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级精品阅读试题.doc
38页连界初中2014级精品语文阅读题至深亲情……………………………………………………1人与自然……………………………………………………5人情世态……………………………………………………10人生哲理……………………………………………………13人物小记……………………………………………………17生活信念……………………………………………………19历史文化……………………………………………………23大千风物……………………………………………………26文言扩展……………………………………………………30二零一三年十月至深亲情一、买礼品的小女孩1.划线句“妈妈要出远门”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2.“水月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疼得她直打哆嗦”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结尾说“顾客不明白” 水月“为什么会泪流满面”,那么你明白吗?请说出你的理解二、人间第一爱1.通览全文,可知这是季羡林先生为__________________写的一篇____________(文体名)2.为什么称母爱为“人间第一爱”?(用原文答)3.第二段末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中的“这”指的是什么?4.文章4、5两段阐述谈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的价值和意义。
不符合该文段意思的是哪几项?(多项选择)( )A.可以知道人间并不凄清而是充满着温暖B.想起母亲,眼泪就会潸潸涌出,甚至在睡梦里哭醒C.即使华佗、歧伯再世也无法医治“我”心中的创伤D.可以获得甜蜜和温馨,净化和抚慰自己的灵魂E.在悲伤的时候,会化悲为喜,抖擞精神,勇敢地冲向人生的前程5.“《韩诗外传》上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古今同恨的事这句话中的“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古今同恨的事”? 三、雨儿1.文章写了“ ”→“ ”→“台北一日游”等几件事2.划线句“我们从盘古开天谈起”在文中是什么意思?3.“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四、月光启蒙1.第2段“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填空飘满愁絮……”一句运用了比喻修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文中引用童谣有什么作用? 3.文题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五、白纸的传奇1、联系下文内容,第⑷段写父亲“箱子”的沉重,写乡人对“箱子”的议论与猜测,其写作意图是( )A、表现箱子的分量很重,暗示父亲从兵荒马乱中带回它的不易B、渲染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因为箱子里装的全是上等的白纸。
C、表现箱子的外形与众不同以及众人对它的期待D、承上启下,说明父亲对箱子的重视 2、第⑼段中的句子“颜色像雪,质地像瓷,用手抚摸的感觉像皮,用手提着一张纸在空气中抖动,声音像铜”,作者是从 、 、 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刻画上等白纸的,这些刻画表达了“我” 之情3、在第⑻——⒁段中,与第⒂段的“父亲看到了他预期的效果”一句相呼应的句子是( )A、箱子里装的全是上等的白纸B、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异常爱纸C、孩子长大了也会爱纸,需要纸,各种纸会伴着孩子们成长D、“这样清清白白,很好4、题目“白纸的传奇”中的“传奇”是“异乎寻常、不一般”的意思请你从“白纸”的角度,概括一下它的“传奇”之处 六、一方阳光1、文章的开头描写了四合院什么特点?(不超过10字) 从全文看,这种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说,“母亲的心常常很乱吗?” 结合全文,怎么理解这句话中包含的深刻含义?3、母亲对我讲了一个梦,“对我而言,那是她最后的梦。
这个梦反映了母亲的什么感情?请综合文意,分条简述4、文章为什么要以“一方阳光”为标题?七、父亲的秘密1.父子俩因 而身困密林,第二天,又面临一个新的困难: 第三天起,父亲为解决这两个困难采取了两个办法:(1) 2) 2.阅读全文后说说“父亲的秘密”是什么? 3.从全文来看,第⑤段中父亲不让儿子跟自已一起去拣蘑菇,这是为了 ,更是为了 4.父爱如山!大爱无声!读完这篇文章,文中“父亲”的形象一定会触动你的心灵请写一则字80左右的读书笔记,把你的感悟联想表述出来 八、雪夜1.小说的开头与结尾都写了冬夜的雪景,请你分别说说其各自的作用2. 文中以两位老人极富生活气息的对白来表现儿子还“活着”,请归纳说说老人谈论的语言是从哪几方面来写他们的儿子活着的状态的3.文中把雪花比做小精灵,这样写有那些好处?4. 本小说的情节行文前后照应,丝丝入扣,请你举例来说明小说行文前后照应的特点。
5.有人认为这篇小说表现亲情,有的人则以为表现冷酷的现实对此你持怎样的看法,请你说说九、目送1.第2自然段作者描写目送孩子上学时的情景,有何作用? 2.根据作者的情感,解释文中画线句子“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的深层含意3.下面是网友对《目送》这篇文章的评价,基于生活经验的不同,他们对本文的领悟与评价也各不相同请你参考这些说法,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文中“目送”这一行为及其寄托的情感写出一句话的领悟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有必要的阐发与分析,表达得体网友一: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怜天下儿女心!——《目送》真实!网友二:该走就走,又不是小孩,有什么好送的?——《目送》矫情!网友三:没办法的事,对谁都一样,走就走吧——《目送》超脱!你: ——《目送》 !十、送花1、这篇小说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6分)2、(1)文中能体现“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意思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2)老妇人觉得“活着没意思”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3、使老妇人的病好转的真正原因是____________。
