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130220).doc

20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427713638
  • 上传时间:2022-11-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49KB
  • / 2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全国水生态文明市评价标准(试行)(初 稿)目 录1 总 则 12 术 语 23 评 价 内 容 44 评 价 方 法 6附录A 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计分细则 14前 言为支撑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项标准本标准由水利部水资源司提出本标准由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归口 本标准的负责起草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本标准的参加起草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1 总 则1.0.1 为保障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根据《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号)等文件要求,制订本标准1.02 本标准立足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水生态环境质量,兼顾在一定时期内我国技术力量可能发展的水平1.0.3 本标准适用于市、县(区)的全国水生态文明市创建1.0.4 引用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 《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SL 201-97)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 16453-2008) 《河湖生态需水评估导则(试行)》(SL/Z 479-2010)《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 50513-2009)《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SL 286-2003)《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农村饮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水农[2004]547号)《防洪标准》(GB50201-94)《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1.0.5 在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工作中,除应符合本标准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 语2.0.1 水生态文明 是指人们遵循水循环、生态演化、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在改善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之间的水关系、构建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节约保护机制、促进水生态环境系统健康持续等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制度、精神的总和当前一个时期的水生态文明指数主要体现在自然水生态系统健康程度、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状况、社会水安全保障与节水减污水平、公众水生态保护意识与水文化丰富程度等方面2.0.2 水生态文明市按照生态学原理,通过主动的保护与建设措施,不断改善区域水生态、水安全、水管理、水利用、水景观以及水文化状况与水平,达到相应时期国家或地方水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并被特定的组织机构认定的地区或城市2.0.3 水生态系统水生态系统是水域和水陆域交错空间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平衡系统2.0.4 水景观水景观是指具有人文审美特征的自然水体或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的人工化水体2.05 水利用以满足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的,包含水资源安全供给、可持续高效利用等在内,与水资源流动过程相结合的社会经济活动。

      2.06 水管理采取监测计量、制度约束为基本手段,对资源开发利用过程进行有目的调控,促进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行政管理手段2.07 水文化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与水有关的科学、人文等方面的精神与物质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按照表现形态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物质形态的水文化,主要包括被改造的河流湖泊、水工技术、治水工具、水利工程等;二是制度形态的水文化,包括与水有关的法律法规、风俗习惯、宗教仪式及社会组织;三是精神形态的水文化,包括与水有关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业精神、科学著作以及文学艺术等3 评 价 内 容3.1 基本条件3.1.1基本条件是申报全国水生态文明市的必备条件,必须同时符合以下要求:(1)实现了本区域最严格水资源管理4项考核指标要求;(2)近3年内未出现较大的水资源纠纷、水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灾害3.2 水生态体系评价3.2.1 水生态体系评价主要包括水生态系统完整性、水利工程的生态友好性、人工生态改造等方面的评价3.2.2 水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完整性的评价物理完整性的评价指标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个方面,分别用当地地表水开发利用率、地下水超采区面积比例进行评价化学完整性的评价指标采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已包含在基本条件中。

      生物完整性的指标采用水生生物物种保护指数指数进行评价3.2.3 水利工程的生态友好性评价包括水体内和水岸两方面,分别采用河流纵向连通性指数、河湖生态护岸比例进行评价3.2.4 人工生态改造评价包括坡面和水体两方面,分别采用水土流失治理率、城市适宜水面面积达标率进行评价3.3 水利用体系评价3.3.1 水利用体系评价主要包括防洪排涝、供水安全、开发利用等方面的评价3.3.2 防洪排涝包括河道防洪和城市排涝两个方面河道防洪采用主干河道防洪标准进行评价,分城市区和农村区分别进行评价城市排涝采用城市排涝标准进行评价3.3.3 供水安全包括农村和城市两个方面农村供水安全的评价指标采用农村饮水安全率城市供水安全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水质,评价指标采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3.3.4 开发利用评价包括取水、用水、排水3个方面取水评价指标采用用水总量,已包含于基本条件中用水评价包括工业、农业和生活3个方面,分别用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进行评价,其中前2项已包含在基本条件中排水包括排放和入河两个阶段,分别采用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COD、氨氮限制纳污控制率进行评价3.4 水管理体系评价3.4.1 水管理体系评价包括管理基础能力和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两方面。

      3.4.2 管理基础能力评价包括水量监测能力和水质监测能力评价水量监测能力评价指标采用用水计量率水质监测包括地表和地下两个方面,分别采用水功能区水质监测率和平原区地下水质监测井密度进行评价3.4.3 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包括对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执行情况的评价,分别采用取水许可实施率、计划用水实施率、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率、水资源管理占党政实绩考核比例进行评价3.5 水文化体系评价3.7.1 水文化体系评价主要包括公众和管理人员的水生态文明意识普及,分别用公众对“水生态文明”的认知度、政府责任部门工作人员参加水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进行评价3.6 可选指标3.6.1 可选指标根据各地在水资源管理、河湖联通、水文化遗产、重要保护区的建立等方面的工作情况设立,一共10项,分别是: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水务体制改革、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试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水网/河湖联通规划制定、水利风景区、知名水利遗产、重要湿地或与水有关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惜鱼类种数4 评 价 方 法4.1 总体评价方法4.1.1 全国水生态文明市创建首先应满足基本条件,满足基本条件后再根据评价指标体系予以赋分。

