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诗三百首陆龟蒙唐诗精选.docx
8页唐诗三百首陆龟蒙唐诗精选陆龟蒙(?~公元881年),唐代农学家、文学家,字鲁望,别名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苏吴江人,中国农业的农学家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今甪直镇),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下面是我共享的唐诗三百首陆龟蒙唐诗精选欢迎阅读! 篇一 《和袭美春夕酒醒》是唐代诗人陆龟蒙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唱和之作而且这首诗着意写醉酒之乐,写得潇洒自如,情趣盎然欢迎阅读! 《和袭美春夕酒醒》原文 唐代:陆龟蒙 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 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几年来无所事事漂泊于江湖,这一次又醉倒在黄公的酒垆 酒醒后才发觉月亮挂在天上,花影映满全身须要有人来扶 注释 袭(xí)美: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晚唐诗人,今湖北天门人 傍江湖:江湖漂泊,此处指隐居 黄公酒垆(lú):原指竹林七贤饮酒之处,此诗指自己的饮酒场所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王濬冲乘轺车经黄公酒垆,顾谓后车客曰:‘吾昔与稽叔夜、阮嗣宗共酣饮此坊’” 觉(jiào):酒醒 倩(qìng):请 赏析 这是一首闲适诗闲适诗”的特点,向例是以自然闲散的笔调写出人们无牵无的悠闲心情,写意清淡,但也反映了生活的一个方面。
同时,有些佳作,在艺术上不乏可资借鉴之处此诗是写诗人酒醉月下花丛的闲适之情 起句“几年无事傍江湖”,无所事事,浪迹江湖,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反映了“泛若不系之舟”(《庄子·列御寇》)的无限自由其次句中的“黄公旧酒垆”,典出《世说新语》,诗人借此表达自己放达纵饮的生活看法,从而标榜襟怀的高远 “觉后不知明月上”,是承前启后的转接,即前承“醉倒”,后启归去倩人搀扶的醉态此处所云“不知”,情态非常潇洒;下句“满身花影倩人扶”是全篇中传神妙笔,写出了月光皎洁、花影错落的迷人景色一个“满”字,自有无限情趣在其中融“花”、融“月”、融“影”、融“醉人”于浑然一体,化合成了春意、美景、诗情、高士的翩翩韵致 这首诗着意写醉酒之乐,写得潇洒自如,情趣盎然诗人极力以自然闲散的笔调抒写自己无牵无挂、闲情逸致的心情然而,以诗人冠绝一时的才华,而终身沉沦,只得“无事傍江湖”,像阮籍、嵇康那样“醉倒黄公旧酒垆”,字里行间似仍不免透露出一点内心深处的忧愤之情 篇二 《新沙》是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创作的一首讽刺诗此诗反映的是当时尖锐的社会政治问题:封建官府对农夫敲骨吸髓的赋税剥削下面我们来看看吧 《新沙》原文 唐代: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偏僻的渤海湾,随着经年的潮涨潮落,最终淤起了一处小小的沙洲海鸥终日在海面上回旋翱翔,可是最先发觉这块沙洲的却是官府 假如蓬莱仙岛能有路可通的话,那么官家也会年年去向神仙们征收紫芝税 注释 新沙:指海边新涨成的沙洲 渤澥(xiè):渤海的别称,一本直作“渤海”另说渤澥为象声词,海潮声;第三解为海的别支 官家:旧指官府,朝廷 蓬莱:传闻中的海上三座神山之一 紫芝:神话中的仙草,紫色灵芝 赏析 陆龟蒙是晚唐擅长讽刺诗和讽刺小品的能手,《新沙》为其讽刺诗的代表作这首诗通过官府对海边新淤沙地征税所引起的新颖想象的描写,尖锐地讽刺了当时官府苛捐杂税的贪得无厌,无微不至在写作技巧上饶有特色 此诗从立意到构思,从遣词到造句,都把极度的夸张和剧烈的讽刺作为抨击封建统治者的有力武器 