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402836111
  • 上传时间:2023-07-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6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自读课文,弄清字音、句读,并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2、通过学生合作讨论解决文中重点的文言字词、特殊句式及疑难句子的翻译等问题3、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中心,分析文章结构4、了解本文叙议结合、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5、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思想教学重点:2、5教学难点:文中重点虚词“其”“以”的用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合作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1.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2课,属于略读课文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因此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自主完成《导学案》,遇到疑难词句可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再进行点拨、解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 2.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指导学生列表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了解文体、作者及写作背景;理清思路,分析层次;检查重点字词的把握。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初中时,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  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也是一篇山水游记这篇游记的散文,但它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介绍,教师点评补充)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

      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三、检查预习(一)、给三个长句划分停顿并正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庐冢( ) 2、今言“华( )”如“华( ) 实”之“华( )”者3、盖音谬( )也 4、有穴窈( )然 5、则或咎( )其欲出者 6、无物以相( )之 7、何可胜( )道也哉 8、王回深父(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照应关系?(设计说明:《导学案》中,前三个问题很简单,这一问题可以点带面)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已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2、1段的记游部分五、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导学案》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重要词语的掌握情况1、 于是予有叹 对于/这件事 2、 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名词3、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因为 / 并且,连词4、 夷以近…险以远 而且,表并列,连词5、 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动词6、 非常之观 不平常 / 景观,名词7、 常在于险远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8、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到达 / 帮助9、至于幽暗昏惑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10、于人为可讥 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11、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二12、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 名→动,筑舍定居13、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动,命名,起名14、距其院东五里 名→状,往东 15、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表判断,为,是 阳:山南水北16、有泉侧出 名→状,从旁边17、有穴窈然 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18、问其深 形→名,深度19、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形→动,到尽头20、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而”,表修饰21、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动→名,见到的景象2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23、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名,到达的人 / 更24火尚足以明也 形→动,照明。

      25、则或咎其欲出者 有人 / 责怪,埋怨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因为27、后世之谬其传 弄错,使…错,使动用法28、而莫能名者 没有人 / 名→动,识其本名29、何可胜道也哉 尽,完 / 说,动词30、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的原因 求学的人六、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第一、二题2.自主翻译课文,勾画出疑难词句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解决《导学案》中的重点词句及疑难问题2.学生读课文交流疑难词句,教师点拨3.合作交流,探讨本课的重点问题〖教学步骤〗一、检查《导学案》中的重点词句一)解释重点词句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于是余有叹焉 (二)分析总结句式特点(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3)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4)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判断句 (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 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7)不随以止也 = 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二、 学生朗读课文后,小组内交流讨论翻译中的疑难词句,教师巡查,答疑解惑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这是一个连锁复句,用“……愈……,愈……,……愈……”来表示这种关系第一个分句“入之愈深”是条件,第二个分句“其进愈难”是紧承这个条件所产生的结果在这里要注意几个分句的主语是不相同的,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余与四人”,因承上省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进”,“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第三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见”,“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这句可以译成这样:进洞越深,那往前进就越困难,可是看见的东西就越新奇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是一个“……者,……也”表判断的句式谓语部分的“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又是一个判断句式乃”是判断词,课本上把“乃”注作“是”这是对的但又说“乃”在这里有“在”的意思,这似乎缺乏根据看来这是编者随文意译,而这样的意译是不妥当的因为“乃”在辞书里,并不作动词用华山之阳”译作“在华山的南面”的“在”,只是在翻译时根据前后文的意思添加进去的。

      这句话可以说成“以其乃在华山之阳名之也”,可见有没有“在”字,“乃”是判断词在这里还要注意:“乃华山之阳”是原因,“名之”是结果名”在这里充当动词使用,释为:称或叫做整句可以翻译为:所谓华山洞的说法,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这样称呼它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这是个翻译时难度较大的句子除了课文上的注释,还要弄清楚①于:从于仆碑”就是从倒下来的石碑上②谬:是由形容词充当使动谬其传”就是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③名:名词充当意动,后面省略宾语“之”莫能名者”就是没有人能以之为名,可意译为: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整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我从倒下来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叹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说得完呢?   三、合作探讨,展示精彩:1.在这篇既有记叙又有议论的文章中,作者怎样把记叙与议论紧密联系起来的?第三段议论的句子:“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第二段 叙述的语句“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第三段:“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照应第二段:“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结论:要有志、尽志第四段议论的语句“ 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照应第一段记叙的语句 “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结论:要深思而慎取第二段叙述详细,相应议论的第三段也写得详细;第一段叙述简略,相应议论的第四段也写得简略2.这篇文章所谈的“”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怎样?你是如何认识的?“有志、有力、有物”三者都很重要,但作者认为,志更重要因为力与物虽然也很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四、课堂小结:归纳本文主题:(学生归纳后教师小结)这篇游记写的是作者一次没有尽兴的游历作者曾为自己轻易地放弃而懊悔不已这件事对他的启示是深刻的:其一,世上之神奇雄伟、美丽奇特的景观,常在于险远,故行事当 “尽志”无悔;其二,有感于仆碑之“华山”音误,后世谬传“何可胜道”,故治学当“深思慎取”。

      作者借游褒禅山,说明无论是建功立业、治学或是办其它事情,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只有矢志不渝,人尽其力,物尽其用,深思慎取才能成功 五、课堂练习(多媒体课件展示)(一)解释下面句中“以”的用法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由山以上五六里 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6、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7、不随以止也 8、而又不随以怠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0、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1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总结:“以”在文中也出现得比较多,主要有下面几种用法:(学生归纳,教师补充)作为介词的用法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