      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必选指标和可选指标2大类,其中必选指标22项,可选指标需从总共10项中自行选择3项进行评价,每项指标满分4分,最低0分,总分100分计分细则见附录A4.1.2 总体评分达到85分以上的可评定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市”4.2 水生态体系评价方法4.2.1 当地地表水开发利用率评价方法方法:当地地表水开发利用率是本地地表水的河道外开发利用量占本地地表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的比例河道外开发利用量包括两个重要指标,一是本地耗水量,二是跨流域外调出去的水量,二者累计作为本地地表水开发利用量的总和用水后的本地退水不得影响水质安全外流域调入水形成的本地河道径流以水源置换来对待,从河道外耗水量中扣除多年平均的河川径流量宜采用水资源评价中的长系列天然径流数据标准:当地地表水开发利用率是影响到河流廊道生态健康的重要指标,按照40%会引发生态影响的国际惯例,确定0-20%和20%-40%作为河流廊道水文条件“优”和“良”的分级阈值;40%-60%作为“中”的警示阈值;60%-80%是“差”级的阈值,此时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影响;80%-100%河道基本断流,为“劣”级的阈值,此时的河流基本丧失生态功能。

      4.2.2 地下水超采区面积比例评价方法方法:地下水超采区面积根据《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SL 286-2003)划定,面积比例按照超采区面积(含一般超采区和严重超采区)占平原区面积的比例计算山区地下水开采主要引发的是河道基流枯竭,其地下水可开采量在地表水保护中统筹考虑和确定,山区不进行地下水超采评价标准:根据我国各平原区的地下水超采状况,超采面积比例低于10%的平原区地下水水量是基本平衡的,可作为“优”“良”级对待;10%-20%的面积出现超采则属于临界警示水平,属于“中”级超采状况,需要重视地下水超采治理;20%-30%和30%以上的面积都出现超采,则当地平原区属于区域性大范围超采,属于严重等级4.2.3水生生物物种保护指数评价方法水生生物物种保护指数(AI)是各类水生生物当年种类数量与近天然基准年种类数量对比值的算术平均值,即浮游生物指数(PI)、底栖生物指数(BI)、鱼类指数(FI)、高等水生植物指数(MI)算术平均值计算公式为:AI= (PI+BI+FI+MI)×100%/4如四种指数中的一种无法计算(基准年不存在该生物类群),则该指数数值按1处理4.2.4河流纵向连通性指数评价方法纵向连通性是指在河流系统内生态元素在空间结构上的纵向联系,可从下述几个方面得以反映:水坝等障碍物的数量及类型;鱼类等生物物种迁徙顺利程度;能量及营养物质的传递。

      其数学表达式可以表述成以下形式:纵向连通表达式:W=N/L 式中:W—河流纵向连通性指数;N—河流的断点或节点等障碍物数量(如闸、坝等),已有过鱼设施的闸坝不在统计范围之列;L—河流的长度4.2.5 河湖生态护岸比例评价方法生态护岸是植物与土木工程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护岸形式河湖生态护岸比例是计算规划区域内河湖生态护岸长度占护岸总长度的比例4.2.6 水土流失治理率评价方法水土流失治理率即在某一区域内,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占原有水土流失面积的百分比相关数据可根据该地区历年水土保持公报得出4.2.7 城市适宜水面面积率达标率评价方法评价区当年水面面积率/评价区适宜水面面积率,适宜水面面积率根据《城市水系规划导则》确定,采取满足要求的最小值《城市水系规划导则》中确定的第I类城市,水面面积率大于等于10%,评价为满分4.3 水利用体系评价方法4.3.1 主干河道防洪标准评价方法河道防洪标准按照《防洪标准》(GB50201-94)的规定,分城市段和乡村段两类城市段还有重要性分级本标准参照《防洪标准》确定水安全标准中防洪标准的等级城市段按照100年一遇、50年一遇、20年一遇和10年一遇四个值划分五个等级。

      乡村段按照50年一遇、20年一遇、10年一遇和5年一遇四个值划分五个等级城市和农村分别评价赋分后各按50%权重求和得到此项指标评分4.3.2 城市排涝标准评价方法参考《防洪标准》、《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等对城市排涝安全的要求,对城市内涝制定了相应的安全标准等级,参见评价标准表4.3.3农村饮水安全率评价方法方法:农村人口中能够享受到安全供水的人口占的比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