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完整版)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7.doc

56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531312820
  • 上传时间:2022-10-0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92.01KB
  • / 5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一 文献综述引言倦怠(Burnout) 本意是一种情绪性衰竭的状况,后来指个体对外界应付的资源耗费超出了个人能量和资源的存量而产生身心耗竭的状态,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容易疲劳、烦躁、易怒、过敏、紧张和悲伤等,对服务对象反应冷漠甚至是没有情感反应,自尊心降低等等研究表明:凡是需要长期与人密切接触、打交道的行业,教师也属其列当教师的工作压力处于其资源不能够应付以至于耗尽的状态时,教师就会表现出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作为教学的主体之一的教师,其职业倦怠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教育教学质量,学生首当其冲地成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受害者因此,无论从关心教师和学生的角度还是从重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都应积极关注这一现象一 文献综述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文献综述1.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国内外众多学者给职业倦怠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静态型定义,主要关注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极其影响因素:Pines和Aronson认为“个人对情感要求的情境的长期卷入而导致的一种身体、情感和心理的耗竭状态”即为职业倦怠动态型定义,着重描述了职业倦怠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Cherniss认为“作为对工作疲劳的反应,职业倦怠是指个体的职业态度和行为以负性的形式发生改变的过程”;Etzion认为“职业倦怠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开始时没有任何警告,在个体没有觉察到的情况下发展,一旦达到一个特殊的临界点,个体就会突然感觉到耗竭,并且不能把这种破坏性的体验与任何特殊的应激事件联系起来”。

      其中以Maslach和Jackson给出的“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最为广泛 ,其中情感耗竭是压力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又称 “去个性化”,指个体感受到对待服务对象的一种负性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自我效能感的降低和对自己消极评价倾向的增长国外学者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是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王芳、许燕对国内中小学教师访谈后,提出教师职业倦怠四维模型:一是教师情绪上的疲惫感,二是教师人际上的疏离感,三是教师工作上的无意义感,四是知识上的耗尽感该模型的前三个维度分别和Maslach的三维模型吻合,但是教师知识上的耗尽则是中国教师特有的表现。

      2.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与危害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压力反应直接导致工作热情降低,产生麻木、应付了事的教学态度,身体上产生能量耗尽;二是教师对自身的职业成就感和认同感降低,工作意义与价值感降低,教师工作的主动性下降三是教师职业性格解体,教学中减少或断绝与学生交往,有的教师甚至想放弃职业,另谋他职这间接影响国家教育改革的施行,直接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学生成为教师职业倦怠最直接和最大的受害者3.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已有研究中,教师职业倦怠原因总结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组织根源学校各方面的环境对教师职业倦怠有很大的影响学校的管理体制和学校的社会支持、管理风格对教师职业倦怠影响较大有研究发现,当教师感受到学校对教师教学赏罚分明,工作有自由度和自主权,并且自己能参与学校决策时,教师职业倦怠就会降低学校领导、同事、家庭成员以及学生支持都会影响教师的工作倦怠另外,学生的厌学、逃学、辍学、不良行为等也影响着教师职业倦怠2)个人根源国内外大量学者已经通过调查研究证实,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学效能感以及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都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

      我国学者徐富明、朱从书、黄文锋等通过研究发现,教师的职业倦怠和自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高自尊的教师易于缓解职业倦怠教师的控制点和职业倦怠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教师越多的表现为外控,职业倦怠就会越重相反教师的内控倾向有助于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刘晓明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低,职业倦怠越严重Brissie、Glickman等通过研究发现,教学效能感能够预示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低教学效能感的教师,其职业倦怠的程度较高,最易离开教师行业3)社会根源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过高和现实的社会现实回馈反差造成了职业倦怠教师不仅要传承知识文化和培养人才,而且要言传身教,成为学生楷模社会对教师抱以高期望的同时,实际上却出现了不尊重教师,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工资待遇低的反差,导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被打击而产生职业倦怠Brissie等发现,教师的个人回报感越高,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越低4)职业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社会的代表者、社会道德的实践者、人类文明的建设者、父母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班级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和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会导致教师情感衰竭和教学效能感下降。

      4.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特点(1)开展了大量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得到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些理论①习得性无助理论该理论由Meicher提出,他认为当个体一再受挫时,个体会变得无所适从,转而陷入一种观望的状态,形成无助感,从而产生职业倦怠②资源保存理论——从需求和平衡的角度来解释职业倦怠的机制,当个体特定的资源或工作要求无法满足、无法得到预期的回报时,个人就会产生职业倦怠这些研究使人们了解了教师职业倦怠,引起了人们对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视,为人们研究教师的职业倦怠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思路2)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较为系统全面,发展较成熟,从不同侧面研究了教师职业倦怠的起因、表现及危害、测量及诊断方式等,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非个人化的现象,它和工作情境中的许多因素有关,如工作压力、教学效能感、情感支持等随着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深入和对上述因素的解析逐渐深化,从更全面的角度解释了教师职业倦怠,给教师在工作中应该如何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提供了一定的参考6.我国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特点(1)从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来研究教师的职业倦怠在中国,众多学者根据各自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看法来研究教师的职业倦怠。

