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西方科学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doc
8页百年西方科学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洪晓楠,赵仕英科学哲学作为对科学的哲学反思和超越,其主要问题领域由两个方面来规 整一方面,科学哲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其主要问题受到哲学基本问题的限制; 另一方面,科学哲学是对科学这一特定领域、特定学科的哲学反思,其主要问题 应该是各派科学哲学家研究得最多、争论最激烈的问题,同时又是来自于科学理 论和科学实践中最普遍的问题换句话来说,正是科学哲学的主要问题,把逻辑 经验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甚至同现代主义科学哲学关联起来这种关 联或者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解答,或者是一个问题转换或引伸出其他问题,或者是 一个答案联系到其他答案这些在科学哲学的争论中起引导作用或核心作用并反 复出现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科学发现的模式,科学 理论的评价,科学发展的模式等下面我们对这些问题做一简要的分析和说明一、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科学与非科学或伪科学,尤其是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最基 本的问题英国科学哲学家吉勒斯把划界问题列为20世纪科学哲学讨论的四大 主题之一,甚至认为,"虽然所有这四个主题对科学的分析都是重要的,但只有 划界问题才是关系到超出科学王国之外的普遍知识的论题。
"吉勒斯所说的其他 三个主题分别是:(1 )归纳主义和对它的批判;(2)约定和杜恒一奎因命题;(3)观察的本性要划界,当然就必须指定一些划界的标准对这一问题的解 决,决定着对科学哲学其他基本问题的观点因此,人们往往认为这一衡量一种 科学哲学学说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由于这一原因,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历来是 科学哲学探讨的一个主要题材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在科学哲学中,又简称为"分界问题"或"划界问 题",主要涉及科学同形而上学、非科学或伪科学的分界标准问题就科学和哲 学发展的实际来看,石里克指出,在西方思想史上,直到牛顿才真正开始把哲学 和科学区分开来其实,就是牛顿也未能在形式和实质两方面将科学和哲学真正 区别开来例如,牛顿将他的科学著作叫做《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就表明在 牛顿时代,人们还把科学当作自然哲学,至少在形式上牛顿仍然没有把科学与哲 学区分开来正式提出分界问题的是实证主义学派孔德认为只有经验知识才是 "实证的"科学知识,其他都属形而上学实证主义传统是拒斥形而上学,于是科 学与形而上学的分界问题就成为首要问题至了逻辑实证主义时代,科学划界标 准又有了更为明确的诠释逻辑经验主义把划界作为他们科学观的基本点。
他们 所主张的划界标准就是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他们认为,科学理论是由有意义的 命题组成的只有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应当加以拒绝的非 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命题而命题是否有意义,最先他们提出"可证实性",后来 把可证实的要求放宽,用"可检验性"或"可确证性"来代替"可证实性"逻辑经验 义义者还设想过用其他许多办法来克服意义标准和证实原则所面临的困难,但都 没有成功最早在划界问题上提出不同看法的是波普尔.波曹尔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将 "划界问题"称为"康德问题"同可证实性相反,波普尔提出可证伪性标准及其理 论在波普尔之后,历史主义学派在划界问题上与逻辑经验主义、波普尔学派的 立场根本不同总体说来,它实现了三个转变:(1)从静态标准向动态标准的 转变;(2 )从一元标准向多元标准的发展;(3)从有标准向无标准的消解.库 恩认为,科学是从前科学演化而来的,科学有范式;有无范式是科学与非科学、 前科学的分界标准.拉卡托斯从他的研究纲领理论出发,认为一个理论只有比原 有理论具有三大的逼真性时,才是科学的.白皮尔化为在科学的相对早期与不 发达阶段,"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科学上相关的与不相关的东西之间的界限, 都是不清楚的,甚或是不存在的:那时候,不存在把某些考虑作为与科学无关的 东西而予以排除的根据。
