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课程开发平台的比较研究_1.docx
7页网络课程开发平台的比较研究 3.普及层面的比较表三中适应性是指所开发的网络课程是否适应所有的学校综合来看,平台3和平台2在普及方面的性能较优表三 四种平台在普及层面的比较指标平台1平台2平台3平台4普及程度不普及普及普及不普及收费收收收/不收收适应性广广广广学生感知不确定好好不确定教师感知不确定好好不确定从前文所述三方面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得出,这四种网络课程开发平台的综合性能排序从低到高为:平台3、平台2、平台1、平台4讨论从上面的比较中得出的结果已经很明显,但仔细分析,这些结果可以为未来以什么样的启示呢?不难看出,如果把云计算技术和商业化的开发平台相结合,可以获得更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得到更多的共享服务,减少资源浪费,这符合绿色计算的趋势;另一个就是可以充分发挥商业化软件的优点当前各个大学正纷纷建立自己的教育“云服务”平台,2010年教育部分别在北京和杭州召开了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研讨会搭建教育“云服务”平台的大幕已经拉开,该平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网络课程的良序迁移但是,教育“云服务”平台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业界尚无定论我们曾尝试把传统平台上的网络课程迁移到Google云平台,该系统结构基于Google App Engine,因为其本身的分布式特性,无法支持本地文件的上传(仅支持资源文件的上传),所以需要在系统运行时将进行维护的数据内容委托到其他外部Web服务托管。
图2中列出了使用的主要服务及系统的具体结构其中,Google Docs Service提供了对文档、演讲文稿以及问卷表单的支持;Youku Video Service则提供了对视频文件的托管和播放支持(播放视频所需要的软件为Flash);Big-Table是由Google公司开发的超大型分布式数据平台,其符合Data Nucleus访问平台规范,因此可以使用Java JDO/JPA进行数据持久化操作,实现数据存储功能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在能够满足平台移植可行性的情况下,尽可能保持原有系统的功能但原系统中的“作业上传”和相应的“批阅作业”功能因Google App Engine无法提供本地文件上传功能而被取消;原系统的“学生信息维护”和“权限维护”被合并为“认证用户管理”,从而使系统可以实现同时拥有多名管理员;原系统的“课件上传”现被改为由系统所使用的相应Web服务提供托管和查询支持新系统具体的系统功能模块图详见图3图2 系统结构图图3 系统功能模块图通过这次尝试,我们发现,传统的基于Java技术开发的网络课程迁移到Google云计算平台难度非常大,进行企业级的迁移可行性很低,其阻力与原平台所使用的却不被Google云平台支持的框架数量成正比。
许多在Java项目开发中被广泛使用的框架都无法直接甚至完全无法被Google云平台支持,因此在迁移的过程中需要大量重写原有的结构和实现方法,这无形增加了很多工作量图4是我们在Google云计算平台上开发的“软件工程”网络课程的前端单元测试界面图4 前端单元测试界面尽管Google云计算平台采用的数据存储、数据管理和编程框架等技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有些甚至是非常严重的,但是由于其云计算平台的建设目标是为某些特定的业务提供服务,因此这些技术缺陷不仅没有成为问题,Google云计算平台在有效满足业务需求的同时,极大地减少了建设投资和运营成本实验表明,Google云计算平台提供的面向服务的开发方式更为科学合理,具有未来教育“云服务”平台所需的必要功能所开发的网络课程保留了原有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但关键的框架和数据访问层都进行了重新设计只要云计算平台支持众多的传统框架,就可以降低网络课程迁移的难度我们提出未来的网络课程开发平台应该具有如下的功能特点,详见图5图5 新一代网络课程开发平台功能模式结论我国教育技术学界很多学者和组织拟定了相当多的网络课程评价规范,其中以“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的工作最为出色(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3),其“网络课程评价规范”从课程内容、教学设计、界面设计、技术等四个基本维度来评价网络课程的质量特性:维度1:课程内容,即课程内容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科学严谨,课程结构的组织和编排合理,并具有开放性和可拓展性;维度2:教学设计,即课程的教学设计良好,教学功能完整,在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与策略以及学习测评等方面均设计合理,能促成有效的学习;维度3:界面设计,指界面风格统一,协调美观,易于使用和操作,具有完备的功能;维度4:技术,即所采用的硬件、软件技术能支持网络课程的可靠安装、运行和卸载,适合网络传输。
然而,学术界并没有提出一个“网络课程开发平台的规范”结合当前的技术发展和前期研究,从技术层面、学习模式层面和普及层面,我们提出一个“网络课程开发平台的评价指标”(详见图6)图6 网络课程开发平台的评价指标●平台支持“网络课程评价规范”,即平台是否支持“网络课程评价规范”所提到的4个维度;●平台支持多种操作系统,即平台是否能在多种操作系统上运行,比如Linux、Windows等;●平台易操作,即老师和学习者是否很容易的掌握平台的操作,而不仅仅是为专业人员服务等;●平台所采用的技术建立在云计算技术基础上,教育云服务平台是未来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因此,网络课程开发平台必须有支持云服务的功能;●平台具有商业推广的价值,即平台能否推广应用,推动网络教育的发展;●平台支持移动学习: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急需网络课程开发平台支持学习者移动学习目前,国内对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方面的研究文献很多,但对网络课程开发平台的研究并不多,我们先后对四种主要的网络课程开发平台进行了比较研究,虽然比较的指标还不尽全面,但得出的结果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此外,我们提出了新一代网络课程开发平台的功能模式供同仁参考,而最后提出的网络课程开发平台的评价指标是我们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1]Chen Weiping, Huang Hexiao, & Wang Lei (2011).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loud computing platform based on Azure (in Chinese) [A]. Proceedings of 2011 Asia-Pacific Youth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C].(陈伟平,黄河笑,王磊(2011).基于Azure云计算平台的RIA的设计与实现[A].201 1年亚太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Huang Hexiao, Yang Huangyu, Chen Haijian, Wang Lei, & Zheng Rener (2009).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online course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in Chinese) [J]. Computer Education, 11 (22):93-96.(黄河笑,杨焕宇,陈海建,王磊,郑任儿(2009).软件工程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计算机教育,11(22):93-96.)[3]Huang Hexiao, Shen Huanxing, & Zheng Rener(2011).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online course reengineering (in Chinese) [A]. Proceedings of 2011 the Global Chinese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GCCCE 2011) [C].(黄河笑,沈欢星,郑任儿(2011).网络课程再工程的设计与实现(A).第十五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2011)论文集[C].)[4]Mao Xihui (201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laroline and Moodie e-learning platforms (in Chinese) [J]. China Medical Education Technology, 24 (5): 500-503.(缪茜惠(2010).Claroline与Moodle网络学习平台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4(5):500-503.)[5]Pan Haiyan, & Wang Sanhong (2007). The compare and analyse of the development tool of web-based course (in Chinese) [J].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2):75-77, 65.(潘海燕,王三红(2007).网络课程开发工具的比较与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12):75-77,65.)[6]Sun Chuanqing(2007). A study of online course platform and its evaluation system structure[D]. Master Thesis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孙传庆(2007).课程学习平台及其评价系统构建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7]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andardized Technology Committee (2003). Online course evaluation specification(in Chinese) [OL]. Retrievkd on June 30, 2011 from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3).网络课程评价规范[OL].[2011-6-30].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