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审美形态.doc
43页第四章 审美形态审美领域是一个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世界,美的形态因此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处于不同地域、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们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及审美文化心理,这对审美形态的凝聚起到了决定的作用审美形态实际是一种审美的文化形态,反映了人的审美存在状态因此,审美形态要放在文化的大背景下才能得到说明同时,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形态也蕴涵着超文化和超时代的意义,完全可以进行一般的哲学分析第一节 审美形态概说一 什么是审美形态“形态”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中有三个义项:一是指事物的形状或表现,例如意识形态、观念形态;二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形状;三是指词的内部变化形式,包括构词形式和词形变化形式综合来说,可以认为“形态”是指事物的形状、形式和表现在美学中,审美形态就是指人类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各种美的具体存在样态学术界对于审美形态的研究由来已久在具体的理论探讨中,常可见到用“审美范畴”、“审美类型”表述审美形态的方式从普遍的可接受层面来讲,审美形态、审美类型和审美范畴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意义,都是对不同的审美形态的抽象概括。
从学理层面来讲,它们之间又存在细微的差异汉语“范畴”一词取《尚书•洪范》中“洪范九畴”之义,原指归类范物,具有价值规范、制度法规的意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它有两个义项,一是指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各门科学都有自己的一些基本范畴,例如“化合”、“分解”等是化学的范畴二是指类型、范围在西方的哲学传统中,康德对范畴进行了非常系统的研究,范畴被看成是知性先天具有的纯概念,是整理感性材料的直观形式和知性形式范畴作为各门学科中最广泛使用、最基本的概念,具有最基本的价值规定性,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但是,对于美学这门非常年轻的学科来说,哪些范畴最能体现美学学科的性质在学术界还没有形成共识‘美的范畴’在现代美学中专指美(狭义的,即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它只属于‘美的形态’中的一种分类概念,其外延小于‘美的形态’的概念 柯汉琳:《美的形态学》,第5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所以用“范畴”这个词来概括尚在形成期的审美形态分类并不合适类型”一词,即英文中的category,这个词既是指范畴,又是指类型汉语中范畴是观念的,类型是实在的,说成类型比说成范畴更符合汉语习惯但是类型相比于形态来说,更多的具有观念和理性的意味,而形态在没有抛弃审美活动感性的丰富性的同时,又进行了抽象地概括,更适宜用来说明人类审美活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展开状况。
审美形态是美学理论体系中最具体的一环正如没有美的现象,就不存在美的本质的研究一样,没有审美形态这一环,任何美学理论都是无根之论审美形态的研究在美学理论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叶朗主编的《现代美学体系》认为:“我们与其从思辩的形而上的角度,把不同的审美范畴作为美的本质的派生概念来加以演绎,不如从文化学的角度,把不同的审美范畴看成是文化的‘大风格’,从各种文化的价值取向、最终关切出发,辅之以该文化中作为价值表现和审美心理对应物的艺术史的材料,在历史描述与文化价值关切的分析中,把审美范畴研究纳入文化形态之中,而将形而上的所谓美的本质问题‘悬置’起来,回到文化的审美现象上去这样做的结果,将使审美形态的研究更厚实因为从文化形态入手,我们可以将宗教的、哲学的、艺术的等等丰富的文化内容融入那些审美范畴之中,而只有这样做了,才能叫做‘形态学’,而不是‘范畴学’因为我们切入了文化的有机体之中,把文化有机体作为审美形态的基础 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第40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同时,《现代美学体系》还认为“文化史的研究并不排斥哲学上的形式研究” 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第6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该书从哲学上对审美形态分别进行了形式和内在结构关系的分析经过这种分析之后的审美形态,虽然在发生学的意义上,仍然对应于作为文化大风格的审美形成,但并不局限于同文化大风格的严格对应关系,而呈现出美学意义上的审美形态的丰富性与抽象性的辩证统一张法认为:“美有不同的类型,可能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在美的不同类型的审美中会不会有不同的形式?二是这些不同类型有没有等级上的高下张法选出三个范式来研究,一是中国美学,二是在当代人类学和世界艺术史基础上的归纳,三是西方美学他认为中国美学的审美类型基本上建立在美的展开上,有明显强调等级高下和着重突出类型差异的区分审美类型中最有名的有二分和二十四分六朝时有“出水芙蓉”和“错彩缕金”二分,清代姚鼐有阳刚、阴柔两分中国美学的审美分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司空图的《诗品》,该著虽然是讲诗,但“取神不取形”,站在美学、哲学和文化的高度上,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诗品》用两字形的精炼性词组如雄浑、冲淡、清奇等作题目,用一首四言十二句的诗描述题目之境张法认为,与中国美学美的类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加拿大学者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中的分类模式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它是综合现代西方人类学、精神分析、语言学、符号学等诸多学科而成的,是以原型批判为核心组织起来的。
因此弗莱的分类,在材料上是文学的,在深度上是美学的,在材料上是以西方文学为主的,在精神上是非西方的,它是“以所有非西方文化共有的循环观念来建构美的类型及其历史展开的” 张法:《美学导论》,第8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弗莱是这样分类的:“由神(天堂)与魔(地狱)的善恶对立构成二元对立的两极,而生三(传奇、高级模仿、低级模仿)而成为五基型(神话、反讽、传奇、高模、低模),又进而凝为四基型(喜剧、传奇、悲剧、反讽),再展开为二十四相 转引自张法:《美学导论》,第86页、8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西方美学的分类模式最鲜明的特点是:时间和历史的直线性,一般理论著作往往选取历史上的各重要类型和概念,如悲剧、喜剧、崇高、滑稽、美、丑、荒诞等等作一归纳性的论述,而难以作弗莱式的逻辑性和结构性把握张法对美学类型的划分是在总结中外美学史和当代美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他在不同文化分类范式中寻找共约性的逻辑统一,以人在历史实践活动基础上产生的审美对象的历史展开为基础,以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不同关系为依据首先分为三大类型:美、悲、喜,其次再分出次级类型,美下面有优美、壮美、典雅;悲下面有悲态、悲剧、崇高、荒诞;喜下面有怪、丑、滑稽。
