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吉高速公路第13合同段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doc
142页临吉高速公路第13合同段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目录第一章 编制依据和原则 4一、编制依据 4二、编制原则 4第二章 工程概况 5一、工程说明 5二、自然条件 6三、施工条件 8四、主要工程特点 9第三章 人员、物资、机械设备动员周期及进场方式 10一、设备、人员动员周期 10二、设备、人员进场的方法 10第四章 开工前完成的准备工作 11一、本项目的安全、质量、工期等目标 11二、本项目的施工组织机构 12三、临时工程及用水、用电方案 15四、总体进度计划安排 20第五章 施工顺序和施工进度 27一、各分项工程的施工顺序 27第六章 本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机具和施工方法及工艺流程组织 30一、总体施工方案 30二、测量实施方案 31三、试验实施方案 32四、路基工程施工方法 32五、桥梁工程施工方法 44六、排水工程施工方法 71七、质量通病预防措施方案 82八、主要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框图 106第七章 确定人员、物资、机械设备的需用量及组织和供应途径 106一、专业施工队配置及劳动力安排计划: 106二、施工机械安排、主要试验、测量、质检仪器安排 129三、主要施工材料进场安排及供应途径 134第八章 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136一、质量保证体系 136二、安全保证体系 141第九章 质量、安全、工期、环保及文明施工的保证措施 142一、确保质量的措施 142二、确保安全的措施 144三 确保工期的措施 150四、确保环保的措施 152五、确保文明施工的措施 158六、各项预案措施 159第十章 冬季、雨季、农忙的施工安排 190一、施工生产安排 190二、施工组织安排 190三、冬季和雨季材料供应及储备工作安排 191四、冬季和雨季施工技术措施 192第十一章 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 194一、 现场总体布置原则 194二、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194第一章 编制依据和原则一、编制依据1、临吉高速公路招标文件(项目专用本);2、交通部《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2004); 3、临吉高速公路路基、桥涵、隧道、采空区治理工程施工招标文件(图纸);4、中交一局关于投标书的澄清文件;5、国家、交通部和本项目有关施工技术规范,验收标准及质量、安全环保技术规程;6、施工现场实地勘察获得的调查资料;7、我单位的技术实力以及近年来参加类似工程施工经验;8、《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交通部令2007年第1号)。
二、编制原则1、管理人员和施工队伍:组织精干、高效的项目管理机构,选派具有多年高速公路桥梁、路基专业施工经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强有力的项目领导班子,就近调集具有类似工程施工经验专业施工队伍参加本合同段施工2、施工组织:统筹安排施工,做到均衡生产,采用先进的组织管理技术,提高施工机械化程度,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3、机械设备配套: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组成配套合理、高效的机械化作业线,充分发挥设备的生产能力4、施工工艺:根据本工程特点和施工内容,结合我单位多年来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运用我公司开发的先进施工工法,实行试验先行5、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合理布置生产生活临时设施,施工生产按标准化作业,配合业主与地方搞好关系,做到文明施工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要求,积极维护当地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持线路两侧原有植被,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6、工程实施初期,受现状进场道路的条件限制,需要采用有效的施工交通组织措施第二章 工程概况一、工程说明1、工程简介国家高速公路青岛至兰州公路山西境临汾至吉县段高速公路工程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临汾市内,路线起点于临汾枢纽互通顺接长临高速并衔接大运高速公路,终点在临汾市吉县户口跨越黄河进入陕西省境内。
临汾至吉县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7918”规划方案第六横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山西省规划的“人字骨架,九横九环”高速公路网主骨架中第八横(黎城下湾至吉县壶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山西省西南部地区西通陕、甘、宁,东达京、津、冀的重要战略通道该项目的实施,将加快山西融入京津冀、环渤海、中原和西北经济区,增强煤炭产业区之间、旅游产业区之间的边界连接,很好地适应山西省煤炭经济持续发展和旅游产业快速壮大的需要,有效地支撑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区基地建设第LZ1合同段总体走向为由东向西,路线起点顺接长治至临汾高速公路临汾枢纽互通立交终点,向西经襄汾县南辛店乡西邓村、跨跃进渠、七一渠后,设南辛店互通与省道临夏线(S232)衔接,再设襄汾西服务区,路线向西经古城镇上北戍、贾朱村、过佛二崖后进入乡宁县光华河谷,沿光华河谷南崖布线,经铺头,湾里,峪口,七郎庙,在光华镇南侧山坡上设置光华互通与襄台线(S231)衔接,路线继续向西经西宽水至光华镇,过车坡、幸福河、东红峪及高家河山岭至台头镇石灰窑村,线路南转经半沟、松朴岭、麻地沟、南崖、窑疙垛、瓦窑岭、乌泥沟至燕家河,在南楼东侧设置乡宁停车区,经小南沟、高崖底至本合同段终点长镇村(右线贯通K218+798.851)与第LZ2合同段顺接。
