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国家运力与对华战略-下.doc
9页苏俄国家运力与对华战略[下]苏俄国家运力与对华战略[下]作者:lingyun 日期:2006-12-23字体大小人类步入了新的世纪,大国的纵横捭阖也翻开了新的一页经济竞争取代了军备竞赛,而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能源,也就成为各国家间的战略竞争的制高点争夺最后的油气资源的斗争,自然是 21 世纪地缘政治的主题中俄之间普遍被人们认为是所谓“准盟友“的战略伙伴关系,近年来蒙上一层阴影,这就是石油管线之争俄罗斯突然对答应中国的修建从安加尔斯克(伊尔库茨克西北 40 千米的石油工业城市)到大庆的石油管线(“安大线“)提出反悔,提出的新线路无论是“安纳线“--安加尔斯克到纳霍德卡(海参崴附近的商港,因海参崴作为军港禁止外轮进出)还是“泰纳线“--泰舍特到纳霍德卡都更加符合日本的意图这不由得让很多中国人对在东亚大肆挥舞着“能源胡萝卜“的俄罗斯颇为反感,而更令众多中国愤青火冒三丈的是,日本这个不共戴天的死敌,2002 年一跳出来搅局,就能在转瞬间使得中俄拟议 10 年之久的“安大线“无果而终,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很少有人知道,东京开始和莫斯科策划修建从西伯利亚通往太平洋的石油管道的时间是 1970 年,此项目被列为日苏经济合作的重点工程。
而被最终否决的原因,则正是因为 1974 年贝阿铁路的修建苏联当时告知日本因为资金和劳动力不足,无力同时支撑贝阿铁路和石油管线两个重大建设项目苏联最后为日本提供的运输方案是从西西伯利亚的秋明油田(占苏联石油总产量的 40%)通过已有的输油管送到泰舍特,然后灌进八轴油罐列车,通过贝阿铁路运到乌尔加尔,再注入输油管送到纳霍德卡港(基本上即今天俄罗斯最终宣布的“泰纳线“走向),最后海运至日本贝阿铁路设计初期年货运能力为3500 万吨,其中 2500 万便是原油--大部分出口日本苏联之所以要选用如此繁琐不堪的方案其原因是很简单的,虽然贝阿铁路是以运输石油出口创汇为主,但战时却可随时转为运送军队及装备,灵活性很高,而输油管线显然是不能运人的在中苏军事对抗的背景下,贝阿铁路理所当然的获得了优先权这也使得 30 年以后,已不再是敌人的中、俄,和已不再是朋友的中、日依然在为这条管线展开激烈博弈作为几乎毫无资源的经济大国日本,其内心对资源的极度渴求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即使在二战后不可能再通过武力扩展获取资源的情况下,日本人依然用无孔不入的经济手段来保证其能源供应为此,即便是“苏联对远东和世界和平构成巨大威胁“的情况下,日苏之间却依然有着程度极为密切的经济合作,日本拿到它想要的资源,苏联得到它想要的资金和技术。
像东芝公司的数控机床事件沸沸扬扬,笔者深信这背后肯定有着日本政府的授意日本还竭力做到能源来源的多元化,就在和苏联紧密合作换取资源的同时,还和中国展开合作日本人 1960 年代从画报图片估测大庆油田产量及加工能力的例子是我们的保密意识教育百说不厌的传世经典,实际上其目的一是推销石油加工设备,二是探讨中国石油出口的可能此举也推动了日中关系的急剧发展,日本的资本和技术一窝蜂似地涌向中国市场其精明和实用,恐怕连犹太人都要甘拜下风所以大庆油田和秋明油田的石油都从海运源源不断的来到了日本,中国和苏联都在心情愉悦的清点着石油出口所带来的外汇收入--这是 1970 年代石油危机后的东亚能源供应格局当时的人谁也不会想到今天的中国会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不过这也证明了日本人能源来源多元化政策的远见作为在苏联帝国废墟上重生的国家,俄罗斯经过十余年艰难曲折的转轨过程,开始走向复兴强人普京抓住国际石油价格连年高位坚挺的契机,坚决打击寡头干政,有针对性地调整产业结构,促使俄经济连续 5 年稳步增长,财力不断上升,政治和社会日趋稳定从 2002 年起,俄联邦财政开始进入稳定的盈余期每年外贸顺差都在 400 亿到 600 亿美元之间。