讽刺属于喜剧的范畴,用鲁迅的话说,就是要“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也就是对“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常谁都不以为奇的”那些“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的事物,“有意的偏要提出”,给以嘲讽和鞭挞讽刺的本事在于奇妙地运用“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抓住讽刺对象的本质特征,诉之于可笑的形象,通过貌似出乎常情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描述,表现出隐而未显的客观事物的真相,从而收到引人发笑、发人深思的喜剧效果。
这首《新沙》就是将封建吏治那黑暗的“无价值的”一角“撕破给人看”的 开头二句“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这是极度夸张的笔墨,这夸张既匪夷所思,却又那样合乎情理海鸥是大海及海滨改变信息的知情者,他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这一带水土之上,始终在大海上翱翔回旋,对海边的状况是最熟识的;这片新沙的最早发觉者照理说必定是海鸥然而海鸥的眼睛却敌不过贪欲地凝视着一切剥削机会的“官家”,他们竟抢在海鸥前面盯住了这片新沙对于实际生活来说,官家不行能先海鸥而知新沙,这样描写就是夸张的;但从对象的本质——官府搜刮地皮,无微不至,贪欲成性方面来说,它又是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的这两句的夸张和讽刺之处还在于:一堤新沙刚现,老百姓们还未踏足其上,更无什么收成可言,官府就对它敲响了征税的如意算盘官府的这一心理是特殊可笑的,讽刺也特殊深刻 诗的三、四句“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应年年税紫芝”,则把夸张与假想揉为一体,从虚拟的画面中进一层镂刻官府“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贪欲本性蓬莱仙山本为神仙所居的极乐去处,其间既无尘世之争,更无苛捐杂税之扰但官府并非不想到仙境中以掠取其间的无价之宝,而只是由于蓬莱“烟涛微茫信难求”、无路可通罢了。
这里,假设的画面是可笑的,好像纯属荒唐悠谬之谈,但在这荒唐悠谬的外壳中却包含着严峻的历史真实──官家搜刮的触须无处不到,根本就不行能有什么躲避赋税的净土乐园,从本质上揭示了官府心灵最深处的隐私,从中也反映了诗人爱憎分明的美妙心灵 篇三 《怀宛陵旧游》是唐代诗人陆龟蒙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小诗,而且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明显在于炼词铸句,熔情入景,因而风物如画,含蓄不尽下面我们来看看吧 《怀宛陵旧游》原文 唐代:陆龟蒙 陵阳佳地昔年游,谢脁青山李白楼 唯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风影落春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想当年曾在宛陵城巡游胜地,谢玄晖与李太白都留下踪迹 溪水倒映针阳实在令人遐想,迎风飘扬的酒幌也映入小溪 注释 宛陵:古县名,汉初置,不久改为丹阳郡治所,西晋时改为宜城郡治所,南朝梁、陈时为南豫州治所,隋时又改为县,其地在今安徽省宣城旧游:此处指旧日巡游之地 陵阳:山名,旧传因陵阳子明于此山成仙而得名,在今安徽省宣城北,这里用作宛陇的代称佳地:胜地 谢朓(tiǎo):字玄晖,南齐诗人青山:泛指此处群山,此处的“青山’与“楼”为互文,不是分属于谢朓和李白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
