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达金融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四章利息和利率.pdf
13页第四章 利息和利率 1. 为什么利息成为收益的最一般的形式?举一个例子,说明收益的资本化 答: (1)利息是资金所有者由于借出资金而取得的报酬,它来自于生产者使 用该笔资金发挥生产职能而形成的利润的一部分显然,没有借贷,就没有利息 但在现实生活中, 利息被人们看作是收益的一般形态:无论贷出资金与否, 利息 都被看作是资金所有者理所当然的收入——可能取得的或将会取得的收入 与此 相对应,无论借入资金与否, 生产经营者也总是把自己的利润分成利息与企业收 入两部分, 似乎只有扣除利息所余下的利润才是经营所得于是,利息就成为一 个尺度:如果投资额与所获利润之比低于利息率,则根本不应该投资; 如果扣除 利息,所余利润与投资的比例甚低,则说明经营的效益不高 利息之所以能够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马克思认为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 因: ① 借贷关系中利息是资本所有权的果实这种观念被广而化之,取得了普遍存 在的意义 在货币资本的借贷中, 贷者之所以可以取得利息, 在于他拥有对货币 资本的所有权; 而借者之所以能够支付利息, 在于他将这部分资本运用于产业营 运的过程之中, 形成价值的增值 一旦人们忽略整个过程中创造价值这个实质内 容,而仅仅注意货币资本的所有权可以带来利息这一联系,货币资本自身天然具 有收益性的概念,便植根于人们的观念之中。
② 利息虽然就其实质来说是利润的一部分,但同利润率有一个极明显的区 别:利润率是一个与企业经营状况密切联系而事先捉摸不定的量;而利息率则是 一个事先极其确定的量,无论企业家的生产经营情形如何,都不会改变这个量 因此,对于企业主来说,“ 一旦利息作为独特的范畴存在,企业主收入事实上就 只是总利润超过利息的余额所采取的对立形式 利息率的大小,在其他因素不 变的条件下,直接制约企业主收入的多少在这个意义上,用利息率衡量收益, 并以利息表现收益的观念及做法,就不奇怪了 ③ 利息有着悠久的历史信用与利息,早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 适应的资本观念和利润观念存在以前很久” 就存在了,货币可以提供利息,早已 成为传统的看法 因此,无论货币是否作为资本使用,人们毫不怀疑, 它都可以 带来收益 (2)收益的资本化,是指各种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 的货币金额, 甚至也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 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 正是按照这样的带有规律性的关系, 有些本身并不存在一种内在规律可以决 定其相当于多大资本的事物, 也可以取得一定的资本价格 例如土地本身不是劳 动产品,无价格,从而不具备决定其价格的内在根据,但土地可以有收益, 于是 就可以取得地价。
比如,一块土地每亩的年平均收益为100 元,假定年利率为 5%,则这块土地就会以每亩2 000元(=100元÷ 0.05)的价格成交在利率不 变的情况下,当土地的预期收益(B)越大时,其价格( P)会越高;在预期不 变的情况下,市场利率( r)越高,土地的价格( P)将越低,这就是市场竞争过 程中土地价格形成的规律 同理, 有些本来不是资本的东西也因收益的资本化而视为资本,以工资为例, 若一个人的年工资为6 000 元, 当市场年利率为 5%时, 他的资本额可达12 万元, 这便是在西方经济学里被称为“ 人力资本 ” 的范畴 资本化是商品经济中的规律, 只要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这个规律就起作用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资本化规律起作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也将是 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2.从理论上说,利率的水平是怎样决定的?主要有哪些论点 ? 答: (1)从理论上说,利率水平的决定取决于以下因素: ① 平均利润率 利润是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可分割的总额,当资本量一定时, 平均利润 率的高低决定着利润总量, 平均利润率越高, 则利润总量越大 而利息实质上是 利润的一部分, 所以利息率要受到平均利润率的约束。
