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我国优秀赛艇运动员训练模型构建.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289942635
  • 上传时间:2022-05-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1.1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我国优秀赛艇运动员训练模型构建    (Yan'anUniversity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Yan'an716000,China)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建构优秀赛艇选手应具备的身体形态特征,以此为训练实践的依据,从技术、力量和耐力训练三个方面相结合,构建针对我国优秀赛艇运动员的训练模型Abstract:Thisarticlepointedoutthemorp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thebodythatexcellentrowersshouldhaveusingliteraturemethodandtookitasthebasisfortrainingpractice.Atlast,combiningwiththreeaspectsoftechnology,strengthandendurancetraining,thepaperbuiltthetrainingmodelofChina'sexcellentrowers.关键词:形态指标;赛艇训练;模型建构Keywords:morphologicalindex;rowingtraining;constructionofmodel:G86:A:1006-4311(2011)08-0206-020引言近年来,我国的赛艇运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我国广大教练员和学者对优秀赛艇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指标、动作技术、力量和耐力训练作了大量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只从某一个方面进行探讨,而对它们与运动成绩的关系,相互之间的影响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和研究鉴此,本文试从影响赛艇专项成绩的研究出发,结合动作技术训练、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构建适合我国高水平赛艇运动员的训练模型1赛艇专项成绩影响的因素1.1影响赛艇专项成绩的身体形态指标内容和特点近年来,国内、外赛艇研究文献表明,影响赛艇专项成绩的身体形态的指标主要是呼吸差、大腿围、上臂围、瘦体重和体脂百分比曹景伟[1](1999)的研究认为呼吸差、大腿围、上臂围、瘦体重和体脂百分比这5项指标与专项成绩高度相关呼吸差可反映呼吸器官的功能,赛艇运动对运动员呼吸机能的要求很高,良好的呼吸机能的外观表现是呼吸差的加大,呼吸差的加大与有氧供能的氧利用能力的训练有关大腿围和上臂围反映了身体粗壮和肌肉结实程度,反映运动员身体围度的上臂围和大腿围与身高、体重均高度相关,且体重与上臂围的相关优于身高,而身高与大腿围的相关又优于体重,表明了身高、体重与身体围度间的密切关系[2]瘦体重即身体中非脂肪成分的重量,体脂百分比=身体脂肪重量/体重×100%。

      从杜忠林[3](2003)年的研究可知,与美国奥运会集训队相比,我国男、女赛艇重量级选手的体脂百分比分别高2.74%和2.70%导致他们较大的体质量可能影响船艇速度,而与力量素质相关的瘦体质量不占任何优势,这可能是我国优秀选手进一步提高成绩的重要限制因素1.2动作技术分析赛艇技术归根到底就是用力的技巧,用力是技术的本质,动作只是用力的表现形式[4]影响动作技术的关键包括桨频、幅度、浆速等等,合理的看待这些问题的关系,才能提高对动作技术的认识随着划桨频率的提高,桨叶在水下的运动速度也会随之提高同样的桨频下,船速与桨叶产生的作用力成反比,若要产生同样的作用力,船速越高所要求的拉桨速度也就越大起航时船速很低,桨频较高,产生的作用力就非常大途中划时,船速较高,如果拉桨的速度不够大的话,两者的速度差就较小,产生的作用力也就较小桨频增加时,浆对船的推力和横向力都同时增加,当桨频足够大的时候,桨叶的水平速度大于船体的前进速度,因此,水对浆阻力和升力在前进方向都产生正的推力桨频成为能否产生推力的关键因素[5]随着桨频的增加,推力和横向力都会增加,然而两者增加的幅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讲,在一定频率范围内,横向力增加的更快一些,但横向力对船的前进是无用的,这就使推进效率会有所下降。

      所以,存在一个最佳桨频范围,使推力增加的同时,又有较高的推进效率1.3力量素质的作用分析赛艇运动员依靠四肢和躯干肌群协同工作,连贯地依次完成提桨入水、拉桨、按桨和回桨的周期性动作,其中拉桨动作阶段是整个划桨周期中需要由肌肉克服水的巨大阻力而拉动桨叶为船艇提供前进动力的过程力量素质是肌肉在克服内外阻力工作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赛艇运动员力量素质主要包括下列三种表现形式[6]: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力量耐力这三种力量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赛艇运动员最需要的是力量耐力和速度力量,但这两种力量的发展必须以良好的最大力量素质做基础1.4对赛艇运动有氧能力的认识大量研究认为,在全部有氧项目中赛艇运动对人体的生理需求排在首位,与中长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项目相比,赛艇运动员具有相当高的最大摄氧量[7],在赛艇运动中,全身约有70%以上的肌肉参与了运动赛艇比赛中能量消耗十分高,全程大约需要5.5至8min比赛中平均功率是450至550W,人体三大能量代谢系统,特别是有氧代谢功率水平都力求达到最大值而且在赛艇运动员的形态特征中,运动员的身体成分,体脂百分数和瘦体重与体能水平有很大关系有氧训练往往可以减少身体脂肪,致使脂肪组织对氧气的消耗减少,而且减少体重使最大摄氧量相对提高,身体与船艇重量的动力阻力比增加,总体表现为有氧耐力成绩的显著提高。

