,即,居简而行简即,居简而行简居不敬而行不简,、居不敬而行不简,即,居简而行不简即,居简而行不简类情况,可以理解为执要以御繁,类情况,可以理解为执要以御繁,“抓大体,去烦琐抓大体,去烦琐”,是居政,是居政临民管理学中的最高境界临民管理学中的最高境界类情况,自身行为要求很严,工作认真,对下级要求也很苛细繁类情况,自身行为要求很严,工作认真,对下级要求也很苛细繁杂,可以理解为杂,可以理解为“执繁以御繁执繁以御繁”,这一类情况,管理者自身很忙碌,这一类情况,管理者自身很忙碌,要求别人也忙碌,方向不明,识见不高。
要求别人也忙碌,方向不明,识见不高类即类即“居简而行简居简而行简”,自身散漫,简要贪逸惮劳,对下级也简要,自身散漫,简要贪逸惮劳,对下级也简要散漫,倒也能推己及人,管理上却是丛脞率略,系苟且之简散漫,倒也能推己及人,管理上却是丛脞率略,系苟且之简类是最糟糕的一种,自身行为苟且散漫,对下级对百姓,却荷细类是最糟糕的一种,自身行为苟且散漫,对下级对百姓,却荷细繁杂,朝令夕改,漫无头绪繁杂,朝令夕改,漫无头绪类符合管理学中最高境界类符合管理学中最高境界“中正之道中正之道”类“不及不及”过犹不及过犹不及类是管理之下境因类,类是为政类是管理之下境因类,类是为政之术中最紧要而又常见的两种,故冉雍提出,类,类不及或太之术中最紧要而又常见的两种,故冉雍提出,类,类不及或太差,不在孔、冉讨论之列,故不言及,但作为管理者,要深入理解差,不在孔、冉讨论之列,故不言及,但作为管理者,要深入理解这一段文字,两类状况又不能不知,故一一列举,以供斟酌损这一段文字,两类状况又不能不知,故一一列举,以供斟酌损益孔子孔子听了冉雍的这一番高论,表示了极大的肯定,听了冉雍的这一番高论,表示了极大的肯定,“雍之言然雍之言然也冉雍说得对啊,这一个评价,比孔子对子贡贫富之问的评价,冉雍说得对啊,这一个评价,比孔子对子贡贫富之问的评价,以及对子夏巧笑美目之问的评价均高,前二人的评价,孔子站在一以及对子夏巧笑美目之问的评价均高,前二人的评价,孔子站在一个居高临下的角度,对子贡、子夏作了极高且含鼓励性的评价,对个居高临下的角度,对子贡、子夏作了极高且含鼓励性的评价,对冉雍的评价似乎站在非常平等的地位加以赞许。
可见冉雍确有南面冉雍的评价似乎站在非常平等的地位加以赞许可见冉雍确有南面为政之才,也可看出孔子授徒,不端架子,唯贤是喜的圣人风范为政之才,也可看出孔子授徒,不端架子,唯贤是喜的圣人风范原文】【原文】6.36.3哀公问: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未闻好学者也注释】【注释】颜回:亦称颜渊,字子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小孔子颜回:亦称颜渊,字子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小孔子2929岁迁:转移迁:转移短命:颜回死时仅三十一岁短命:颜回死时仅三十一岁亡:通亡:通“无无”,没有译文译文】鲁哀公问: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孔子答道:孔子答道:“有有一个叫颜回一个叫颜回的人的人好学,不拿别人出气;也不再犯同样的过失不幸好学,不拿别人出气;也不再犯同样的过失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没有短命死了,现在再没有这样的这样的人了,再也没听过好学的人了人了,再也没听过好学的人了解读】【解读】孔子回答哀公问孔子回答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可以从方法、态度、时间上孔子可以从方法、态度、时间上去回答好学的提问。
颜子去回答好学的提问颜子“闻一以知十闻一以知十”公冶长篇)善于联公冶长篇)善于联想和推导态度上,想和推导态度上,“语之终日而不惰语之终日而不惰子罕篇)(子罕篇)“吾与回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言终日,不违如愚为政篇)时间上,(为政篇)时间上,“吾见其进也,未见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篇)孔子没有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回答,而是直(子罕篇)孔子没有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回答,而是直接从道德修养角度去回答,孔门进德修业均属于为学的范畴接从道德修养角度去回答,孔门进德修业均属于为学的范畴朱熹说:朱熹说:“怒于甲者,不移于乙,过于前者,不移于后怒于甲者,不移于乙,过于前者,不移于后常人难以做到,如在上级那里受了气,挨了批评,迁常人难以做到,如在上级那里受了气,挨了批评,迁转给下级;在父母那里受了气,在自己子女身上发泄;在外窝了火,转给下级;在父母那里受了气,在自己子女身上发泄;在外窝了火,对内发泄;在内蒙屈,对外发泄总之,怒于左者,移于右;怒于上对内发泄;在内蒙屈,对外发泄总之,怒于左者,移于右;怒于上者,泄于下;怒于强者,移于弱;怒于甲者,移于乙者,泄于下;怒于强者,移于弱;怒于甲者,移于乙己所不欲,己所不欲,强施于人。
强施于人这类人生活中比比皆是凡怒而欲发,思颜子这类人生活中比比皆是凡怒而欲发,思颜子“不迁怒不迁怒”三字,真可谓一剂良药三字,真可谓一剂良药需经过三个阶段:需经过三个阶段:自知其过自知其过颜子颜子有不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程子语)(程子语)自改其过自改其过过而能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善莫大焉自讼其过自讼其过吾未见能见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