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书法成就与书法作品赏析.doc
19页黄庭坚的书法成就与书法作品赏析(图) 2010年,北宋黄庭坚书法《砥柱铭》卷以3.9亿元落槌,加上12%的佣金,总成交价达到了4.368亿元这一成绩创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价的世界纪录黄庭坚是一位富有创造精神的书法家,无论是行书,草书,楷书,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书法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 黄庭坚是崛起在北宋文坛的一位杰出的诗人、词人和书法家黄庭坚的书法承先启后,独树一帜,对当时和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北宋及以后的数百年间,许多书法家、评沦家都.盛赞黄庭坚书法的独特风格和艺术成就.给予黄书以极高的评价《宋史·黄庭坚传》云:“山谷善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宋徽宗云:“黄书如抱道足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高下,无不如意宋代诗人陈师道在《何郎中出示黄公草书四首》之一中赞道:“龙蛇起伏世无前,江汉渊回语更妍好事无须一赏足,藏家不必万人传岳珂(岳飞之孙)在《山谷范滂传》中写道:“山谷在宜州,尝大书《后汉书·范滂传》,字径数寸,笔势飘动董史《豫章先生传》云:“公楷法妍媚,自成一家。
游荆州,得古本《兰亭》,爱玩之,不去手,因悟古人用笔意,作小楷日进曰:'他日当有知我者’草书尤奇伟公殁后,人争购之,一纸千金从上述评论中可以看出,黄庭坚于草书、行书、楷书和大字、小字无一不精,可谓书法艺术上的多面手 黄庭坚的书法,一般来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即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以前,这一阶段主要是继承传统,师法各家,他学过王羲之、禇遂良、颜真卿、李北海、杨凝式、周越等人的书法他对这一阶段的书法很不满意,认为“元祐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黄庭坚不喜欢自己元祐间书,这是他的谦逊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其实在元祐间和元祐前他已卓然成家,在书法艺术上已经有很高的成就如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他在泰和时所书的《戒石铭》和《文赋》中,我们即可窥见一斑宋代著名文学家周必大在《跋山谷书<文赋>》中曾说:“今观此卷书法娟秀,不减晋、宋诸贤自足名世周必太还在《跋山谷发愿文》中说:“此书藏河阳李彦将家,豪劲端重,所谓入颜杨鸿雁行者黄庭坚书《发愿文》系元丰七年,当时他四十岁,自然这也属于他元祜前的作品 他不仅师法古人,从古碑古帖中,吸取前人的精华,尤能融合己意,力求突破,终能创造自己特有的风格,自成一家。
他自述学书经过:「余学书三十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黄庭坚书艺,博采众长,他的行、楷师法颜平原、褚河南,上溯锺、王,更得力于《瘗鹤铭》、《石门铭》,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也向同时代的周越、苏轼学习,并受苏影响颇深 黄庭坚对待他的书法,自始至终的严肃真挚态度,就如同对待他的诗文,这是一个完全彻底的学者艺术家形象从其前期的寻觅到晚年的求索,无论是简牍、文稿还是诗文长卷,都贯串着这「严肃真挚」四字黄庭坚不仅时时刻刻道法古人,同时又实实在在地锤炼着自己从墓志草稿墨迹看,我们轻易就能识别黄书的风格:精沉猖拔的笔力,左放右敛的体势,和贯如顶针的行气,无不表现于其书法创作上而一些个点划的随便与略不经意处,均虚之以神行,禀意超然,不就时俗,恰又证实他「尚意」的书评观,识大体,得西子捧心而颦之妍妙 黄庭坚的书法成就 