      2对赛艇运动员训练模型的建构赛艇运动中运动员的技术动作与力量有着直接关系,训练中要将力量与有氧训联合训练加强了氧利用率的训练,狠抓氧利用率的双重性,有氧能力训练提高体能的同时利于巩固和完善专项技术,训练中要将技术与有氧联合训练基于以上三个联合训练的认识构建了如下训练模型依据该训练模型,将赛艇运动员的技术、力量和有氧能力训练相互联合,以求更好更快的发展优秀赛艇运动员的专项能力,我们总结了一些训练方法,简介如下:2.1技术与力量联合训练方法增加阻力划:是发展专项力量和动作技术最为直接有效的联合训练手段,在训练中,采用在船体上增加阻力的方法,有效增大水对船的阻力,使运动员在划桨时倍感吃力,从而有效地训练了运动机体克服外界阻力的能力,并且能迫使运动员腿部力量的介入变换阻力划:采用四人单桨艇或八人单桨艇配对,训练中通过增加或减少负荷对运动员进行训练,首先集体全力划28桨,然后每位桨手轮流划28桨经过几次练习后,再采用每28桨增加一名选手划桨,逐渐降低训练负荷当集体划完28浆后依次减少桨手,以增加负荷,如此循环中等强度持续划:每组20min,组数4~6组,浆频22~26浆/分,心率140~160次/分。

      赛艇技术与力量联合训练方法基本以水上训练为主,在陆上可以结合测功仪进行训练,具体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望广大教练员在实践中进行探讨2.2技术与有氧联合训练方法国外世界级优秀赛艇运动员大部分是有氧训练(长划),很少专项、无氧训练,反而成绩提高的很快,试分析原因如下[8]:①有氧能力的可训练程度较大;②有氧能力训练保护性较强,大强度无氧训练破坏作用较大,恢复难度大;③有氧能力训练提高体能的同时利于巩固和完善专项技术;④有氧能力的训练效果较无氧能力难以长期保持,需要不断巩固;⑤综合体能的形成不是绝对的,过多单一代谢能力训练很可能损害另一种代谢能力技术与有氧联合训练方法如下:一般强度持续划:划90min,心率130~150次/min,桨频18~22次/min,距离16~20km提高有氧能力,能量供应为100%有氧或涉及少量无氧,但没有乳酸积累增加酶活性、毛细血管及线粒体数目,增强肌肉中氧的利用,提高无氧阈及最大摄氧量利用率低桨频下连续保持每桨效果的能力,提高技术动作自动化效率2.3力量与有氧联合训练方法赛艇运动是一项力量性耐力运动项目运动员力量耐力素质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其它素质的发展,而且还影响着技术的掌握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是赛艇运动员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有氧力量耐力训练的特点是负荷强度低,重复次数较多;无氧力量耐力训练的特点是负荷强度大,重复次数较少;其具体负荷特征见表1[9]在水上发展力量耐力素质的主要方法有:①水上长划:划80~100桨,6~8组,放松划3~4分钟,距离12~16km②增加阻力划:单人艇的3000m或4000m拖罐阻力划3结论与建议3.1研究表明赛艇运动员身体形态指标中呼吸差、大腿围、上臂围、瘦体重和体脂百分比与专项成绩高度相关,它反映了赛艇训练的专项特异性和由此而引起的形态的良好适应性变化,了解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指标有助于训练的科学化3.2用力技巧是赛艇技术的核心,动作外观是技术的表现形式在赛艇运动员的力量素质中绝对力量是基础,快速力量为核心,而力量耐力是取得优异成绩的保证,是完成技术动作的基础,进行力量训练时要与专项技术动作结合3.3有氧能力训练要注重与技术训练相结合,并在训练后注意评价和检验训练效果,根据反映结果调整训练计划在赛艇运动员的形态特征指标中,体脂百分数和瘦体重都与有氧训练水平有很大的关系有氧耐力和技术动作的联合训练能有效的提高运动员的专项水平3.4赛艇运动需要高水平的力量和耐力素质相结合。

      如何科学的安排训练使其有机的整合,值得我们在训练中进行探讨目前有人认为,在运动员已获得高水平耐力的情况下同步进行力量训练,对有氧耐力水平产生的干扰影响很少,这一点对赛艇运动是极为重要的参考文献:[1][2]曹景伟.中国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形态特征模型及其评价方法与标准[J].体育与科学,1999,20(116).[3]杜忠林.中国国家赛艇运动员身体成分的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3,22(04).[4][5]何海峰,郑伟涛等.赛艇运动技术的力学原理及测试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04).[6][8]张华杰.赛艇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及其训练方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01).[7]吴昊,黄晓平等.优秀赛艇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再认识与实践[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04).[9]李辉.对赛艇两种划桨技术风格的比较分析.安徽体育科技,2004,(1):35-36.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