随着科学的发展,成功的信念对于什么是与科学相关的 东西作了限制,它时而扩大时而妇小与科学相关的东西的范围"昨天被科学认 为是不可证实的(关于星体构成的假说,或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今天可能成 为科学的合法部分,被人们认为是在合法科学的,分界线,之外的(不可观察的、 不可证实的、不可证协的)东西可能在某一份没有充分的理由成为科学的合法部 分……可观察性、可证实性、可证伪性、(与,假问题,相对的)合法科学问题 标准、(与,形而上学,相对的)科学可能性标准一所有这些在科学发记过程中最 终越来越快取决于所接受的(有充分根根的)科学信念的实在内容,并随着这一 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以上表明,夏皮尔主张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是在在的在其 标准不是先天的、绝对的,而是具体的、相对的,即以科学活动中有无具体的科 学理由为标准这种科学与非科学的相对区分既是科学发展的结果,又反映了科 学发展的需要.拉耶阿本德更趋极端认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是人为的、无 谓的,不利于科学的发及费耶阿本槽通过对科学发生发展线索的考察得到了两 点结论:第一,不存在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科学与宗教、科学与神话的绝对普遍 的标准在科学家看来是知识,在神思主义者看来却是"可笑的无知",反过来也 是如此。
第二,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转 化一方面,"科学到处被非科学的方法和非科学的成果所左右";另一方面,科 学中有非科学的因不,非科学中也有科学的因素因此,曹耶阿本德认为,现在 是到了拆除科学与非科学界限的时候了 !劳丹承继了费耶阿本德极端的多元主义 划界观,最终走上了彻底否定划界标准的道路,从而宣布了分界问题的消逝早 在《进步及其问题》一书中,劳丹就曾指出:"我并不认为,科学的,问题与其他 种类的问题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尽管它们在程度上往往不同)不管人们如何 区分科学和非科学(例如根据进步性、合理性、经验性、可证伪性),这些区分 都经不起仔细推敲诸如形而上学、神学、甚至文艺批评这样的学科都显示出了 可以用来对它们之中相竞争思想体系的相对优劣进行合理评价的一切特征非科 学与科学完全一样,也有经验问题和概念问题;两者都能被表明在它们历史演化 的某个阶段里取得了重大进步"后来,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分界问题的 消逝》一文中劳丹完整地表达了这种思想他指出:"从柏拉图回到波普尔,哲 学家们一直在试图确定科学的认识特征,以便把它从其他信仰与活动中区分开 来"因此,劳丹提出了科学分界需体现三条元哲学标准。
其一,提出分界标准 应花足哪些充分条件?其二,所考虑的标准能否成为科学地位的必要或充分条 件?其三,断定信仰或活动是"科学的"或"非科学的"意味着什么行为判断?对 此,劳丹提出了如下要求:(1 )任何具古哲学意义的分界手段都必须表明科学 的认识论根据或证据基础要比非科学的更加确定,如果没有这们的根据,那么科 学与非科学的分界就是无效的;(2) —个有哲学意义的分界标准至少必须对通 常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方式有一个足够的解释,必须从认识论意义上表明科学与 非科学的差别;(3)这个分界标准必须足够精确以使连说出所研究的各种活动 和信念是否能说足这个标准,否则,它以根本不会比无标准更好;(4)如果分 界标准设有充分和必要条件,我们就决不能说这是科学的.而那是非科学的.不 能提供这两种条件的分界标准完全不能完成所期待的任务此外,与之相联系,分界标准的背后往往存在更广泛的问题例如,亚里土 多德热衷于使希波克拉底医学的实弹发窘;逻辑实证主义要排除形而上学波普 尔力图罗"难倒"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他们处处把他们发明的分界标准用作怀疑的 手段由此可见,"恰恰是由于分界标准要维护科学对非科学的认识优越性,所 以提出这样的标准就会导致把信仰分为,完善的,和'不完善的'、,正常的'和'不 正常的,、,合理的,和'不合理的。