因此平均利润率越高, 则 利率越高 ② 借贷成本 它主要包括两类成本: 一是借入资金的成本, 二是业务费用 银行再贷款时 必然会通过收益来补偿其耗费的成本,并获得利差, 所以它在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时,就必然要求贷款利率高于存款利率和业务费用之和,否则银行就无利可图甚 至出现亏损当然,银行还可以靠中间业务的手续费等其他收入去弥补成本 ③ 通货膨胀预期 物价变动主要表现为货币本身的升值或贬值,物价下跌, 货币升值, 物价上 涨,货币贬值在金融市场上, 由于本息均由名义量表示,借贷双方在决定接受 某一水平的名义利率时, 都考虑到对未来物价预期变动的补偿,以防止自己因货 币实际价值变动而发生亏损所以,在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时, 利率水平有很强 的上升趋势;在预期通货膨胀率下降时,利率水平也趋于下降 ④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改变货币供给量,从而影响可贷资金的数 量当中央银行想要刺激经济时,会增加货币投入量,使可贷资金的供给增加, 这时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利率下降, 同时会刺激对利率的敏感项目,如 房地产、企业厂房和设备的支出 当中央银行想要限制经济过度膨胀时,会减少 货币供给,使可贷资金的供给减少,利率上升,使家庭和企业的支出受抑制。
⑤ 商业周期 利率的波动表现出很强的周期性,在商业周期的扩张期上升, 而在经济衰退 期下降 ⑥ 借款期限和风险 由于期限不同, 流动性风险、 通胀风险和信用风险也不同,所以利息率随借 贷期限的长短不同而不同, 通常利息率随借贷期限增长而提高为了弥补这些风 险现实发生后无法收回贷款本息所造成的损失,贷款人在确定贷款利率时必须考 虑风险因素, 风险越大, 利息越高 资金从投放到收回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主要有购买力的风险、利率风险、违约风险和机会成本损失风险等等 ⑦ 借贷资金供求状况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从总体上说,平均利润率等因素对利息率起决定和约束 作用,但市场利率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资金供求状况决定的市场上借贷资 金供不应求时,利率就会上升,供过于求时,利率则要下降 ⑧ 政府预算赤字 如果其他因素不变, 政府预算赤字与利率水平将会同方向运动,即政府预算 赤字增加,利率将会上升;政府预算赤字减少,利率则会下降 ⑨ 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状况 国际贸易状况的变化通过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两方面影响利率的变化在产品市场上, 当净出口增加时, 会促进利率上升; 当净出口减少时, 会促进利率下 降。
国际资本流动状况对利率的影响与国际贸易状况的变动在货币市场上对利率 变动的影响相类似 当外国资本 (无论是直接投资还是短期的证券投资)流入本 国时,将引起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 导致利率下降;当外国资本流出本国时, 将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导致利率上升 ⑩ 国际利率水平 由于国际间资本流动日益快捷普遍,国际市场趋向一体化, 国际利率水平及 其趋势对一国国内的利率水平的确定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二者体现出一致的趋 势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其他国家的利率对一国国内利率的影响;二是国际 金融市场上的利率对一国国内利率的影响而欧洲货币规模的增大和范围的扩 大,国际金融市场上竞争的加强, 也会降低国内利率水平或抑制国内利率上升的 程度 (2)利率的决定理论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的利率决定论、实际利率理论、货 币供求论、可贷资金理论和IS-LM 利率理论 ①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马克思对利率的决定的分析是以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割为起点 的马克思认为, 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出来的 一部分剩余价值, 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息的这种质的规定性决定了 它的量的规定性,即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息率取决于平均利润率。
