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pdf
47页iv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 目录 1 引言 1 2 肥胖程度的评价和分类 1 2.1 体重指数 2 2.2 腰围 3 2.3 肥胖程度分类 3 3 肥胖的流行特点 4 3.1 在世界各国流行广泛 5 3.2 全球增长迅速 5 4 肥胖发生的主要因素 6 4.1 遗传因素 6 4.2 环境和社会因素 7 4.2.1 进食过量 7 4.2.2 体力活动过少 8 4.2.3 社会因素 8 5 超重和肥胖症的危害 9 5.1 超重、肥胖与其相关疾病 9 5.1.1 高血压 10 5.1.2 2 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 11 5.1.3 血脂异常 11 5.1.4 冠心病和其它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12 5.1.5 脑卒中 12 5.1.6 某些癌症 12 v 5.1.7 其他疾病 13 5.2 超重和肥胖导致的社会和心理问题 14 6 肥胖症的干预 14 6.1 干预原则 15 6.2 干预策略与措施 15 6.3 肥胖症防治流程 18 6.4 高危个体的处理 19 6.4.1 合理安排饮食 19 6.4.2 加强体力活动和锻炼 21 6.4.3 行为疗法 27 6.4.4 药物治疗 28 6.4.5 外科手术治疗 30 7 特殊人群的处理 32 7.1 女性 32 7.2 老年人 32 7.3 吸烟者 33 8 附录 34 体重指数测量方法 34 腰围和臀围测量方法 34 世界卫生组织成人体重指数分类 35 不同身高和体重者 BMI 值及超重和肥胖症分类 35 低热量饮食 37 几种主要食物的能量和产能营养素 38 不同活动和运动类型的能量消耗 39 1 1 引言 肥胖症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早在 1948 年世界卫生组织已将 它列入疾病分类名单。
超重和肥胖症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人群中的患病情况已达 到流行的程度据估计,1999 年有 61%的美国成年人达到超重和肥胖症程度1;我 国的肥胖症患病率近年来也呈上升趋势2超重和肥胖症会引发一系列健康、社会 和心理问题已有证据表明超重和肥胖症是心血管病、糖尿病、某些癌症和其它一 些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有一些国家的肥胖症患者,因在工作中受到歧 视和对自身体型不满意而产生自卑感,导致自杀率高、结婚率低等社会问题超重 和肥胖症的防治需要得到有关政策的支持,是公共卫生的重要内容,同时需要多个 组织机构和个人共同合作,加强建立基层防治网并采取行动要提倡健康体重的理 念,保持合理体重将积极预防和控制与超重和肥胖有关的疾病、改善健康状况、 延长积极的生命期限和提高人群生活质量作为公共卫生的根本任务之一 超重和肥胖症的防治不单纯是个人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从宣传、 教育和健康促进入手,做好社区人群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高危个体及可能伴发 的并发症,并进行具体指导,也应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本指南的目的是 帮助第一线卫生保健人员提高对超重和肥胖的认识、了解开展防治措施的原则和具 体方法,也可供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个人作为参考。
2 肥胖程度的评价和分类 肥胖症患者的一般特点为体内脂肪细胞的体积和细胞数增加,体脂占体重的百 分比(体脂%)异常高, 并在某些局部过多沉积脂肪 如果脂肪主要在腹壁和腹腔内蓄 积过多,被称为“中心型”或“向心性”肥胖,则对代谢影响很大中心性肥胖是 多种慢性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2 无内分泌疾病或找不出可能引起肥胖的特殊病因的肥胖症为单纯性肥胖 单纯性 肥胖者占肥胖症总人数的 95%以上对人体外表的观察通常可以大致估计肥胖及消 瘦的程度,适用于初筛,但无法定量在临床上和流行病学调查中,估计肥胖程度 的最实用的人体测量学指标是体重指数和腰围尽管有些其它方法(如计算机体层 摄影术和核磁共振成像术等)可以较精确地测定体脂的百分含量,但这些仪器设备 比较昂贵,无法普遍采用 从整体上看,我国人群超重和肥胖症流行的发展阶段略晚于欧美发达国家根据 世界卫生组织(WHO)超重和肥胖症分类标准来衡量,我国成人体重超重与肥胖症 之比为 8:1, 而欧美国家的比例已达 2:1 甚至接近 1:1 这意味着我国肥胖症发病率的 潜在上升危险性很大 2.1 体重指数 2.1 体重指数 目前常用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简称 BMI,又译为体质指数。
它是一种 计算身高别体重(weight for height)的指数具体计算方法是以体重(公斤, kg)除以身 高 (米, m)的平方,即 BMI=体重/身高/身高 ( kg /m2)BMI 的具体测量方法参见附 录在判断肥胖程度时,使用这个指标的目的在于消除不同身高对体重指数的影 响,以便于人群或个体间比较研究表明,大多数个体的体重指数与身体脂肪的百 分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能较好地反映机体的肥胖程度但在具体应用时还应考虑 到其局限性,如对肌肉很发达的运动员或有水肿的病人,体重指数值可能过高估计 其肥胖程度老年人的肌肉组织与其脂肪组织相比,肌肉组织的减少较多,计算的 体重指数值可能过低估计其肥胖程度 相等 BMI 值的女性的体脂百分含量一般大于 男性39如有适当仪器条件时,同时测定体脂百分含量(体脂%)会有助于判断肥 胖程度3 3 2.2 腰围 2.2 腰围 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是指腰部周径的长度(腰围的具体测量方法参见 附录)目前公认腰围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即中心性肥胖)程度的最简单、实 用的指标脂肪在身体内的分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与肥胖相关性疾病 有更强的关联。