日斜溪上:溪水倒映着斜阳思:想,遐想 酒旗:酒家的酒幌 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诗,但不是即地即景之作,而是诗人对往年游历的怀念宛陵三面为陵阳山环绕,前临句溪、宛溪二水,绿水青山,风景佳丽南齐诗人谢朓曾任宣城太守,建有高楼一座,世称谢公楼,唐代又名叠嶂楼盛唐诗人李白也曾客游宣城,屡登谢公楼畅饮赋诗也许是太白遗风所致,谢公楼遂成酒楼陆龟蒙所怀念的便是有着这些名胜古迹的江南小城 这首诗的佳处不止在描摹山水如画,更在于溶化着诗人深厚的感慨通观全诗,前二句是平叙宛陵旧游的怀念,说自己从前曾到陵阳山的那个好地方游历,那里有谢朓、李白的游踪遗迹后二句是回忆当年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傍晚,在句溪、宛溪旁缓步独行,夕阳斜照水面,那叠嶂楼的倒影映在水中,它那酒旗仿佛飘落在春天流水中那情景,最惹人思绪了惹起的思绪是什么,惹起思绪的缘由是什么,诗人没有说,也无须说破前二句既已点出了诗人仰慕的谢朓、李白,后二句描摹的这帧山水图所蕴含的思绪感慨,不言而喻,是与他们的事迹相联系的 谢朓出任宣城太守时,很不得意,“江海虽未从,山林于此始”(《始之宣城郡》)李白客游宣城,也是牢骚满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然而谢朓终归还有逸兴,李白更往往是豪游,青青的陵阳山上,那幢谢朓所筑、李白酣饮的高楼,确令人思慕憧憬而自己一介布衣,没没无闻,虽然也游过这陵阳佳地,却不能为它再增加一分风韵雅胜于个人,他愧对前贤;于时世,他深感没落因此,回想当年旧游,只有那充溢迷惘的时逝世衰的情景,给他难忘的深刻印象这就是西斜的落日,流去的春水,晚风中飘摇的酒旗,流水中破裂的倒影,构成一幅诗意的画境,惹引无限感慨的思绪由此可见,这首怀念旧游的山水诗,实质上是咏怀古迹、感时伤世之作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明显在于炼词铸句,熔情入景,因而风物如画,含蓄不尽前二句点出时间、地点,显出名胜、古迹,抒发了怀念、思慕之情,语言省净,含意丰满,形象显明,已充分显示诗人老到的艺术才能后二句深化主题,突出印象,描写生动,以实见虚,在形似中传神,堪称“画本”,而重在写意李商隐《锦瑟》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那种无望的迷惘,在陆龟蒙这首诗里得到了非常相像的表露或许这正是本诗的时代特色诗歌艺术朝着形象地表现某种印象、心情的方向发展,在晚唐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趋势,这诗即其一例 篇四 《吴宫怀古》是唐代文学家陆龟蒙的诗作此诗描绘了苏州灵岩山的香径和长洲荆棘丛生的景象,联想到吴王夫差荒*无道,认为他一切倒行逆施都足以亡国,而根本不是因为被西施的美色迷误造成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吧 《吴宫怀古》原文 唐代:陆龟蒙 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通往长洲的香径已经长满了荆棘,当年吴王射猎的地方到处是荒丘蔓草当年奢云艳雨,纸醉金迷的吴宫如今已不再繁华,只有阵阵悲风在这废墟故址徘徊吴王夫差在位期间所实行的一切倒行逆施的举措都足以使国家灭亡,这和西施并无关系,后宫佳丽如云,一个西施又怎么能取代全部的后宫佳丽呢? 注释 ⑴香径:指春秋时吴国馆娃宫美人采香处故址在今苏州西南香山旁长洲:即长洲苑,吴王游猎之处在今苏州西南、太湖北 ⑵奢云艳雨:指当年吴王奢华绮丽痴迷女色的生活 ⑶吴王:指吴王夫差 ⑷西施:本是越国美女,被越王勾践送给吴国,成为吴王夫差的宠姬六宫:古代帝王后妃居住的地方,共六宫这里指后妃 赏析 《吴宫怀古》是一首七绝前两句诗言穷奢极欲必定导致覆灭——吴国的馆娃宫和长洲苑,如今都是荆棘丛生;吴王宫中当日穷奢极欲、醉生梦死的荒*生活,现在只留下一股悲风在吹拂意在说荒*腐化生活是吴王亡国的根本缘由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怀古喻今,蕴含深远 后两句与罗隐的诗句“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旨意相近。
意思是,吴王夫差亡国是因为他做的每件事都埋下了亡国的祸根是他无道,并非因为西施生得特别漂亮,比六宫后妃更能蛊惑夫差而导致亡国亡国的罪魁祸首是帝王,后妃仅推波助澜而已这两句诗讲清了吴国亡国的因果关系,抨击了“女祸亡国”的论调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8页 共8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