这一类范畴"在我们的文化中,"科学"这一 术语的价值特征表明,把某一活动贴上"科学"或"非科学"标签具有社会和政治的 后果,这完全用出了把信念分成两堆的分类工作换言之,分界问题渗透着人们 的价值取向劳丹认为,"无论是证实主义还是否证主义都不可能有效地分清科 学与非科学"此后,人们提出了许多替代的标准,然而这些标准在劳丹看来没 有一个满足充分、必要条件的要求劳丹认为,我们称之为科学的东西是异质的, 即是多种杂质混成的,它们并不是全部从认识中获得的一些科学理论能检验, 一些则不能;一些科学理论已经对令人惊讶的现象提出了一毓成功的预见,有些 理论即使有一点这样的预见,也为数极少;有些科学假设是特设性的,另一些则 不是;一些已经达到"归纳的一致",另一些则没有"习惯上被视为科学活动和 信念都具有明显的认识异质性,这种异质性提醒我们注意,寻找分界标准的认识 形式可能是无效的"因此,"如果我们要站出来支持合理性,我们就应该把,伪 科学'或'非科学'这类术语从我们的词汇中省略掉,它只是表示我们情感的虚词 "总之,劳丹认为,被波普尔称为"认识论的中心问题"的分界问题,"是一个并不 存在的虚假的问题"继费耶阿本德和劳丹站在不同的角度宣布分界问题消逝之 后,罗蒂站在后现代哲学的立场重申了划界问题的消逝。
在罗蒂所向往的后哲学 文化中,科学崇拜将失市市场,科学与非科学的其他学科之间的本质区别将不再 存在在罗蒂看来,科学并不具有特别的认识论地位,它只是话语的一种形式而 已科学与其他文化部门之间的分界不足以构成一个独特的哲学问题这是因为: "实用主义并不想把科学作为代替上帝的偶像,它认为科学只是一种文学,或者 反过来说,认为文学艺术具备与科学研究同样的地位因此,它并不认为伦理学 比科学理论较为相对,较为主观,也并不需要变得,科学,物理学是试图对付宇 宙的不同部分的一种方法,伦理学则试图应付其他部分的问题数学有助于物理 学,文学艺术有助于伦理学"因此,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对立是可能取消的二、科学发现的模式科学发现问题理应是科学哲学的主要课题所谓科学发现,就是指从经验材 料到提出新概念(或修正旧概念),从而为新的理论奠定基础的过程科学哲学 对科学发现的探究,旨在寻求科学发现活动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修的东西,就是 所谓的"科学发现的模式"逻辑实证主义是对20世纪科学革命作哲学反思的第一个哲学运动,但它因 囿于极端经验主义而撇开了 "科学发现"问题逻辑实证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的科 学哲学,明确地在创造性思维的范围即"发现的范围"和正统的科学说明的范围的 "辩护的范围"之间作了区分。
从波普尔开始,科学哲学的发展旨在把研究中心转 移到科学发现上来他首先从科学知识增长过程的研究来探索科学发现的机制, 但他最终是以另一种方式作出了同样的区分波普尔虽然把他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的英文版题为《科学发现的逻辑》,但实际上在书中一开始他就断然否定书名所 说的东西,从而把科学发现的逻辑转变分在为科学评价和选择的逻辑波普尔认 为,科学发现没有逻辑科学发现是一种大胆的猜想在波普尔看来,猜测的来 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猜测的随后检验,是试图反驳或否证它逻辑 主义者就把发现的问题排除在正统科学哲学的大门之外这种作法的一个严重后 果,就是必然使自己的学科同科学的实践发生矛盾50年代末,汉森发表了《发 现的逻辑》、《发现的模式》等著作,对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提出了批评在汉 森之后,随着历史主义科学观的影响日益深人,科学哲学家越来越重视科学发展 过程的研究,而发现作为科学发展过程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也日益被提到突出 的地位老历史主义者库恩继承并发展了波普尔的观点,把整个科学认识过程进 一步非理性的,而且科学理论的证明或辩护也是非理性的因为科学家选择或接 受哪一种理论或范式不是依据逻辑推理或理性,而是依据心理的信念,即非理性。
库恩主要是从广阔的历史背景尤其是从科学革命和常规科学的角度来突出和深 究科学发现问题,并主要研究了科学发现的实质、科学发现的社会一历史结构等 问题所谓科学发现的实质这个问题,实际上即是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