本合同段路线全长48Km全线共设置45座大中桥、3座分离立交,2处互通立交、1处服务区、1处养护工区本项目为山西境临汾至吉县段高速公路第十三标段,起终点桩号为K210+800~K218+798.851,里程为7.998851公里设置大桥884米/4座,中桥238米/3座,桥式通道2座,涵洞18道,停车区1处,通道4处2、设计主要技术标准根据本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结果以及本项目在国家高速公路网中的功能、作用,并结合区域社会经济特点、沿线地形条件,经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分析,本合同段按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车速采用80Km/h,路基 采用24.5/12.25m;桥涵设计荷载采用公路—Ⅰ级,其余技术指标均符合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2003)的规定值3、主要工程数量主要工程包括:临吉高速主线7.998851km,主要结构物有主线桥(跨河桥)7座,桥式通道2座,钢筋砼盖板涵18道,通道盖板涵4处,停车区1处路基挖方挖土石方 960913m3路基填方 填筑土石方 1191806m3低填浅挖路基处理:翻挖土方12030.84 m3换填石灰土12030.84m3.特殊路基(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1000KNM强夯34575.4㎡,3000KNM强夯70942.8㎡,冲击碾压93460.1㎡,3%灰土垫层46166.3㎡,灰土桩257535.1㎡.桥涵工程主线跨河桥 7座合计11022m盖板涵 18座 二、自然条件1、 地形、地貌:本项目大的地貌单元属于黄土高原,总的地势为“两川夹一山”即东部的临汾汾河冲积平原、中部的吕梁山脉、西部的黄河谷底。
按照成因及形态本合同段可分为冲积平原区、山前黄土丘陵区、侵蚀剥蚀大起伏中低山区四个单元分布于本项目K210+800~K218+798.851段,区内地形起伏变化较大,侵蚀冲沟发育,密度为6 ~9条/平方公里,区内出露地层多为石灰系~二叠系,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砂质泥岩、煤、灰石等,上覆地层主要为第四系马兰组黄土,厚度较大,部分路段黄土陡立,并见黄土塬;该去一般标高900m~1300m2、 水文、气象:一)水文地表水区内河流均属黄河流域,以断山岭为分水岭,以东为汾河水系,主要支流有豁都峡(光华河);以西有鄂河直接流入黄河干流;流经本合同段范围主要有如下支流:豁都峡(光华河)发源于金刚岭,由北向南流经台头镇、光华镇、蘘汾县,汇入汾河,河床系砂卵石结构河道纵坡11.8‰河宽100~200m,最宽处达500m,年清水流量50万m3,冬春季节潜入河床沙砾石层中,形成季节性河床汛期清、洪水流量150~580m3/s,历史最大洪峰流量1400 m3/s,发生在1937年8月,汛期清、洪水年径流量1700万m3,年输砂量160万吨;线路K180+660~K180+800段与其直交,该处河宽约2060不等;K181+000~K200+000段,总长约19km,与河流基本平行,线位多位于河流冲刷岸侧阶地,河岸多为陡坡,稳定性较差。
鄂河 发源于乡宁县的断山岭,向西流入黄河,全长74公里,河道纵坡15.4‰,河宽50~150m,流域面积735平方公里,年洪水径流量达7196万m3,历史最大洪峰2454;线路AK209+700~AK209+800段与该河流呈约20°角斜角,该处河宽约为20m,AK210+000~AK213+000段与河流基本平行,位于冲刷岸,稳定性一般,AK213+000~AK219+000段位于河流高级阶地,影响较小地下水根据地下水含水介质及赋存条件的不同,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类裂隙岩溶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三大类型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该类地下水主要分布于本合同段临汾端冲洪积平原区及沿线侵蚀河谷地段;冲洪积平原去第四系覆盖层分布有相对较厚的砂卵石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及基岩地下水补给,沿河谷向下游流,具有补给快、排泄快的特点,随季节变化较大勘察期间,未见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主要赋存于奥陶系中马家沟组碳酸盐岩中,该岩组溶蚀裂隙较为发育,且大小连同成脉状网络,受大气降水下渗和构造控制,该类地下水的富集严格受岩溶发育程度、地貌及地质构造制约,多以节理、裂隙溶洞为其赋存空间,该区为中、低山区,地下水埋深较大,且溶洞内多充填泥质物等,赋水条件差,在构造带附近,富水性相对较好,本次勘察,各钻孔均未揭露到岩溶水。
碎屑岩孔隙裂隙水碎屑岩孔隙裂隙水主要分布于二叠系砂质泥岩、砂岩及石炭系石英岩、砂质泥岩、泥质砂岩等组成,泥、砂岩的互层使得形成了多层地下水,一般为潜水承压水该类含水岩组在地形较高或裸露地区多形成裂隙潜水,水量的大小受地貌、岩性与构造控制,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富水性一般较差,风化裂隙水依地形由高处到低处径流,层间裂隙水依岩层倾向径流,多以泉的形式排泄;在低洼处或深埋区,一般形成裂隙承压水,裂隙承压水主要接受层间侧向渗透补给、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富水性一般,在构造条件有利及补给条件较好时,也可成富水区;本次勘察,钻孔类未揭露至该层地下水,但在外业调查间,沿线见部分泉眼,泉水自基岩地孔隙裂隙和层面裂隙中流出,或者自残、坡积层与基岩接触面中流出,少部分自不同岩性接触带涌出,且流量较稳定,二)气象 项目区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季节风气候区,属大陆性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由于受地形影响,山区及平原区气候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为8.8-12.7℃,其中一月为零下1-6℃,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25.6℃,极端最高气温达42℃三)降水、日照、蒸发量项目区内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尤其7月最多。
春季3~5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15%左右,夏季6~8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