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校本课程丁玲.docx
15页历史校本课程《江西历史文化名人选讲》教学设计 《傅抱石》 江西师大附中 丁 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古代中国绘画的演变历程,认识水墨丹青的人文底蕴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基本具备近现代中国绘画的鉴赏能力,同时通过绘画了解时代人文文化的变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国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 1.近代绘画艺术大师的概况 2.分析认识傅抱石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 透过绘画作品,分析历史时代变化的特点【过程与方法】 以影音、图片资料为载体,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情景体验、课堂调查、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课外拓展等形式展开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图片资料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图片导入: 历代国画精品鉴赏进入新课 一、国画鉴赏:中国画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从已知独幅的战国帛画算起,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
如果从内蒙古、甘肃、山东、新疆以及东北各地的原始岩画和1986年发现于甘肃秦安大地湾原始地画来看,它的历史已不下5000年 中国画简称“国画”,原来是泛指中国绘画,是为了区别于明末传入中国的西画而出现的概念解放前称中国画为“国画”、称中医为“国医”、称中国武术为“国术”、:称京剧为“国剧”、称广东音乐为“国乐”,这些冠以“国”字的名称1解放之后都已改掉,唯有中国画仍保留“国画”的名称(50年代曾一度改称“彩墨画”) (一)教材中的绘画作品简介和赏析1、鹳鱼石斧纹彩陶缸,一九七八年在河南省汝州市(原临汝县)阎村出土器形为敞口、圆唇、深腹,器高47公分、口径32.7公分、底径19.5公分器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腹部绘有《鹳鱼石斧图》(或称鸟鱼石斧)迄今为止,考古工作者发现的中国史前绘画艺术遗存有彩陶画、岩画、壁画和地画其中最主要的是彩陶画仰韶文化中的彩陶画是中国史前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它不仅反映了人类童年绘画萌芽时期的艺术风格,而且以其宏伟的气势,体现了中国史前彩陶画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 仰韶文化是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而得名的其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仰韶文化遗址颁分布地域东到豫东,西至甘、青接壤地区,南达鄂西北,北抵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而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先民善于制作彩绘的陶器 《鹳鱼石斧图》分为两个部分器的左边画了一只圆眼、长嘴、两腿直撑的水鸟,它昂首,身躯微微后倾,嘴上衔一条大鱼图的创作很注意通过细部处理强调表现对象在运动中的姿态以及它们生活的某种情状,创作者似乎是为了追求一定的情感才去作画的,通过这些动物形象传达的某种神情,以唤起观者的联想在器物的右边竖立着一把装有柄的石斧,石斧上的孔眼、符号和紧缠的绳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石斧在先民征服与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而鸟、兽、斧的组合并非偶然图中鹳与鱼面对石斧,寓意着先民对劳动生活的特殊审美气质,与对劳动工具的崇拜,以祈求工具保佑人们吉祥、平安和丰收的生活图中的鹳直接用色彩平涂形体,而鱼、斧则根据不同的审美需求用粗浓的线条勾勒轮廓,转折、起伏、刚柔互用的绘制,以表现物的形态与神情,达到形神兼备的审美要求《鹳鱼石斧图》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绘画作品之一,以其宏伟的气势体现中国新石器时代美术创作上的最高成就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驭龙图》:《人物龙凤图》1949年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 1号墓,《人物御龙图》1973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 1号墓(与《帛书图像》同墓),今均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1)形象的分布和解释 《人物龙凤图》上只有 4个形象: ①画面右下方绘有一侧身而立的中年妇女,发髻盘脑后,双手合掌,身着凤纹宽袖细腰长袍对于她的身份,曾有巫女说、女娲说、山鬼说、巫祝说、宓妃说蔡季襄最先主张的墓主人说,今天成为定论联系到《人物御龙图》、马王堆墓、金雀山墓非衣墓主人像,这个妇女像为墓主人的观点,确凿无疑随葬的假发一束,也似乎与画上的发髻有某种联系 ②画面中上部,即墓主人头上前方,有一只硕大的鸟引颈张喙,双足一前一后作腾踏迈进、探爪攫拿状,翅膀伸展,一对尾羽上翘至头部,整个动势向前飞扑它作为凤的形象几乎没有争议 ③画面左方即凤的前面绘一条张举双足、体态扭曲的龙郭沫若曾误为夔,也是蔡季襄最早认为是龙今天,龙说成为定论 ④画面右角即墓主人脚下有一月牙状物,联系到帛画的招魂性质,应为“招魂之舟” 5)龙凤变迁的历史文化背景 龙转败为胜,凤由胜转败,发生在楚汉相交之际因此,这种变迁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楚人崇凤(当然,崇凤者并不限于楚人),而楚国周边,东方的吴国和越国则崇龙,北方的中原各国也崇龙吴越曾是楚的劲敌,偏偏都以龙为图腾,这就使楚人对龙更添了几分恶感。
可是,华夏却对龙有好感先前正在华夏化的楚人,从华夏的物质文明中接受了作为纹饰的龙,从华夏的精神文明中接受了作为神物的龙后来,越灭吴,楚灭越,及至战国中期,吴越故地已成为楚国的郡县,龙对楚人已失去了威胁的作用恰当其时,龙巡行天地、管领江河的灵性却在楚人的意识中生了根于是,楚人对龙就又爱又恨了在刺绣纹样中,龙也是壮美的,然而通常只能担当陪衬甚至反衬的角色 公元前 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后,楚人被迫背井离乡,迁往吴越故地——江淮和淮海,当然会更多地接受龙文化的影响淮海既是楚文化的消失处,又是汉文化的发源地楚汉文化在此交替,凤龙文化在此递变汉高祖刘邦也出生在这里,《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其母“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瞑,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因而,刘邦为龙种以后,刘邦斩白蛇起义,更托老妇之言称赤帝子杀白帝子,进一步揭开汉文化崇龙的序幕由此,汉代非衣上多龙而少凤、崇龙或崇凤,不仅成为楚非衣和汉非衣,而且成为楚文化和汉文化的界限之一《人物御龙图》:这幅帛画一九七三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可以说是《龙凤人物图》帛画的姊妹篇,二者从制作的时代到风格技法大体相同但《人物御龙图》在绘画技巧上比前者更趋成熟,画面中心绘一有胡须的男子,侧身直立,腰佩长剑,手执缰绳,驾驭着一巨龙。
