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docx
10页1对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分析对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分析摘 要: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诚实守信是初始性道德,是道德体系中的母德,一切道德规范都是在此基础上得以建立的,更高的道德规范是以诚信为基础的没有诚信就没有道德本身 “人无信不立” ,加强诚实守信教育应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点关键词:大学生诚信;道德一、诚信的内涵所谓诚信,即诚实与守信,她是一种美德、一种品质,也是高尚的人格力量,为我们中华民族世代所信奉诚信的基本内涵,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 “诚”即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信”即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诚实与守信相互统一 《周易》有“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孔子曾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见《论语·颜渊》 ) 古人关于“诚信”的上述代表性观点,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诚信不仅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更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精神基础与思想保障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要求,意思是诚恳老实,有信无欺它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们的道德要求也越来越高,不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而言,责任心强的人才能担当重任作为一名大学生,将来必定会踏上社会成为祖国建设的新鲜血液,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必然包括勇于担当自己的责任除此以外,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难免犯错误,这时应当直面错误,而不应该遮掩或搪塞,这也要求每个人做到诚实与守信,勇于承担责任 “与人交往守时守信” ;“言必行,行必果” ,这是诚信的两个具体表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仅是一个人的道德意识,更是当代青年必备的基本素质 “诚信”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道德规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全社会各个单元都要坚持以诚为本,以诚立信党和国家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重,具体落实到高等学校就是要坚持依法办学与以德治校并举百年树人,重在树德2二、大学校园诚信行为的缺失调查分析(一)对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调查分析1.1 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表表1 1 大学以来你是否有考试作弊现象大学以来你是否有考试作弊现象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没有513.913.913.9有过一次925.025.038.9有过几次2158.358.397.2经常12.82.8100.0有效合计36100.0100.0从上表可见,在大学生考试中作弊从来没有的仅占 13.9%,经常作弊的行为仅占到 2.8%,但是有过作弊几次的行为却占到 58.3%之多,综合结果来看,大学生有过作弊行为的人占到本次调查人数的 86.1%。
表表2 2 你对考试作弊行为你对考试作弊行为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深恶痛绝,自己也不会作弊38.38.38.3不赞成,但也不会制止,是老师的事1952.852.861.1无所谓,反正现在的考试也没多大意义,作弊是明智之举,可以省去513.913.975.0可以理解925.025.0100.0有效合计36100.0100.0通过对学生对考试作弊行为的态度分析,可以看出仅有 8.3%的人对考试行为表示深恶痛绝,却有超过 52.8%的人不会制止这种行为,有 25%的人表示理解,有 13.9%的人表示无所谓,综合所有数据,可以看出整体大学生对考试作弊行为视而不见,至少不会坚决的反对1.2 分析大学生作弊现象产生的原因表表3 3 你认为考试作弊的原因是你认为考试作弊的原因是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3为了考高分25.65.65.6为了及格2877.877.883.3别人也在作弊411.111.194.45.0025.65.6100.0有效合计36100.0100.0通过调查分析可见,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只要是由于为了及格,其比例高达 77.8%,这种知识为了考试及格的深层次原因很复杂,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等外部原因。
1)没有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在思想认识上有局限性,诚信意识不强,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丧失了判断是非的能力,不能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将考试作弊作为取得好成绩的捷径,产生了投机行为,非但不以作弊为耻,甚至炫耀作弊方法的高明,以作弊成功为荣,这就助长了大学生作弊现象普遍增多的不良风气2)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足很多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缺乏深入的了解,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感觉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所学专业有很大差距,产生了“学非所用”的思想因为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高,所以将主要精力转向了社会活动、谈恋爱等学习以外的事情,上课不听讲,下课不复习,考试时只能采取作弊的手段过关3)对大学生学习情况考核的方法单一标准化考试在高校中已很普遍采用,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单一化,以标准化答案作为衡量答题内容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造成整个教育价值观只在追求一种一元价值,多元化的教育价值观被淹没在这种考试方式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围绕着考试进行,平时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使学生应接不暇,学生逐渐形成了学习目标就是为了考试过关的思想,着重死记硬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授课不注意学生对内容的全面掌握,而将讲解重点放在考试范围内会出现的问题考试形式单调,考试内容呆板,命题教条,仅凭一张试卷和分数就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在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和学生都会出现应付的心态4)社会激烈竞争与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带来的影响随着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社会竞争加剧,就业紧张,优秀毕业生倍受社会青睐各类资格考试、等级考试将用人单位迷惑,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首先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不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低,在招聘人才时只选用成绩好、证书多的学生这种错误的价值导向造成了很多学生为了证明自己是优秀的,用作弊来提高自己的考试分数,而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为了能在找工作时胜过别人,也加入4到作弊的行列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监考制度,对考场纪律有严格规定,但有的学生仍是心存侥幸,总想通过作弊的手段来提高自己的考试成绩如打小抄、传纸条、作弊、替考,等等二)对大学生日常诚信行为调查分析2.1 