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历史十四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跨综合.ppt

31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575722207
  • 上传时间:2024-08-18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4.30MB
  • / 3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必修第二册跨考点综合专题十四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n￿时空定位 1 归纳主要线索2 理解综合问题内容索引3 押题热考视角 1归纳主要线索 线索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三阶段时期发展历程20世纪20年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资本主义政策的失败自由资本主义政策的失败(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②具体原因: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导致市场萎缩,股市狂涨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分期付款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股市崩溃,此后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猛增3)特点: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相当长、破坏性特别大 20世纪20年代(4)影响①对国际局势:各国纷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②对国内局势: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开始国家干预经济开始(1)背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引发了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2)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0世纪30年代(3)措施:整顿财政和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实行以工代赈;社会立法实行国家福利制度4)影响:使美国暂时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混合经济”;建立“福利国家”制度3)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 线索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四种模式时期发展历程列宁时代(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实践)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直接过渡)——追随追随““理想理想””的实验的实验(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内容:①农业: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工业国有化;③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④社会劳动:义务劳动制。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列宁时代(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实践)(4)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2.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间接过渡)——面对现实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2)内容:①农业:粮食税;②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③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列宁时代(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实践)(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4)意义: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斯大林时代(回归“理想”的模式探索)3.““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回归回归““理想理想””的探索的探索(1)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2)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

      斯大林时代(回归 “理想”的模式探索)(3)评价①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②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二战后4.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原则背离社会主义原则(1)前期经济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因传统体制制约而失败2)后期政治改革在各方面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空前激化了各种矛盾,苏联解体 2理解综合问题 1.经济大危机由美国波及全世界的原因经济大危机由美国波及全世界的原因(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使整个世界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国爆发危机,其他国家亦受影响2)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3)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美国有很大的依赖性4)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普遍存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存在,所以经济危机的范围必定会超出一国范围,波及整个世界。

      2.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模式的四次转变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模式的四次转变(1)自工业革命时代自由主义兴起至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前,推行“自由放任”模式,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生产、自由竞争”2)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改变了国家管理经济的模式,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70年代初,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4)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减轻,但各国仍旧实施 3.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历程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历程(1)起源:罗斯福新政中开始实施社会救济2)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福利措施从零星的、局部的社会保障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单个的社会救济发展成了一种公民的“权利”3)完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制度逐渐完备,范围已涉及生、老、病、死、教育等各个方面,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及其在政府总开支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4)缩小: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危机,动摇了福利国家的基础英、美等国家的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调整或改革,竭力控制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4.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1)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结束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行政体制2)过渡思想的对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 3押题热考视角 1.命题点 命题点 世界意识——美苏在经济危机时期的状况1929年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急跌,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但苏联得以避免经济危机的波及,主要原因是 A.工商业基础落后 B.实行无产阶级专政C.实施“中立法案” D.实施计划经济政策答案123456√√7解析解解析析  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逐渐走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发展道路,政府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能够有效地避免生产的盲目性,故D项正确 2.命题点 命题点 世界意识——计划经济VS市场经济(加加试试题题)“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C.开创斯大林模式 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答案√√解析解解析析  解答本题要抓住时间限制“1929年”,在此期间苏联实行斯大林模式1234567 3.命题点 命题点 历史理解——不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发展(加加试试题题)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的相同之处在于①全面发展国有经济 ②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 ③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干预经济 ④将市场与计划相结合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答案解析√√1234567 4.命题点 命题点 史料实证——罗斯福新政有资料表明,罗斯福就任总统的头一年,失业率是25%到1937年时,失业率已稳步下降到15%左右这反映出罗斯福新政A.以解决就业为主要目的 B.推动了经济的有效恢复C.巩固了美国的经济地位 D.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答案解析√√解解析析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目的是恢复经济发展,不是解决就业,故A项错误;失业率的降低表明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故B项正确;失业率的降低不能表明罗斯福新政巩固了美国的经济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故D项错误。

      1234567 5.命题点 命题点 史料实证——经济发展模式多样性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一览表1234567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英国混合市场经济法国计划指导型经济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 这些经济发展模式的共同特点是A.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自由放任主义 D.大规模国有化运动答案解析√√1234567解解析析  从题中所给出的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来看,并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政府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本题正确答案应该选B 6.命题点 命题点 历史理解——罗斯福新政评价美国前总统胡佛及其追随者大力攻击新政是“敲富人竹杠”“社会主义异端”其依据是新政①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 ②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③规定工人最高工资 ④建立社会保障体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③④答案√√1234567解析解解析析  罗斯福新政借鉴计划经济体制的某些优点,并在一定程度上牺牲部分资本家的利益而关注民生,保障劳工利益,故被攻击为“敲富人竹杠”“社会主义异端”。

      据此判断①④正确故B项正确 7.命题点 命题点 比较史研——现代化模式多样性某校2017届一班开展了一个以“从大历史角度探寻各国发展模式变迁”的世界现代化经济发展的研究性学习以下是各小组的材料:第一组 苏联第一组 苏联——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提出了他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大体上包括这样几点:一是苏联可以单独建成社会主义;二是经济行政计划;三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四是高积累高投资,也就是要求轻工业和农业为重工业作出牺牲,这与第三点紧密联系——摘自凤凰网《从大历史角度探寻各国发展模式变迁》1234567 (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一说斯大林模式的特征1234567答案答案 答案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单一的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解析 解析 依据材料即可作答解析 第二组 中国第二组 中国——邓小平模式邓小平模式新中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苏联模式”,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经二十多年的计划经济实践后,又转而进行“面向市场”、建立全面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30年的经历走过了西方300年的路程1234567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建国初实行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及邓小平克服以上弊端的努力及经验教训。

      1234567答案答答案案  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僵化的体制挫伤了企业和生产者的积极性克服:解放思想,改革开放;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验教训: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坚持对外开放。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20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5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0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6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1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6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0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7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7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7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4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3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9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9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1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21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4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8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8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