龙头高昂,身平伏呈舟形,翘起的尾上立一只鹭,圆目长嘴,顶有翰毛,仰首向天画中人物上方有一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绘者较好地把握了从细微的局部来烘托主题,画中龙、人物均面向左,而人物的飘带、舆盖上的饰物则向右,表现出 种较强的方向性和人御龙出行时的动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视“龙”为神物是通天地之灵物,它可以载人或神上天或邀游太空这虽是一种虚幻,但都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征服自然的浪漫主义气质这幅帛画反映出先民们对人死后灵魂不灭,乘龙天游或乘龙升天的一种愿望图中男子可能就是死者的侧面肖像画中男子,高冠岌岌,长剑陆离而白鹭象征着男子的人格风范,同时白鹭又是传说中仙境之物整幅帛画呈现出男子走完了尘世之历程,踏上天游之行御龙乘风白鹭相随,表现出男子轩昂自若的风度这种广阔的襟宇,正是中华民族文化在艺术中的体现,反映出中华民族对生与死独特的认识 这幅帛画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金的粉彩的作品,人物用流畅的线条勾描,再施以平涂和渲染,画中龙、鹭、舆盖基本用白描勾勒,表现出绘者纯熟的绘画技艺和对状物的精心细致的观察女史箴图 中国东晋绘画作品作者顾恺之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女史箴图》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348.2厘米。
此图依据西晋张华《女史箴》一文而作,原文十二节,所画亦为十二段,现存自“冯媛挡熊”至“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共9段作品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用笔细劲联绵,色彩典丽、秀润故宫博物院另藏有宋代摹本,水平稍逊,而多出樊姬、卫女2段,亦有研究价值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据周新国、周波先生所著《武陵藏珍---沅澧流域历史文化图说》考证记载“《女史箴图》原画作于东晋时期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即位,史称晋惠帝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昏庸无能皇帝他从小就不爱读书,整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大权尽落皇后贾氏之手贾氏为人心狠手辣,荒淫无度,引起朝中众臣的不满张华便收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女史箴》,以示劝诫和警示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根据文章分段配画,画面形象地提示了箴文的含义虽然《女史箴图》来自张华的《女史箴》,但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名气要大得多,这是由顾恺之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地位决定的女史”是女官名,后来成为对知识妇女的尊称;“箴”是规劝、劝戒的意思西晋惠帝司马衷是个弱智,国家大权为其皇后贾氏独揽,其人善妒忌,多权诈,荒淫放恣朝中大臣张华便收集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了九段《女史箴》,以为劝诫和警示,被当时奉为“苦口陈箴、庄言警世”的名篇,流传甚广。
后来顾恺之就根据文 《女史箴图》现有两个绢本,一本现藏故宫博物院,专家认为是南宋摹本,艺术性较差;另一本艺术性较强,更能体现顾恺之画风与《女史箴图》原貌,专家认为可能为唐人摹本,为大英博物馆收藏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女史箴图》是中国唐代的摹本,神韵最接近顾恺之的原画,因而被后人奉为经典摹本它曾被许多文人墨客收藏过,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项子京题记,唐弘文馆“弘文之印”,还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女史箴》词句11行画本身及装裱部分压有宋、金、明、清内府藏印,及明清历代收藏者的私人鉴藏印 画品逸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为感谢中国军队在缅甸解除日军之围,曾有意把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归还中国,与赠送中国一艘潜水艇二择一,做为谢礼中国政府选择了潜水艇《洛神赋图》曹植的作品中,除了“七步诗”,最有名的就是《洛神赋》了,后来,著名的画家顾恺之依据《洛神赋》,画了流传千古的名画《洛神赋图》,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描绘是曹植与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却无奈离去的情景三国时期文学名家曹植(曹子建)的浪漫主义名篇《洛神赋》《洛神赋》原名《感鄄赋》,一般认为是因曹植被封鄄城所作;亦作《感甄赋》,“甄”通“鄄”(juàn),因魏明帝曹睿将《感鄄赋》改名为《洛神赋》,世人多认为其写作牵涉 洛神赋图到曹植与魏明帝曹睿之母甄氏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
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多处,大多为宋代摹本)是根据曹植的同名文学作品采用连续图画形式画成的长卷画卷通过反复出现曹植和宓妃(洛神)的形象,描绘他们之间的情感动态,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以“美人香草”爱情的抒发展示作者的政治追求,本是自屈原《离骚》之后中国文学艺术创作的传统,曹植《洛神赋》正是政治斗争失败以后情绪的传达《洛神赋图》画出洛神凌波微步的美丽身姿,表露她“若往若还”的矛盾心态,画奇异神兽具有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游春图 游春图作者是展子虔,是北齐至隋之间(约550年~600年)的一位大画家,由于他擅画山水人物,这幅经宋徽宗题写为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卷,是画家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游春图》展子虔是北齐至隋之间(约550年~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