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朱光潜《谈读书》教案.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文库****9
  • 文档编号:151613148
  • 上传时间:2020-11-1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0.5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谈 读 书一、重点难点 1.重点:运用比喻阐明抽象的道理 2.难点:语言自然流畅,富于美感二、背景材料1.朱光潜(1897~1986), 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30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同年秋天回国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朱光潜先生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是《文艺心理学》和《诗论》前者是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和阐述文艺心理学的专门著作,在这一领域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回国之后,在执教之余,朱光潜先生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主要是结合新文学运动的实际,撰写论文和书评,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学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

      此外朱光潜先生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三、内容分析本文是一篇阐述读书道理的文章所谈的道理和方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作者开头简略交待了写作缘起然后说明读书的重要,再谈读书的方法及书多之累,书多之弊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简要交待本文的写作缘起第二部分(即第二自然段):谈读书的重要意义这个问题虽然很重要,但不是本文的重点因为对于有志读书的人来说,最关心的是如何读书的问题所以作者把重点放在如何读书上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至篇末):谈如何读书这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又分层论述,每个自然段说一个道理在论述如何读书时,先说精读的重要,再谈如何精读,如何先博而后约,如何围绕中心读,如何系统地积累、储存知识等一般都在每一层开头提出要点,也有的在行文过程中进行归纳四、写作特点 1.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作者写这篇文章,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重点放在哪里,都胸有成竹分段分层,依次写来,稳扎稳打,重点突出,条理井然作者开头简略交代了写作缘起之后,便立即进入正题先说读书的重要性,再谈读书的方法。

      但作者并未平均使用力量,而把重点放在谈如何读书即读书的方法上对不愿读书的人,要多谈读书的重要性,但对莘莘学子特别是沉迷于书海而不知方向,不得其法的读书人来说,解决如何读书的问题则更为迫切因此,作者在精炼地说明读书的重要性之后就深入到问题的另一层面,分析书多之累,书多之弊这不仅避免了片面性,也为下面谈如何读书打下了基础在论述如何读书时,先说精读的重要,再谈如何精读,如何先博而后约,如何围绕中心读,如何系统地积累、储存知识等一路写来,层层深入,条理井然既从正面说清了道理,也极有针对性地批评了一些错误的读书态度2.正反论述,说理准确、透彻,逻辑严密作者为了说清道理,注意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如论述读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时,先从正面讲清道理,再从反面说明多读而不求甚解的坏处论述读书不能全凭兴趣时,从否定方面说明正面道理先从反面说读书全凭兴趣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又分析它的好坏两个方面,然后再论说对于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的人来说,“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作者下笔很有分寸,不是说读书不能凭兴趣,而不是能全凭兴趣一个“全”字体现了逻辑的严密因为读书是要有兴趣的,没有兴趣还谈什么读书,只是读书不能全凭兴趣。

      作者说,“有些有兴趣的书他须得牺牲”这就是有所舍才能有所得,即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道理同时,作者又说,“有些初看很枯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久而久之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作者在论述道理的时候,把道理说得多么准确、全面和透彻3.善于比喻、说理浅显生动朱光潜先生写说理文,一向善用比喻,将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生动在这篇短文中就用了许多确切形象的比喻为了说明读书贪多,所得甚少,他说:“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为了说明读书要在基本要籍上下功夫,他又说:“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为了说明大学教育不注意基础学科,有些课程和所设的科目“专”到不近情理,他说:“这好像逼吃奶的孩子去嚼骨头,岂不是误人子弟?”象这样的比喻,在这篇短文中共有十余处之多作者通过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使人印象深刻4.注意语言的声音节奏,行文自然流畅,语言富于美感且看“读书并不在多……”这一段写得多么好,真可谓“声调铿锵,节奏流畅”,富于美感全段长短句交错,自然连贯,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开头几句较短,接着两个“与其”句较长,节奏舒缓,也大致整齐。

      引用两句七言诗更增添了音调的铿锵多读”、“少读”几句骈散交错、琅琅上口,十分流畅其中的许多骈句,不仅对偶较工,还注意了声调的平仄协调上句仄起,下句就平收;上句平起,下句就仄收少读如果彻底……”和“多读而不求甚解……”两套复句,紧承上两句的“多读”、“少读”而层递扩展先说“少读”,再说“多读”,既有回环之美,又大体相对前一复句句末“气质”是仄声起,后一复句句末“而归”则是平声收这样诵读起来,自然就有抑扬顿挫,铿锵回环之美讲到骈偶佳句,文中还有不少,如“‘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对仗多么工稳,声调、平仄又多么协调,上句为仄仄平平,下句为平平仄仄(轻声“的”不计平仄)一篇小小的杂谈,写得这么讲究,又这么自然,足见朱光潜先生真不愧既是学问家,又是文章家练 习 1.文章用了哪些修辞手法?(1)善用比喻,说理浅显生动朱光潜先生写说理文,一向善用比喻,将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生动在这篇短文中就用了许多恰切形象的比喻为了说明读书贪多,所得甚少,他说:“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为了说明读书要在基本要籍上下功夫,他又说:“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为了说明大学教育不注意基础学科,有些课程和所设的科目“专”到不近情理,他说:“这好像逼吃奶的孩子去嚼骨头,岂不是误人子弟?”象这样的比喻,在这篇短文中共有十余处之多作者通过它们把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使人印象深刻2)善用对偶,整散结合,语言有节奏感文中还有好些骈偶佳句,如“‘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对仗多么工稳,声调的平仄又多么协调,上句为仄仄平平,下句为平平仄仄(轻声“的”不计平仄)许多骈句,不仅对偶较工,还注意了声调的平仄协调上句仄起,下句就平收;上句平起,下句就仄收少读如果彻底……”和“多读而不求甚解……”两套复句,紧承上两句的“多读”、“少读”而层递扩展先说“少读”,再说“多读”,既有回环之美,又大体相对前一复句句末“气质”是仄声起,后一复句句末“而归”则是平声收这样诵读起来,自然就有抑扬顿挫,铿锵回环之美2.读书和学问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读书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是全人类的事,每科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埋没,就全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

      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根据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做出发点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亿万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现的新的世界3.文章的第七自然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道理?用了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1)正反论证论述读书不能全凭兴趣时,从否定方面说明正面道理,所以先从反面说读书全凭兴趣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又分析它的好坏两个方面,然后再论说对于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的人来说,“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2)举例论证为了说明全凭兴趣读书会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作者举了一个朋友的例子这个朋友专读冷僻的书,但他不能算专门学者,以此说明全凭兴趣读书的坏处4.熟读这篇文章想一想你是怎么读书的就作者的观点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讨论之前,先写一个提纲,发言时要做到中心突出,层次分明,意思完整然后每一位同学写一篇读后感还可以交出一份读书计划,或者交一篇读书笔记 (答案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