      其中连榕从新手、熟手和专家型教师的角度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对我国现阶段的教师培养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他在研究中比较了新手、熟手和专家型教师职业承诺和职业倦怠的心理特征结果表明:在职业承诺和职业倦怠上,专家型教师均优于新手和熟手型教师,而新手和熟手型教师则不存在什么差异但在情绪耗竭维度上,三类教师差异不显著,说明当前教师中普遍存在压力大、焦虑水平高、疲倦、无助等心理问题还有的学者从教师从教的教龄研究了教师的职业倦怠,发现教龄6~10年是教师职业倦怠最严重的阶段2)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越来越精细化,越来越全面,发展也渐趋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由只是研究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转向研究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在我国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早期研究中,绝大多数都是关于中小学教师的但是随着人们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深入,开展了关于高校教师和卫校、中专、幼儿园、职业学校教师以及贫困地区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伍新春、曾玲娟等人的研究表明小学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显著高于中学教师,而人格解体程度显著低于中学教师,高中教师比小学和初中教师具有更强的情感衰竭其次,开始重视性别差异对教师的职业倦怠的影响我国学者通过大量研究发现男教师由于干脆决断的办事方式和“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传统,导致他们的工作满意感和积极性不高,更加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男性从事教师职业的积极性低于女性随着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深入,我国学者开始注意到学历的不同也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开展对不同学历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研究伍新春等人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有两个学历层次的教师职业倦怠比较独特中专学历教师对工作的价值期待、自我定位和自我期待的水平均低于较高学历教师,在工作中更容易产生满足感,不易产生职业倦怠研究生学历和其他学历教师相比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3)不仅对职业倦怠进行理论研究,而且开展大量实证调查,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1999年底,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4个地市2292名教师抽样检测2002年,教育部社政司委托孙蚌珠教授主持了“普通高校“两课”青年教师(45岁以下)队伍状况研究”从这些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预防和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4)在学习国外学者研究教师职业倦怠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本土化趋势不断加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测量工具本土化在引进MBI教师的职业倦怠之后,我国学者纷纷在其基础上编制了符合中国教师特色的职业倦怠量表,如王国香等人在2003年编制了EBI(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王芳和许燕在MBI原有维度上提出了中国教师特有的维度——知识衰竭,并修订了MBI;徐富明等人也进行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其次,研究内容本土化我国学者在对我国教师职业倦怠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中国教师和外国教师在职业倦怠感上的不同之处:中国教师职业倦怠有一个特有的维度——知识枯竭;中国教师在职业倦怠的表现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伴随有生理衰竭——生理上身体衰弱、血压升高、食欲不振,恶心、头痛、头晕、常常失眠,感觉无力应付工作等;中国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显著低于美国教师;中国教师更倾向于将职业倦怠的原因看作是一般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强调环境因素的影响大于教师的力量,带有明显的外控性的特点二)相关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1.有关心理资本的研究(1)心理资本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对心理资本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分歧, 现有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三类:①类特征论(trait-like)Goldsmith 等(1997)认为心理资本是影响个体生产率的个性特征Hosen等(2003)把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通过学习等途径后获得的具有耐久性和稳定性的心理内在基础构架还有的学者认为心理资本是影响个体行为与产出的人格特征(Letcher,2004;Cole,2006)类特征论认为心理资本类似于个体的人格特征, 具有持久性和相对稳定性,这种观点承袭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思路。

      ②类状态论(state-like)Avolio 等(2004)提出心理资本是一种积极心理状态, 它可以提升员工工作动机和积极工作态度, 从而提高工作绩效Luthans 等(2005,2007)将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它超出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并能通过有针对性的投入和开发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可见,类状态论认为心理资本类似于个体的心理状态,是可以测量、投资开发和有效管理的这种观点折射出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倾向目前这种观点在心理资本研究中占据主流地位, 中国大部分研究心理资本的学者都沿用了这个观点③综合论综合论认为心理资本并不是简单的人格特征或心理状态, 而是两者的综合体Avolio(2006) 认为心理资本既具有特征性又具备状态性,状态与特质实际上是同一维度上的两个极端魏荣(2008) 将个体心理资本界定为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能够显现创新绩效的可测量、可开发的一种心理品质,具体包括具有稳定性特征的心理特质和具有灵活性特征的心理状态目前,综。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