对大学生日常行为分析表表4 4 你买东西时收到一张假钞,你会:你买东西时收到一张假钞,你会: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立刻交到银行822.222.222.2自己留着,不拿出去流通1644.444.466.7立刻拿出去想办法花掉1233.333.3100.0有效合计36100.0100.0拾金不昧作为中华的传统文化是每个公民,尤其是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来说更应该做到的,但是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仅有 22.2%的人表示会上交,有高达 77.8%的人不会上交,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表表5 5 家长给了你学费家长给了你学费,,如果现在班里如果现在班里有同学有同学有困难有困难,,你会你会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观望其他同学做法822.222.222.2不交学费,帮助38.38.330.6不为所动,交学费2569.469.4100.0有效合计36100.0100.0日常生活中,帮助同学,助人为乐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但是据调查分析可见,当有同学遇到困难时,只有 8.3%的同学表示帮助,很多同学或观望,或表示不为所动2.2 传统诚信美德缺失的原因分析: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新价值观念尚在建立市场经济本身是一种功利性经济,以利益为基本导向,引导人们如何去获得经济利益,强调的是商品意识和金钱观念这样,便出现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价值观,例如尊重个人利益、倡导自由竞争、主张自由平等,如此等等这些道德观念有益于人们的生产、经营和消费等活动,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经济的快速发5展 “市场经济并非仅仅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而是一种人的存在方式”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我们可以把市场经济看作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存在方式,这种独立性相对于原来的“人的依赖性”是对人性的极大解放。
人虽然仍有着对物的依赖性,但终归已是独立性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个性、主体性、情感、个人利益等压抑了许久的人性被重视起来,个体摆脱了原来的束缚,追求民主、平等便成了社会的主旋律所以,市场经济不仅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也解放了人性,考虑、追求经济利益是人性的体现,也是社会个体的权利但是,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特别是对金钱的追逐,为金钱所左右,利欲熏心,就会导致“唯利是图” ,成为金钱的奴隶于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弄虚作假、坑蒙拐骗就占据了一些人的思维空间,使社会诚信受到严重冲击,传统社会的“安贫乐道” 、 “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已经被市场经济的商品意识、利益观念所代替因此,用传统社会的道德规范约束现代社会中这些利欲熏心之人,显然已无能为力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诚信的冲击现阶段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由社会经济结构多元化而引发的社会分配结构的多元化、社会利益结构的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元化、社会就业方式的多元化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等等,都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市场主体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经济主体对诚信的选择,取决于是否有利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实现有的市场主体在竞争当中为谋取利益采用各种不正当手段,出现了坑蒙拐骗、尔虞我诈、掺杂使假等失信问题,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各种商标侵权、专利侵权以及商业秘密侵权等知识产权案件时有发生。
特别是在契约领域,通过欺诈的手段签订合同,不履行合同和不完全履行合同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普遍性的诚信缺失不仅破坏了经济良性运行的环境,而且也造成了诚信缺失的社会环境三、社会诚信缺失产生的原因表表6 6 你认为目前社会上的诚信状况如何你认为目前社会上的诚信状况如何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0012.82.82.8好12.82.85.6较好411.111.116.7一般1850.050.066.7差1027.827.894.4有效很差25.65.6100.06表表6 6 你认为目前社会上的诚信状况如何你认为目前社会上的诚信状况如何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0012.82.82.8好12.82.85.6较好411.111.116.7一般1850.050.066.7差1027.827.894.4很差25.65.6100.0合计36100.0100.0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社会上的诚信状况表示出了极度的不信任,仅仅有 13.9%的人认为社会上诚信状况好,有高达 86.1%的人认为社会诚信不好,这种现象表明:从更深层次来看,信誉及信用危机的产生绝非偶然现象,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与文化原因的。
尽管崇尚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但由于社会发展的历史原因,这种美德并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国民意识一方面,长期的封建统治形成了以本位利益为社会标准的社会意识在这种意识支配下,凡是合乎本位利益的都是对的,为了本位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平等互利的原则始终没有成为国民的主流意识另一方面,千百年来长期的人治社会,长官意志、家长意志盛行,加之长期的农业经济,自由散漫的小农意识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没有形成按规则办事的国民意识1.文化发展滞后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文化建设尤其是价值观念建设不力,是导致“一切向钱看”的原因之一一度对于文化的角色定位,尤其值得商榷在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成熟经验可作借鉴,因此文化的角色定位一时很难找准,结果出现了种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现象2.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未能有机结合为了获利,甚至出现了贩卖人家孩子这样无人性事件道德是内在的自律性约束,法制是外在的强制性约束,如何使二者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