在充分尊重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考审美形态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我们认为考察审美形态,要联系审美文化的研究,把审美形态放在文化的背景之下,才能使审美形态的研究更丰满、更充实这不仅因为美学的研究日益与文化的研究相结合是美学的发展趋势,而且审美形态的研究也内在地要求文化学的加入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对审美形态的哲学分析,这方面既有丰富的美学史的资料作为依托,而且也是美学原理重要的逻辑组成部分因为,一方面,审美形态的研究以美的本质的研究为基础;另一方面,审美形态的研究也为美的本质的最终解答或最终消解提供事实基础另外,我们还要密切注意在审美形态中所凝结的人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以物化或物态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服饰、工艺品、艺术作品等都折射着主体的审美情感,这就从人的审美生存的角度说明了审美形态与人生的关系,而人生境界的多样性又印证了审美形态的多样性二 审美形态的特点(一) 抽象性审美形态具有抽象性人生是由错综复杂的实践活动所组成的时而春意盎然,时而又暴风骤雨;时而“自在飞花轻似梦”,“无力蔷薇卧晚枝”,时而又“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在人生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个体的喜怒哀乐、生离死别演绎着人间的悲欢;在艺术中,典型的人物和情节又带给我们深深的敬畏、悠长的回味或流泪的微笑。
罗丹的工作室中总是放着古希腊维纳斯雕像的摹品,面对“维纳斯”,“他讲话的声音很低,充满着虔敬之情他俯身在白石上,如偎依着他的爱人一般‘这是真正的肉呢!’他说,‘几可说是受尽了亲吻与爱抚’在罗丹的心中,“维纳斯”是用亲吻和爱抚塑造成的,是一种优美罗丹的雕塑《丑之美》(又名《美丽的老宫女》铜1885年)呈现在观众眼中的是一个比木乃伊还要皱缩的老宫女,对着自己衰颓的体格叹息她俯身望视着胸口,可怜的干枯的乳房,皱纹满布的腹部,比葡萄根还要干枯的四肢 葛赛尔著,傅雷译:《罗丹艺术论》,第43、58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这里把衰老表现得异常残酷,异常惨痛,映现着深刻的悲哀,这是含着深悲的丑这些具体的审美活动中所包含的美丑虽然有着充分的个体性特征,但也代表着人类在审美活动中所能够达到的境界,从而具有一些普遍性和共性,使我们可以把千千万万种审美境界分类,分别归之于美、悲、丑或荒诞所以说美、丑、悲剧、喜剧等审美形态是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审美体验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适用性的美的类型它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美或丑的审美客体,也不是指某一部具体的悲剧或喜剧,它是对这一类蕴含了相似审美属性的审美客体的抽象概括,它省略了个体的异彩纷呈的个性,强调共性的可通约性,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二) 逻辑性任何一种美学范式对审美形态的概括都遵守内在的逻辑性,都与该范式中对美的本质的解答息息相关,与该范式历史文化的演进一脉相承一般认为,审美形态主要从美、悲、喜三个方面展开,美、悲、喜三大类型有一种历史逻辑的递进关系从历时的角度看,人们首先欣赏美,然后才是悲和喜,有了美,悲和喜才能成为审美对象;从共时的角度看,美、悲、喜成为审美对象后,三大类型就有了一种共时性逻辑结构,分别体现了人与审美对象的不同关系:美体现了人与对象的一种和谐关系悲体现了人与对象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在悲之中,中国文化中柔性的悲是主体小于客体,主体永远不能战胜客体;西方文化中刚性的悲是主体小于客体,但主体终将战胜客体,崇高指的即是主体已经战胜客体如果说以上这两种悲和崇高是在理性和客观规律基础上的审美思考,那么荒诞就是非理性的,荒诞指出的也是主体永远不能战胜客体喜,是西方喜剧性意义上的喜,体现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另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如果说美是与人同一的东西,悲是与人敌对、比人强大的东西,喜则是比人低级、卑下的东西中国古典美学中区分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出水芙蓉”和“错彩镂金”都是对于审美形态的分类,它们代表了中国美学史上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
他们或是以阴阳互补的方式,或是以内在的等级差异包涵了审美形态分类的逻辑性对于审美形态划分所使用的范畴在美学史上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特定的范畴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范畴之间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构成了有机的美学体系在不同的美学体系中所使用的范畴受到了整体系统的制约和影响,审美形态是这一系统的审美形态,具有系统所具有的特色与理论立场可见,不管这一美学体系中如何处理美的本质问题,其中对于审美形态的分析都必然要参照美的本质,进行合理的逻辑展开审美形态具有逻辑性的意义正在于它在这一美学体系中具有自控性和逻辑性三)互渗性审美形态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决定了它们彼此之间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审美要面对生活,现实生活本身矛盾发展的规律必然体现在审美活动之中在古代希腊,代表着异己的力量控制人类的诸神,最初以悲剧的崇高力量引起人们的敬畏当人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征服了自然的异己的力量时,便出现了喜剧的繁荣,代表异己力量的诸神,成为嘲笑戏弄的滑稽对象 王朝闻:《美学概论》,第6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崇高向滑稽、悲剧向喜剧的转化,揭示了它们之间本来的相互渗透和内在联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悲剧中本来就可以有喜剧的因素,滑稽中本来就可以有崇高的因素。
因为,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以及矛盾双方的主导地位的变幻,总是使这种交织和斗争展现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