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下音乐唱歌《送别》课堂实录(附教案).docx
5页唱歌《送别》课堂实录(附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2、了解作曲家李叔同3、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教学重点】:学会情感歌唱《送别》,理解歌曲情感教学难点】:节奏的把握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课播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静夜思》《梅花三弄》师:同学们仔细听三个歌曲,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生:都是以古诗词为歌词而创编的歌曲,并且旋律都比较抒情优美(重复学生答案,教师展示正确答案)师:谁能说说这三个古诗词的经典名句呢?生:……二、学唱歌曲1、小知识师:好,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送别》,大家知道这歌曲的作者是谁吗?生:李叔同师:(介绍李叔同)2、听音范唱播放《送别》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师:说的很正确,歌曲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师:同学们一起朗诵一遍歌词师:好,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3、唱歌词,歌曲处理节奏,速度,情感)4、有感情地演唱歌曲5、设计演唱形式三、拓展师:诗词能与旋律结合用歌唱的形式演绎出来以外,我们还可以诗配乐朗诵的形式把诗词与音乐更好的结合起来。
下面我们进行一个诗配乐的朗诵学习师:先安静的听老师给大家演示一遍(播放配乐,有感情的朗诵《乡愁》)师:老师请几位同学上来进行诗配乐朗诵,仔细听,对比哪位同学表现的最好四、课堂小结唱歌《送别》教案【教学目的】:知识技能:并尝试用电子琴的丰富音色来表现,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过程方法:通过相关图片(或电影录像)及音乐的欣赏,学习演唱歌曲《送别》情感态度: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多种音乐表现同一主题的乐趣【教学重难点】:对乐曲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歌曲曲谱等【教学过程】:1、练声曲:1 2 | 3 4 | 5 —|5 4 | 3 2 | 1 —咪 吗 咪2、学唱歌曲《送别》(1).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完后说说它的歌名?生:《送别》)师:你知道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送别》是出自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2)、介绍曲作者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
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3)、欣赏《送别》(4)、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歌谱吧请问,这首歌曲是几几拍的?(生答:4/4拍)(5)、学生跟琴视唱全谱教师提出注意点:二分音符,全音符,及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把握(6)、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7)、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8)、师总结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
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9)、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10)、学生完整地演唱这首歌在《送别》的优美旋律中结束此课【教学反思】《送别》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首歌曲, 是李叔同采用美国旋律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学堂乐歌,学习二部合唱歌曲,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多声部音乐的和谐美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学习加以感受、体验,唱好二声部歌曲成功之处: 如果单单只学唱这首歌曲,会稍显单调,学生在不了解背景的基础上,不可能对歌曲进行有感情的演唱因此,我根据教材做了知识延伸,加入了学堂乐歌和校园歌曲的知识1.上课伊始,我以学生们熟悉的校园民谣《童年》作为背景音乐,导入学堂乐歌,简单讲解了学堂学乐歌的来历和校园歌曲的发展过程和特点,为演唱《送别》作了很好的意境铺垫但同时我也遇到一个问题:《送别》创作的年代较远,怎么让学生详细地了解歌曲创作背景,帮助理解歌曲内容,又不占用课堂太多时间?实际教学中,我大概占用了五分钟的时间来介绍这方面内容,但我总觉得不够,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李叔同传奇的一生,他在各个方面都非常有造诣,非常出色,了解了这些,对学生理解歌曲会大有帮助。
2.这首歌曲在旋律和文字上都是非常优秀的它表达出一种依依不舍的诚挚情感歌曲的旋律优美抒情,在李叔同的填词下,使歌词和歌曲达到完美的融合,意境深远,成为一首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田园诗歌在调性上,节奏上也不复杂,在课外学生都有可能接触过,因此学唱主旋律是不会花太多时间,关键是学生如何去理解、体会歌曲的意境此外,五一班学生在唱谱方面已不是问题,这首歌曲的最高音是“1”,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已对学生进行过发声方法的练习,高音对于高声部学生来说也不是问题低声部是二声部合唱的关键,低声部连续出现了“4”、“7”这二个不稳定的音,对于低声部来说这是一个难点,在分声部时,我刻意将音色、音准比较符合低声部的xxx同学安排在低声部,在她的带动下,在前面的学唱环节低声还都表现不错,可是后来在表演唱环节我又安排她担任指挥,由于我的疏忽,低声部少了一名骨干,导致表演唱环节,低声部的旋律感不突出还特意安排二名学生吹奏口风琴,以口风琴独特的音色来带领低声部演唱,学生在吹奏的过程中,有个别关键音出现失误,给原本就略显薄弱的低声部雪上加霜,其实当时如果我加入到低声部,帮助低声部同学稳住音准,可能效果会好一些关于这首歌曲,二声部合唱的学习难度是较大的,虽然基本完成本课的教学目的,学会二部合唱歌曲《送别》,但演唱质量有待下节课继续提高。
在歌唱上技巧的训练上,平时的唱歌教学都在进行,比如咬字、吐字、气息以及声音的位置,而这首歌曲速度较慢,长句较多,要求气息够足,这些技巧我只需对学生进行提示即可,此外,歌曲中出现的附点和几个大跳音阶地方,经过在多次示范和教唱后,还是达标了这首歌要求声音要抒情优美,连贯含蓄、以情带声,这一点学生已初步达到不足之处:在上课过程中,课件播放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在时间上影响了后面的教学进度,虽然在课前我进行了反复的检查,原计划为学生设计了二道题,由于课件的问题只能按一道,第二题由于学生的口头回答,无法统计数据在知识迁移的环节,力求突出学生的听,学生听其他版本的《送别》,判断其演唱形式,重唱这一种合唱形式在以前的教学中并没有给学生介绍,本环节中学生通过仔细聆听,能判断出三个声部,并且明确的指出男声有一个声部,女声有二个声部,这是需要在认真听辨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原因,这首男女声三重唱的《送别》没听完我计划在下节课让学生听完关于学堂乐歌的拓展,在本节课中也没有完成,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接触“学堂乐歌”这种体裁,原计划让学生聆听“五四”时期其他的学堂乐歌,时间关系也没有完成,下节课将会介绍给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