在 BMI 并不太高者,腹部脂肪增加(腰围大于界值)似乎是独立的 危险性预测因素同时使用腰围和体重指数可以更好地估计与多种相关慢性疾病的 关系3,6,9 2.3 肥胖程度的分类 2.3 肥胖程度的分类 以体重指数对肥胖程度的分类,国际上通常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体重 指数界限值, 即体重指数在25.029.9为超重, 大于等于30为肥胖(参见附表11)47 最近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根据对我国人群大规模测量 数据,汇总分析了体重指数与相关疾病患病率的关系,提出对中国成人判断超重和 肥胖程度的界限值,及结合腰围来判断相关疾病的危险度,其建议89如下: 表 1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体重指数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危险的关系 腰围 (cm) 分类 体重指数 (kg/m2) 男: 85 女: 80 男:8595 女:8090 男:95 女:90 体重过低* 18.5 . . 体重正常 18.5 23.9 . 增加 高 超重 24.0 27.9 增加 高 极高 肥胖 28 高 极高 极高 * 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 * 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题 注:注: 为了与国际数据可比,在进行为了与国际数据可比,在进行 BMI 数据统计时,应计算并将体重指数数据统计时,应计算并将体重指数25 及及30 的数据纳入的数据纳入 这项建议是根据 1990 年代以来我国 13 项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 总计约 24 万成 人的数据汇总分析得出的9。
结果表明:体重指数达到或大于 24( BMI24 kg/m2) 4 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BMI=18.523.9 kg/m2)者的 34 倍,患糖尿病的危 险是体重正常者的 23 倍,具有 2 项及 2 项以上危险因素(即危险因素聚集,主要的 5 个危险因素包括血压高、血糖高、血清总胆固醇高、血清甘油三酯高和血清高密 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 34 倍BMI28 的肥胖者中 90%以 上患有上述疾病或有危险因素聚集 男性腰围达到或超过 85 厘米, 女性腰围达到或 超过 80 厘米者患高血压的危险约为腰围低于此界限者的 3.5 倍, 其患糖尿病的危险 约为 2.5 倍;其中有 2 项及 2 项以上危险因素聚集者的危险约为正常体重者的 4 倍 以上9在 10 个地区对 24,900 名 3559 岁人群的前瞻性调查中,冠心病事件、脑 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对超重和肥胖的归因危险度分别为32.0%、 30.6%和53.5%, 即这些疾病的发病由超重和肥胖引起的可能性很大10这些证据表明,上述对体重 指数划分界值的建议,对中国成年人群的肥胖防治一般是适用的 世界卫生组织肥胖专家顾问组,针对亚太地区人群的体质及其与肥胖有关疾病 的特点, 在 2002 年也曾提出亚洲成年人在不同体重指数和腰围水平时, 相关疾病发 病危险度的界值,即体重指数在 23.024.9 为肥胖前期,大于 25 为肥胖11(参见 附录表2), 并建议各国应收集本国居民肥胖的流行病学以及疾病危险数据,以 确定本国人群的体重指数的分类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在青年期体重指数即超标者,以后患相关疾病的危险度可能比中 老年后才肥胖者更高1214 3 肥胖症的流行病学特点 早在 1948 年 WHO 就提出肥胖症是一种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慢性疾病 近几十 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肥胖具有以下流行病学特点: 5 3.1 在世界各国流行广泛 3.1 在世界各国流行广泛 肥胖症(BMI30 )患病率在欧美等国家一般在 20%左右按照美国第三次全国 营养与健康调查(NHANES ,19881994),估计成人(2074 岁)超重和肥胖人数达 到9700万5 经过年龄调整的资料, BMI值在2529.9 的男、 女人群中分别占39.4%、 24.7%;BMI30 者分别占 19.8%、24.9%111999 年的调查,其超重率为 34%, 肥胖率为 27% 1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均已针对其本国的肥胖问题制定出预 防和治疗肥胖症的指南1214 根据 1992 年我国全国营养调查材料,2060 岁成年人 BMI25 者占该人群的 14.4%(城市 24.6%,农村 10.4%);BMI30 者占 1.5%(城市 2.9%,农村 1.0%)15。
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对 20 世纪 90 年代的 2070 岁 24 万人的调查材料分析,BMI 在 25 29.9 者为 22.4%,BMI 30 者占 3.01% 91995 到 1997 年 11 省(市)调查资料发现超重(BMI 在 2529.9 )检 出率为 21.51%,但肥胖(BMI30)的检出率为 2.92%16尽管我国肥胖症患病率远 低于西方人群,但增长速度较快,如能不失时机地进行预防,减缓超重和肥胖症患 病率的上升速度是完全可能的,这对控制慢性病有重要意义 3.2 全球增长迅速 3.2 全球增长迅速 生活方式现代化、膳食结构改变和体力活动减少,使超重和肥胖症的患病率, 无论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成年人或儿童中,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经济 发达国家和经济迅速增长的国家中的增长更为突出 在过去 10 年间, 大多数欧洲国 家肥胖症患病率增长 10%40%,英国增长达 2 倍;在 19761993 的近 20 年中,日 本男性和女性的肥胖症患病率分别增加了 2.4 和 1.8 倍 经济转型引起的膳食结构改变和体力活动减少是发展中国家肥胖症发病率迅速 6 升高的主要原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速发展,超重和肥胖发生率也同时 迅速增长与 1980 年代相比,1990 年代我国 15 个 3559 岁人群的超重和肥胖症患 病率大大增加, 而在1990年代末增长更快 其中4个人群BMI25 的男性超过50%, 3 个人群 BMI25 的女性超过 50% 我国人群超重和肥胖症患病率的总体规律是北 方高于南方;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中小城市高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高于不发达 地区16;很显然,肥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4 肥胖症发生的主要因素 超重和肥胖症是能量的摄入超过能量消耗以致体内脂肪过多蓄积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