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又能词,兼擅行、草书书法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颜真卿及怀素,受杨凝式影响,尤得力于《痊鹳铭》,笔法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自成风格,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省修水县人在书法上,被《宋史》本传称为“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在书法宋四家中,是最富有创造性的一位 黄庭坚自幼聪颖异常,5岁能背诵五经,7岁写过一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因此他父亲黄庶非常喜爱这个孩子舅父有时亦来黄家,随便从书架上取书一本查问庭坚,他能对答如流李常为之惊奇,称他有“一日千里之功” 宋神宗即位后,于熙宁三年(1070年),任王安石为宰相,开始实行新法但是,新法一开始就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猛烈反对后来新旧两党斗争愈演愈烈,革新和保守的斗争逐渐蜕化成官僚集团之间的争权夺利,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在这场斗争中,黄庭坚站在旧党一边,他很尊敬司马光和苏轼兄弟他虽然没有积极参加这场斗争,但他的一生一直卷在斗争的旋涡里崇宁四年(1105年)九月三十日病逝于戍楼,终年61岁 新奇是黄庭坚书法艺术的主要特点他有句话“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说得恰到好处黄书中最奇伟、成绩最突出的是草书他得笔法于张旭、怀素,特点为用笔瘦劲婉美,雄放瑰奇;体势纵横开阖,奇姿危态百出。
特别是狂草,他用笔圆转飞动,使用点子和断笔特多;不求每行的陡直,只求通盘的气势连贯联绵飞舞中,又富有节奏之美 家乡存有《上冢》、《咏清水岩》、《双井解嘲》、《云岩寺院记》、《王纯中墓志铭》及都昌南山《清隐禅院记》等诗文及《双井》、《钓矶》等石刻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晚年作品,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结体上: 山谷书法的结构,开张奇肆,一反常态,具有一种强烈的冲力和动荡感或右斜左正,或左斜右正;或左高右低,或右高左低,字的上下二部分,也有这样的变化扭曲盘结,体势由左下向右上上展,造出一番超凡的险峻姿态如何在用笔时,不损害这种动荡感,又要造成平衡,这是很难的课题以提按动作来达到这一目标,相信更能体现作者随手拈来的自然气息,同时又造成一种以动取胜的韵致 山谷书法,无论行、草,在结构上极尽变化之能事,但落实到具体的一笔线条上,则讲究使转而不夸张提按的幅度因此,山谷有时一些长线条有类锯齿状的提按痕迹,但却没明显的线条粗细的对比。
线与线之间如此,一根线条的头尾粗细变化更是如此,这是山谷的风格所在 他的行书很有特色,尽可能伸展的某些长画,使这种行书,没法采用更多的连笔这种形式构成,与唐人狂草,与一切草书,都格格不入然而,黄庭坚却设法融贯了这一切,他改变了草书中,以运动的连续性为组织作品线索的惯例,许多收笔和起笔,没有运动上的联系,有时距离很远,不时出现的长画也加强了这种感觉在行书中,如此造型丰富,大胆弄险,是黄庭坚的首创,这一表现手法,直接影响了晚明的书家,王铎的行草书,是黄庭坚行草书结体的伸扬和发展黄庭坚的行书,劲健的长横、长撇、长捺,能够矗立起雄强的框架,从这里,我们找到了为什么明代的祝允明、沈周、文征明,清代的郑板桥、郭吝及吴昌硕等人,都学黄庭坚的行书,并都以写大字条幅擅长的原因了 在笔法上: 颠旭狂素之后,能以狂草名家的,便要算这位不颠不狂的黄庭坚了历来许多人将山谷与旭、素并题,称为「草圣」,此说也许过誉,但说山谷使「草法为之一变」,倒是极为确切的山谷说:「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他认为,草书笔法应当与蝌蚪篆隶同意他的线条掺以《瘗鹤铭》和隶书笔意,使转中强调提按、向背、起倒,所以他的线条丰富而又凝重,活泼潇洒,变化莫测,有极强的节奏感,决非左右缠绕者可以比拟。