黄金外汇储备已由三年前的 110 亿美元增加到目前的610 余亿2003 年经济增长率达到 4.6%,俄罗斯的人均 GDP 开始超过 4000 美元普京豪迈地宣布,俄罗斯的战略目标是“在可预见的未来应当在世界上真正强大的、经济先进的和有影响的国家中占有一席之地“俄罗斯当然有理由对自己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它现在仍然保留着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基本条件,更具备重新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的巨大潜力在它手中,仅探明储量就占世界石油储量的 13%、天然气储量的 45%、煤炭储量的 23%,远景储量更是不可预期俄拥有东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和远东三大石油资源区,但现在实际开发的只有西西伯利亚的部分油气资源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石油储量到底有多少,至今还是个谜丰富的自然资源将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成为俄罗斯重振经济的坚实后盾因此,俄罗斯决策层十分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地位,能源牌已是俄罗斯对有着巨大能源需求的东北亚地区外交中的主打牌在东北亚能源需求国待价而沽,左右逢源,期待实现本国战略利益最大化其最终目的是通过俄远东油气管道建设,为当地经济振兴注入资金,实现油气开发带动俄亚洲地区经济腾飞所以在选择管线走向上,俄罗斯自然要认真算计一番。
今天俄罗斯的当家人,已经不是年老力衰、稀里糊涂的叶利钦了,而是年富力强、精明过人的普京在中国看来,无论是“安纳线“还是“泰纳线“,都纯属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安大线“路线最短,投资最省,为何不选?而在俄罗斯看来,这是维护其长远国家利益的必要手段既然当年为日本供油时可以用繁琐得近乎无聊的运输方式,以构筑战备运输线那么今天俄罗斯经济短期内如此依赖于石油出口,石油通道的选择对俄罗斯来说自然就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从出口角度看,掌握可靠的石油运输通道和拥有大量石油资源同样重要而且石油运输通道比油田更脆弱、更敏感,因为政治因素、战争和恐怖活动,都可能切断石油运输通道近几年通过乌克兰过境出口到东欧的石油管线就多次遭到掐断,已经令俄罗斯深恶痛绝,只是这个方向没有别的渠道好选,不得已罢了我们从俄罗斯的角度分析,“安大线“被否决的原因一望即知首先,从俄罗斯的石油出口角度看,选择“安纳“或“泰纳“的北线可以同时向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日本、中国、韩国供油,整个管道都在俄境内,从石油的开采、运输到价格的定位均不受中国任何限制,这远比只能供应中国一家的“安大“南线辐射面广、出口渠道多元稳定将俄官方外交辞令替换成口头俗语那就是--“我俄罗斯的石油凭什么只卖给你中国一家?你凭什么想吃独食?“其次,考虑到未来和长远,东西伯利亚油田的开发已迫在眉睫,但其巨额的开发资金是目前俄罗斯所难以承受的,为东西伯利亚油田引进资金和技术考虑,日本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北线尤其是“泰纳线“将为未来的东西伯利亚油田的原油外运提供最便捷的手段,一旦建成,远东地区就有条件在沿线建造石油产品加工企业,为该地区创造就业机会和出口收入,预计该地区将最终成为不需要国家补贴的地区,以此增加该地区对俄罗斯人的吸引力,避免苏联解体以来该地区人口不断流失,“空洞化“的趋势。
综上考虑,最大限度地符合俄罗斯国家利益,而且顾及了日本和中国利益,有利于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的自然资源开发以及经济综合发展的“泰纳线“自然成为了俄罗斯政府的最终选择在确定石油管道方向时,我们将首先从本国利益出发普京很坦诚地说,“我们希望发展东部地区,当地将筹划并实施基础设施方面的大型项目最终确定管道走向时将从这些考虑出发,同时我们也将考虑合作伙伴的利益我们将同中国伙伴进行最坦诚地讨论,最终做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决定安大线“最终变成了“泰纳线“,对中国造成的损失主要是什么?我们认为主要是时间成本上的损失倘若没有石油管线之争的话,今年“安大线“就可以开始向中国供油了而“泰纳线“的建设进度一切都难以确定,走同样的地质困难地区,苏联时代倾力修建贝阿铁路花了 10 年,比原工期多了 2 年;现在俄罗斯的国力远不如前,很难相信“泰纳线“能在预计的 4 年工期内完工(尽管管道的建设难度小于铁路)107亿美元的巨额资金如何筹措也是个问题,日本答应的资金能否如期到位很难说所以尽管俄罗斯答应先修通通往中国的部分,但乐观的估计这部分修通也将会在 2012 年以后了,推后了 5-7 年时间这说明俄中、俄日之间的能源合作都将经历一个长期过程,不过日本人都已经等了 30 年了,多等几年对他们来说也不是问题。
