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苏教版识字教学的策略.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世***
  • 文档编号:172183752
  • 上传时间:2021-03-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0.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苏教版识字教学的策略语文论文 80年代,有个比较普遍的说法,认为识字教学的问题已经解决得比较好了,语文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上 识字教学是不是真的解决了呢?我在几年前曾对几所小学的毕业生做过调查,其识字回生率高达29.1%,语文毕业试卷的书写工整率为17%,小学生的写字姿势正确率仅为5~30%.由于识字写字的问题在小学阶段解决得不好,也带到了中学乃至大学 小学阶段识字教学任务完成得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几个问题是非常关键的 一是识字负担与提前读写的矛盾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 要读书、作文必先识字字识得太少,读书、作文必将遇到很大困难所以说要教学生掌握书面语言,能读会写,必先认识足够数量的汉字 我国传统识字教学就是这样做的学生先用一二年的时间读完“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百、千”是识字教材,读完“三、百、千”,大约就能识近两千字然后再去读“四书”“五经”,再去学习做文章可是自1912年我国实行新学制以来,片面强调识字要合乎儿童兴趣,要贴近儿童生活,造成识字量锐减,每课只学三五个字,即所谓“三五观点”。

      结果二年下来,学生的识字量不到一千字这就造成了识读的矛盾,识字拖了阅读的后腿即以两年识950个字计,其识字覆盖率仅及90% 要缓解这个矛盾,就得增加低年级的识字量这些年来,不少人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比如有一些实验,低年级识字量提高到2000~2500个然而这些实验还是很难推开,原因是这么多的字既要认又要写,孩子负担太重,吃不消 低年级识字多,学生的负担重;识字少,又影响了提前阅读这个问题始终没能解决得好 二是对汉字的认识有片面性 过去一提起汉字,就是一大堆“难”——难认、难读、难记、难写、难以输入计算机,简直是一无是处事实上,汉字有缺点,但也有好多优势 汉字的优势是什么?首先,它是表意的,具象的,通过字形就可以大致了解其意思文字的根本性质在于它的视觉形式,以图像作用于视觉神经,产生条件反射来实现字形和字义的统一,‘形入心通’,不必经过语音的中介申小龙《语文的阐释》)比如,你一看到“石狮市”三个字,就能猜出这可能是一个城市的名字,这城市的得名很可能与石狮子有关要是写成拼音“sh shī sh”,如果不借助语境,便不知所云了其次,它是组装型的汉字是按不同层次、有秩序地组成的一个系统整体。

      这对于儿童学习汉字是比较方便的正如清代文字学家王筠所说:“人之不识字也,病于不能分,苟能分一字为数字,则点画不可增减,且易记而难忘矣苟于童蒙时,先会知某为象形,某为指事,而会意字即合此二者以成之,形声字即合此三者以成之,岂非执简御繁之法乎?”第三,只要学习三四千个汉字,就能组成几十万个词英语不是这样,每个词都不一样,全部英语词汇约有70~80万个,学起来就比较繁难 由于对汉字的认识有片面性,识字教学也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在:重记忆轻理解,重抽象轻形象,重分析轻直觉,重理性轻情感教生字的主要手段靠机械重复,大量抄写,识字成了儿童的沉重包袱,毫无乐趣可言 三是丢掉了传统蒙学可资借鉴的识字教学经验 本世纪初,正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随着中国大门被资本主义列强叩开,西方文化也汹涌而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语文教育也不例外,表现在识字教学上,就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把脏水和孩子一起泼掉,从而使中国识字教学的传统中断了这个情况几乎延续了一个世纪 传统蒙学的语文教学是不是就一无是处呢?当然不是蒙馆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教儿童认识相当多的字,上过私塾的人多数字写得很好在千百年的语文教育实践中,前人在这方面确实找到了一些门径,积累了不少经验。

      如韵语识字的经验,集中识字的经验,重视写字教学的经验,都是行之有效的可是这些有益的经验,几十年来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问题找到了,应对的识字教学策略也就明确了下面就来谈谈“标准本”语文教材的三个识字教学策略 一、识写分流,多识少写 怎么做到既多识字,又不加重负担?1994年苏教版第一册教材刚刚启动,大家就提出了这个问题通过多次研究,大家终于取得了共识:识写分流,多识少写 什么是“识写分流”?简单地说,就是将生字分为两类:一类是能识会写,一类是只识不写大家都知道,识字负担重,不是重在识上,而是重在写上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手部小肌肉不发达,对笔画的长短、轻重的控制不大精确,手眼还不够协调,写字既缓慢又吃力,相对来说,只识不写就要松轻一些 这个编排思想,是与“标准”的精神一致的标准”中说:“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 按“原大纲”要求,一、二年级识字量为1150个,阅读覆盖率约为94%.苏教版“标准本”小学语文教材用“识写分流”的方法,一二年级识字量增加到1700个(其中要求写的1000字),比过去的识字量增加了550个,阅读覆盖率可以达到96.5%. 识字的途径有三个: 一是与汉语拼音同步安排的“认一认”。

      每单元安排16个字,5个单元共80个字,要求只识不写最后又整合成“生字表(一)”,实际上是一篇四字韵语,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儿童复习记诵收入的主要是部首字先学80个“只识不写”的字,解决了识字教学中的不合理现象因为排生字是据文定字的,所以会有一些排序不合理的现象如:先学了“妈”、“姐”、“妹”等字,还没有学“女”先学了“向”、“问”、“听”等字,还没有学“口”先出一批部首字让学生认一认,这问题就解决了其次是可以让小学生提早认字小学生进入小学,认字的积极性很高,家长也很希望孩子进校认一些字现在学汉字与学拼音同步,满足了孩子与家长的这一要求 二是专门安排的“识字”课文每册两个单元,每单元3~4课三是随课文识字写字 课后生字按“识写分流”的方法排要求“能识会写”的字排在田字格内,要求“只识不写”的字,用较小字体排在两条绿线内,意思是“绿色信道”,识了这些字,读课文就可以畅通无阻了 二、揭示汉字构字规律 揭示汉字的构字规律,教材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三种: 1、看图会意明字理 这主要是就象形字、会意字讲的课文类型是“看图会意识字”即让学生通过看图来体会构字的原理如一年级下册“识字7”:人、从、众、木、林、森。