黄庭坚的草书,受到唐人狂草的影响,而其过人之处,在于将唐人狂草对空间的大胆分割,转接到他自己形式舒展开朗,和性格从容闲雅的基础之上为了维持作品的连贯性,他缩小各字之间距离,甚至使各字互相插入对方空间草书疾速的运动,在他这儿慢了下来也许作为宋代士大夫的代表人物之一,已经不具备那种奔放激越的性格「投荒万死两鬓斑,生入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一切波澜皆须化为澄碧,这是宋人的审美理想 他在笔法上,以篆入草,以用锋为主,极少使毫,加上他高执笔的灵活运腕方法,其力易注于纸,行笔中振荡应手,笔画能直中虬曲,显得遒劲婉通,奇逸洒脱 在韵律上: 首先看他的用笔,行笔速度较缓,并以隶书、篆书的笔法入行书,自如的线条里,富有很多的内涵,硬毫的行驰中,很少枯笔,连带的长笔伸展中,富有自然的、强烈的振动韵律,这是张旭、颜真卿、杨凝式所未能企及的黄庭坚所说的「字中有笔,如禅中有眼」,就是指这不单调、不光滑、不枯燥而意态自足的韵律这一韵律的表现手法尤为独特,它不是快笔、不是短线条,因为这不足以表现这一韵律而是行笔缓慢、长线条的伸拖、强烈的震撼,这如同京戏中的老生的长腔,给人以咀嚼寻味的感受,确实像康有为所说,是「意态更新」。
与黄庭坚同时代的晁美叔,曾称许他的书法「唯有韵耳」,并认为王羲之的波戈点画也没有这般韵律包世臣也说:「山谷以箭锋所直人马,应弦为韵」尚韵,确实是黄庭坚书法的一大特色 在章法上: 山谷的章法,十分独特,他的线条极少一气贯底的,甚至一字之中也多处断开,连笔势也不连接,然我们都能感到磅礴的气势,决无隔断之感原来,他巧妙地利用了人们对正书空闲的联系能力,用各种夸张的长线和有意缩短的线——圆点,把纸面空间,粉碎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块面,使性质相迫的空间,产生特殊的连续运动在字的连接上,经常采用倾侧的字势,相互呼应的办法来「势接」,而不是「笔连」,这样便造成了中轴线和行外廓线的大幅度变化,常常突起波澜,出人意外这样两种流动的气势——黑的点线,打白的空间,使得整幅作品全部活了起来,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气势,以空间的流动,来引导时间的流动,这是山谷对古法最大的改变,也是最成功之处如此鲜明、自觉地在整体中追求平冲、对称的原则,是历史上的行草书所没有的 他的行书体势,多由右上向左下倾斜,行与行之间有对应,有时完全打破穿插争让,连续的长笔,多以断点相分割、互应字与字之间,充分运用大小、正斜、曲直、虚实、轻重对比。
有的笔画,单独看来并不圆满,但左右上下,总有相对应的笔画与字他不以一画为准、一字为标,在过与不过之间,求得自在,在总体中,见出变化和统一他自己这样说:「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章法的变化和统一,即是他的行书一大特色 《花气蕉人诗帖》 《花气蕉人诗帖》 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卷》沈周题跋)此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此时草书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 黄庭坚《惟清道人帖》,行书 ,纸本 纵29.4厘米,横32厘米,尺牍十一行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作于绍圣元年1094年,钤有“缉熙殿宝”、《项元汴印》、《仪周珍藏》等藏印此帖曾经明内府及项元汴、安岐等收藏书风端稳紧结,俊健古雅,有晋唐人法度和韵致与黄庭坚行楷书特具的跌宕开阖、斜欹外拓的风格相比有所不同乾隆评此帖云:“凌冬老干,偃蹇岩壑 花气熏人帖 黄庭坚《花气熏人帖》草书,纸本。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帖上有南宋「缉熙殿宝」的印,入过南宋内府也有清代著名的大收藏家安仪周的收藏印安歧 廉颇蔺相如列传 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文中有节略纸本,纵32.5厘米,横1822厘米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约翰.克劳弗德藏 送四十九侄诗帖 黄庭坚《送四十九侄诗帖》纸本,行楷书,纵35.2厘米,横130.3厘米 ,凡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