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植物侵染性病害侵染过程观察.doc

2页
  • 卖家[上传人]:第***
  • 文档编号:35834025
  • 上传时间:2018-03-2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19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植物侵染性病害侵染过程观察 摘摘 要要: 本试验对小麦白粉菌对小麦的侵染过程做了观察,接种 12h 左右孢子 萌发形成芽管,24h 左右形成附着孢,48h 左右形成侵入钉,72h 左右形成吸器, 96h 左右形成分生孢子链,即接种后第 5 天小麦幼苗叶片出现明显病征 关键词关键词:小麦;小麦白粉菌;侵染 植物侵染性病害是一类由生物因子,即生物病原物或简称病原物引起的病 害侵染性病害具有特定的侵染过程,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传染性植物侵染 性病害的病程一般要经过接触期、侵入期、潜入期和发病期四个阶段 小麦白粉病是重要的小麦病害,危害严重而且难以防治在发病时,小麦 叶片上会出现白色粉末状霉点,因此称为“小麦白粉病”该病菌的发病与环境 有很大关系,在小麦拔节期潮湿阴凉的情况下容易流行,但雨水过多反而不容 易传播,同时氮肥施用过多,种植太密都会加重病害该病菌主要危害小麦植 株叶片和茎秆,发病严重时颖壳和芒也会受害,将严重影响产量,甚至影响小 麦品质我国山东沿海和云、贵、川一带是小麦白粉病的主要发病点,近些年 在东北、华北、西北小麦种植区在逐年加重 小麦白粉菌侵染小麦幼苗的过程是:分生孢子接触小麦叶片后萌发形成芽 管,芽管顶部膨大形成附着胞,并在芽管基部产生一个隔膜,在附着胞下形成 侵入钉侵入寄主表皮细胞,侵入钉的顶部膨大形成吸器中心体,再发育成吸器; 吸器吸收营养后供表面菌丝生长,又由菌丝再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形成次生吸器, 如此反复多次菌丝扩展并形成菌丝;菌丝生长一定阶段后产生分生孢子链。

      1 材料与方法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材料 小麦白粉病感病品种(由植物病理试验室提供)、盆钵及保湿罩 1.2 方法方法 1.2.1 幼苗的准备:在盆钵中播种感病品种,在恒温箱中隔离培养,待幼苗长至 2~3 叶时备用叶时备用 1.2.2 小麦白粉病菌菌种的准备:白粉病是专性寄生菌,可在田间采集发病植株 叶片或接种在盆钵幼苗上扩大繁殖,接种前将病叶保湿培养,第二天长出新鲜 孢子后供接种用 1.2.3 接种:将上述供接种用的病叶在被接种的小麦盆钵上方震动,便分生孢子 自然脱落在盆钵中的小麦叶片上,同时在盆钵旁放一张载玻片,用以检查接种 量,接种量控制在 10×10 倍的显微镜下每个视野 25 个孢子左右 1.2.4 管理及取样:接种后放在恒温箱中继续培养,并分别于 12h、24h、48h、72h 剪取 2cm 长的叶段 2 段/人 1.2.5 处理和观察:12h、24h 和 48h 取样的叶段采用异丙醇蒸气使之透明,其 余 72h 叶段用 AA 液( 冰醋酸:95%酒精=1:1)透明,透明后的叶段用乳酚油染 色,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分生孢子的萌发和侵染过程 1.2.6 潜育期的观察:未取样的盆钵培养至出现症状,用以观察潜育期。

      2 结果与分析结果与分析 接种后观察时间(h) 白粉病萌发状况 12 芽管 24 附着孢 48 侵入钉 72 吸器 第五天 分生孢子链 3 结论与讨论结论与讨论 试验表明,小麦白粉菌在接种后 12h 芽孢管萌发,但很少量;第五天就出现 明显的病征撕取小麦病部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小麦白粉病的分生孢子链、 吸器等都比较明显,表明在适宜的条件下,小麦白粉菌的侵染能力很强,并具 有传播病菌的趋势计算小麦白粉菌的潜育期为五天 在试验过程中不排除人为误差,如芽管的萌发,在萌发少量时难以辨别, 则人为推迟了芽管萌发的时间侵染过程一般包括: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 期和发病期,由于小麦白粉菌侵染能力极强,侵入前期和侵入期持续的时间很 短,因此在计算小麦白粉菌的潜育期是从接种时开始至小麦发病的这段时间 通过亲自接种小麦白粉菌,观察小麦的发病情况,以及小麦白粉病菌各个 时期的形态特征,将有利于我们从感性认识,乃至理性认识上加深对小麦白粉 病的认识,同时查阅相关资料,对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都会有相 应的认识如:(1)种植抗病品种,因地制宜;(2)提倡施用农家肥,适当增施磷 钾肥,加强田间管理,以增强小麦对白粉病的抗病力;(3)播种冬小麦前除掉自 生麦苗,可大大减少小麦白粉病的传染源,从而减轻危害;(4)药剂防治。

      参考文献: [1] 贺丹霞.小麦白粉病及其防治.致富天地. 2005,1:22~22 [2] 谢联辉(主编).普通植物病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 龚国淑.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验指导.四川:四川农业大学,2006 [4] 杨文钰屠乃美(主编).作物栽培学总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5] 王国良.浙东大棚草莓白粉病越夏和初侵染菌源的研究.植物保护.2004,30(1): 36~39 [6] 杨若林等.白粉菌侵染对小麦叶片显微及超微结构的影响.西北植物学报. 2001.20(2):293~296 [7] 成尚廉等.小麦白粉病大发生的气象条件分析.湖北植保.2001.1:18~19 (此文为简单小试验,谢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