而大部分媒体所渲染的运输距离急剧增加,我们认为不是问题因为这是拿管道总长度即俄罗斯运往日本的石油运距和运往中国的石油运距作比较,当然会翻倍增加而且中国的所需要油源也不在安加尔斯克,这只是炼油基地和中转站,中国所需要的石油是在托木斯克西北的西西伯利亚油田(也称秋明-苏尔古特油田),所进口的是原油而不是成品油,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开采量日益下降的大庆的炼油设备能力(大庆油田在连续 27 年的稳定高产后,2003 年原油产量首次下降到 5000 万吨以下)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从泰舍特算起,走“泰纳“北线再转支线比走“安大“南线运抵中国的距离稍有增加,但增加不大此外,有报道称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油田产量有限,无法同时满足中国和日本 8000 万吨的需求,不知从何而来?俄罗斯目前原油产量和出口量都仅次于沙特,排名全球第二,而西伯利亚油田产量占到其中 40%如果东西伯利亚油田开发成功,供油能力将会更大,中国应可乐观其成中俄已经签署了长期供应石油的协定,俄将向中国连续供油 25 年即使在尤科斯公司被制裁后,俄方也已保证继续履行向中国提供石油产品的承诺,普京亲自落实俄罗斯国有石油企业通过铁路增加向中国出口原油的问题,输出石油的总量在 2005 年达到 1000 万吨,并争取在 2006 年达到 1500-1700 万吨。
所以最近几年中国北部的铁路线上将会继续看到并且看到更多的俄罗斯重载油罐列车,既增添俄罗斯铁路也增添中国铁路的运输压力,这是比较令人烦恼的事情,另外铁路运费要比管道运输高从一个能源输出大国变成能源进口大国的转型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比如俄罗斯维护基本国家安全利益的坚定意志和巧妙手段,日本的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政策但是不是还有可以有开放心态和共赢意识呢?现在的东亚能源供应格局显然是俄罗斯一家独大的卖方市场,俄罗斯得以充分利用中国、日本的矛盾格局,使中日互相成为俄罗斯的筹码,让中国、日本鹬蚌相争,从中坐收渔人之利不过,拥有资源是一种力量、筹码,拥有购买资源的能力也是一种力量、筹码巧于运作,不同的力量可以折中妥协而利益双赢中国和日本都是东北亚地区能源消费和进口大国,而油气资源贫乏的日本对能源进口依赖更甚,两国都把进口能源多元化的目光投向能源资源富国俄罗斯,但在实际操作中都充满对石油危机的恐慌,心态急切,实际上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冻土下有着足够的石油资源,问题在于如何投资,如何开采,如何运输要寻求共同利益,避免恶意竞争,就需要展开区域能源合作日本曾主动提出中、日、俄、韩共同协商建立一个东北亚多边合作能源安全和供需平衡机制,将俄远东油气管线放在东北亚能源安全的大框架下,进行合理科学规划。
还有学者建议参与各方可建立一个东北亚发展银行,通过多边合作,对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油气开发和管道建设提供国际融资,共担风险,共享利益,最终目的是为亚太各国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线路安全、成本较低的油源我们以为对此中国应积极回应,尽管中日在很多问题上有着利益冲突,但斯大林尚可与希特勒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互相利用一把,中日在对俄石油上为什么就要一争到底?从更深的层次考虑,俄罗斯不愿接受“安大线“的原因已经不仅是担忧石油出口线路为中国所控的问题,而是“安大线“完全只为中国服务,使俄罗斯对其他国家出口时无法使用的问题俄罗斯又不是中国的殖民地或藩属国,当然不能接受让中国“吃独食“的计划倘若当石油管线纷争初起时,我们就主动表示愿增大“安大线“管道设计运量,满足俄罗斯向日韩出口石油的愿望,并互相保证石油管线的通畅和石油供应的稳定出海口可选择大庆-大连的现成管线,也可延伸至图们江出海口,由中朝俄三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