马克思认为利息只是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利润本身就成为利息的最高界限,否则 归职能资本家的部分就会等于零,这样平均利润率构成了利率的最高界限至于 利息率的最低界限, 从理论上说是难以确定的, 它取决于职能资本家与借贷资本 家之间的竞争,但不管怎样一般不会等于零, 否则借贷资本家就不会把资本贷出 因此,利率的变化范围一般总是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平均利润率与零之间,利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利润率; 二是总利润在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进行分配的比例这一比例的确 定主要取决于借贷双方的供求关系及其竞争,一般来说,供大于求时利率下降; 供不应求时利率上升 此外,法律、习惯等也有较大作用 马克思的理论对于说 明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利率决定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② 实际利率理论 在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前, 西方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利率决定理论被称作实 际利率论,该理论强调非货币的实际因素——生产率和节约在利率决定中的作 用其中,生产率用边际技资倾向表示, 节约用边际储蓄倾向表示投资流量会 因利率的提高而减少, 储蓄流量会因利率的提高而增加故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 数,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 而利率的变化则取决于投资流量与储蓄流量的均衡 点。
图 4-1 说明了这种关系图 4-1 实际利率论 图中, I 为投资曲线, I 线向下倾斜表示投资与利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S 线为储蓄曲线, S线向上倾斜表示储蓄与利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I、S两条曲 线的交点所决定的利率r0为均衡利率若当投资不变而边际储蓄倾向提高使S 线右移至 S'时,均衡点决定的利率就会从r0下降至 r1;当储蓄不变而边际投资 倾向提高使 I 线右移至 I'时,均衡点决定的利率就会从r0上升至 r2 ③ 货币供求论 凯恩斯把利息定义为是对人们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因此决定利率的是货 币因素而非实际因素 他认为利率取决于货币的供求,货币供应是由中央银行决 定的外生变量, 货币需求则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当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增强 时,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就会增加,当货币供应不变时利率就会上升;反之,当 货币需求减少而货币供应不变时,利率就会下降 因此,利率是由流动性偏好所 决定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应共同决定的该理论如图4-2 所示图 4-2 货币供求论 图中的货币供应曲线M 因由货币当局决定,故为一条直线;L 是由流动性 偏好决定的货币需求曲线,两线的相交点决定利率但L 越向右越与横轴平行, 表明当 M 线与 L 线相交于平行部分时, 由于货币需求无限大, 利率将不再变动, 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供应, 货币都会被储存起来, 不对利率产生任何影响, 这就 是凯恩斯利率理论中著名的“ 流动性陷阱 ” 说。
④ 可贷资金理论 由英国的罗伯逊和瑞典的俄林倡导 他们一方面反对传统经济学对货币因素 的忽视而将利率的决定仅限于实际因素;另一方面又批评凯恩斯只强调货币供求 而否定实际因素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 按照可贷资金理论, 借贷资金的需求与供给均包括两个方面:借贷资金需求 来自某期间的投资流量和该期间人们希望保有的货币余额;借贷资金供给则来自 于同一期间的储蓄流量和该期间货币供给量的变动用公式表示,有: DL=I+Δ MDSL=S+Δ MS式中,DL为借贷资金的需求; SL为借贷资金的供给; Δ MD为该时期内货币 需求的改变量; Δ MS为该时期内货币供应的改变量显然,作为借贷资金供给 一项内容的货币供给与利率呈正相关关系;而作为借贷资金需求一项内容的货币 需求与利率则呈负相关关系就总体来说,均衡条件为: I+Δ MD=S+Δ MS这样,利率的决定便建立在可贷资金供求均衡的基础之上如果投资与储蓄 这一对实际因素的力量对比不变,按照这一理论, 则货币供需力量对比的变化即 足以改变利率,因此,利率在一定程度上是货币现象,如图4-3 所示图中的M0是尚未增加 Δ MS的货币供给量, M1是增加了 Δ MS之后的货币供给量。
图 4-3 可贷资金理论 可贷资金理论从流量的角度研究借贷资金的供求和利率的决定,可以直接用 于金融市场的利率分析 特别是资金流量分析方法及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