      为“人、从、众”所配的图是一个小朋友、两个小朋友、三个小朋友为“木、林、森”所配的图是一棵树、两棵树、三棵树学生看了图,就能悟出这两组字的构字原理再通过诵读为识字提供语境的韵文加以巩固与深化:“二人从,三人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二木林,三木森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2、转盘识字辨形声 形声字在汉字中占到80%以上,让学生掌握形声字的规律,对他们学习汉字十分有用如一年级下册“识字8”就属于这种类型的识字声旁“青”不动,转转盘换形旁,带出一串字学生可以悟出:这几个字声旁相同,故读音相近;形旁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清”是表示水的清澈透明,所以从水晴”是雨过天晴,太阳出来了,所以从日睛”是眼睛,所以从目请”是请求,请求与说话有关,所以从言情”是感情,人有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这些都是表示心理状态,所以从心蜻”,蜻蜓是昆虫,所以从虫 3、抓住部首带一串 “标准本”小学语文教材注重抓常见部首部首”好比是一个部队的队长,抓住了“队长”,就可以解决属于这个部的一大批字一年级上册安排了部首62个,是看图识字先让学生认识常见部首以后又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复习巩固,使学生认识这些部首的意义。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查字典,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大批同部首字的字义如“页”,学生知道是人头的象形,就知道凡从“页”的字(如:顶、项、颈、颅、颧、颌、颞等)都与头面部有关 三、吸收传统蒙学经验 “标准本”小学语文教材在以下几个方面吸收了传统蒙学识字写字教学的经验: 1、韵语识字的经验 在识字教学阶段,如果让儿童去学一个个不能表音的单字,那会是十分困难的,而且枯燥乏味,引不起学习兴趣,勉强学了,也不容易记住这是学习汉字不利的一面而另一面,正是由于汉字是单音节的,就非常容易构成整齐的词组和短句,也非常容易押韵合辙相形之下,要比多音节的拉丁文字容易得多整齐押韵,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的兴趣,又容易记忆,这显然比学一个一个的单字好,比一上来就念参差不齐的句子好启蒙识字课本差不多都是韵语,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因为非常有效,所以一直流传下来凡是不采用这个办法的,不管你是多大的权威(如朱熹的《小学》),都不能收到好的效果,甚至被淘汰标准本”小学语文教材就充分地吸收了这个经验如“词串识字”(骏马秋风 塞北/ 杏花 春雨 江南/ 椰树 骄阳 海岛/ 牦牛 冰雪 高原),“认一认”(人口手足/舌牙耳目/金木水火/山石田土/虫贝鱼鸟/羊犬龟鹿……),“成语歌”(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

      2、读书识字的经验 传统蒙学最主要的识字方法是读书识字(即所谓随文识字)即便是开始阶段的集中识字,也是在诵读韵文的过程中实现的这条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识字教学仍有现实意义 识字是为了阅读儿童认识了生字,是不是就能阅读课文了?还不能这么说小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如果把每个字的细微末节看清了才能识别,那就无暇把这个字放到上下文中去领悟语义,也就是说不能顺利地进行阅读因此,阅读对汉字识别的要求就不仅仅是能识别,而且要达到“自动化”的整体认知也就是说,不必看清字的每一个细节,只要看到字的轮廓或特征,就能准确无误地加以识别只有达到这样的程度,儿童才有可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语义,从而顺利地进行阅读由此看来,孤立地教儿童识字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坚持识读同步、寓识于读才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才能恰当地处理好识字与阅读的关系识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这是大前提识字又要兼顾到与阅读的结合,这是应予以注意的如一年级上册“识字1”《一去二三里》,其用意是借这诗的语境来学10个数字这是教学重点学会了这10个生字,又要将它们放到这首古诗里去诵读,从而训练学生“自动化”地整体认读汉字的能力。

      词串识字”是韵文识字,自然应以识字为主,但也要让学生诵读如一年级下册“识字6”:“夜晚 繁星 亮晶晶/ 爷爷 奶奶 小丁丁/ 蒲扇 竹椅 萤火虫/ 牵牛 织女 北斗星看起来是一串词语,其实这些词语都是典型的事象,其间是留有空白的儿童借助这几个典型的事象加以想象、补充,就能在头脑里浮现出一幅祖孙夏夜乘凉的画面将识字与阅读结合起来,就好比将应征入伍的新兵尽快地投入战斗,让他们在战斗中历练,尽快地顶用 3、重视写字的经验 前人十分重视写字,可是所写的不是按“三、百、千”的顺序,而是另有写的一套,即“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二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分几个步骤:第一步写大字首先描红(有的还先把腕)、仿影,进一步是写米字格,再进一步临帖大字写得有点基础才写小字识写是不同步的 这几十年,小学生字写得不大好,主要原因是丢掉了传统的好经验既不描红也不仿影,过早地离开了倚傍自由发展,写出的字,笔画像火柴杆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只管写得对不对,不管写得好不好标准本”小学语文教材借鉴前人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提出了“识写结合,描仿入体”的写字教学训练思路由于过去是先搞集中识字,又是用的毛笔,所以识写是不同步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