4分)4、文章结尾处说“我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得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根据小说的内容,在下面横线上补充一句话,说明这个道理5分)这个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小说中写了“故事是由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和看到的”这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主要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性B.“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在守墓人看来,人活着就应该多关心那些活着的人们,至于死去的就大可以不管了C.小说主要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来表现老妇人,其形象虽有些模糊却表现了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D.小说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开情节的,在简洁的对话中交代了事情的经过,显得简练而丰富E.这篇小说构思精致,情节有起落,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十一、幸福的味道1.(1)文题 “幸福的味道”别具一格,请具体解说以此为题的好处2)作者在文中具体写了哪几种“幸福的味道”?2.本文是写有关“幸福的味道”的,开篇却用一大半的篇幅叙写父亲与女儿聊天的内容,请说说这样写的意图3.文章结尾写道:“或许女儿算得上是有那种鼻子的人吧?”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1)读了本文,你有哪些认识和感悟?(2)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幸福的味道”?请把这些“幸福的味道”用简明整齐的语言列举出来请举出三种) 十二、假如记忆可以移植1、三个子女为什么要移入母亲的记忆?从写法来看,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2、老大“回忆”后,你认为应该是怎样的情感?依据是什么? 3、尾段“包里是一双双崭新的保暖鞋”句中,这些保暖鞋是什么来历呢? 4、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 人与自然一 、拜谒高原1. (1)在第⑥段中,作者写道“那真是一种无法躲藏的痛苦”,为什么说“这种痛苦无法躲藏”? (2)在第⑦段中,作者写道:“这时,你走上青藏高原就会获得一份崭新的感觉这份“崭新的感觉”是什么?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2.作者在第⑥段中写道:“高原真的贯穿了你的身心那么,高原贯穿身心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分三点概括1) (2) (3) 3.根据文意,简要回答文章第⑧段中“人却能够从心底蔓延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博大的精神和情怀”的含义是什么。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以“拜谒高原”为题,意在表明对雪域高原的向往和仰慕之情B.文章以“我”对高原从仰慕对畏惧的情感变化为线索,逐层深入地揭示了高原给予人的种种启示C.文中描写了青藏高原的雄姿和美景,为下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思作了铺垫D.文章第⑥段结尾句“在地球的这一隅,蓝天在与高原抗衡着,天在按压着山,山一步步拱出天”,意在表现高原顽强向上、敢于斗争的精神E.作者多次采用拟人手法,不仅使高原形象更加鲜明,而且也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二 、不见大雁1.请用三个词语概括“我”的感情变化过程2.第⑹段说“这一切让人怦然而肃然”请指出“怦然”“肃然”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根据上下文回答问题: ⑴文段⑼划线短语“孤独与贫瘠的情景”指的是什么?⑵文段⑽中划线短语“自己的苦恼与孤寂”指的是什么? 4.本文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试举例说明5.“天空寂寞,人也寂寞”一句的含义是什么?以此结尾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三 、飘过西藏上空的云朵1.根据文意,按要求回答问题 (1)"曾经枕着一个质感的词语我睡了十年好觉"中的"一个质感的词语"具体指什么? (2)如何理解"走出西藏,我才发现我是西藏的一朵云,总在回忆中飘零"? (3)“云朵是西藏人灵魂的知己,是他们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中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2.文章开篇从一座"满眼是灰"的城市写起,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3.为了写西藏的云朵,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作了非常充实的铺垫,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用作铺垫的材料4.请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题目“飘过西藏上空的云朵”的理解四 、菊有黄花1.本文写陶渊明吟菊,目的是什么?2.本文写了陶渊明笔下的菊、年少时家乡的野菊、现在街上卖的菊,重点是哪种?为什么? 3.尾段,“花开得肥肥的,一副丰衣足食的模样颜色也多,姹紫嫣红,千娇百媚”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什么这样写呢?4.尾段,为什么“却还是喜黄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