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优质.docx
30页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 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 概要:“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载体,是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 力和带动力的力量之源国有企业是国家大生产的必然产物,是国家实力的体现是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化生产的需要,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改革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着国家的富强和人名生活的富裕 (一)国有企业的形成和重要性 1.国有企业的形成 14世纪航海运动的兴起,揭开了世界一体化的序幕,同时,也使资本主义迅速在全球开始扩张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使资本高度集中,从而一系列企业应运而生从历史上看,企业作为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是在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才发展起来,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从经济角度分析,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市场的一种替代 从理论上讲,判定一个企业的所有制属性,其基本依据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生产资料主体的性质严格意义上讲,国有企业就是运用国有资产为生产资料从事商品经营和生产 但是人们对国有企业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国有企业的标准也大不相同因此结合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我国国有企业与世界均不相同 追溯我国国有企业产生历史,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建国前存在与革命根据地的国营企业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江西苏区和延安为代表的根据地就兴办了一些国营企业,他们为战争提供了军需品和日用品,分布在战争环境的农村,比较分散。
企业的发展与同党领导的革命军队、根据地联系在一起的企业规模小,所占比重有限,而且主要属性用于军需和日用,但却是我国最早的国有企业,他们为行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早期的管理骨干,保证了后来对国民党政府和官僚资本企业的顺利接受 (二)由国家接管的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在旧中国,由于旧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国家不仅遭受到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而企业遭到他们的经济侵略他们在中国开资办厂,掠夺资源,压榨人民,积累了巨额财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势力,采取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的接管方针,把它们转变成中国的国有企业 (三)由国家没收的旧政府和官僚资本 这一部分在旧中国的经济占很大比重主要由国民党政府的“资源委员会”掌控到1949年底,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已经拥有全国电力的85%,钢产量的97%,棉纱产量的53%,国家已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 (四)通过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而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 旧中国民族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国家对其改造使之变成社会主义的企业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基本上使公私合营改造成为国有企业到1966年,国家停止向资本家 支付定息后,公私合营企业就彻底转化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了 (五) 国家直接通过基本建设投资兴建的国有企业 国家投资兴建的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产生的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我国经济最重要的一部分。
国有经济经过40多年的建设,是社会主义企业蓬勃发展从1950-1990年累计,国家对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26992亿元到1993年底,全国国有资产总量达34950亿元,其中经营性国有资产为26025亿元,占国有资产总量的74.5%因此,结合我国实际,从目前实践角度看,我国国有企业主要表现为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和国有参股公司等多种组织形式 1. 国有独资公司 《公司法》指出,“国有独资公司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单独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显然,国有独资公司的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其物资资本的产权性质全部为国有产权,其物资资本的资产性质全部为国有资产 2. 国有控股公司 由国有投资机构与其他非国有经济主体共同投资建的股份公司,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在这些股份制企业中,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既由政府部门或政府授权的投资机构以及国有企业、公司直接持有的股份占绝对支配地位,即51%以上,常将这些企业称之为国有控股公司 3. 国有参股公司 由国家投资参股,其所占股份额相对多数的公司在这类企业中,尽管国有股权所占的比重达不到绝对控股的比重,但由于企业股权比较分散不沾绝多数的国有股权在企业的经营中起到支配地位。
2. 国有企业的重要性 国有企业是一个国家的国家经济支柱,推动国家的发展,带动社会的进步,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履行国家的责任,实施战略资源控制,保障国家稳定和发展经济更体现了国家的性质,是国家生产力水平的反映宏观调控着国家的发展对促进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积极影响从以下几方面反映: 1.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现有水平,确立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方针然而,国有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占主导地位从整体实力看,1989年每百元产值利税,国有企业创造22.86元,其中国有企业创造26.25元,集体创造10.99元,中外合资创造13.72元,外资创造10.77元,国有企业大大高于其他经济成分;此外至1993年,国有工企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达到4.92万元,高于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4.78万元,更高于集体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3.68万元的水平这些数字充分表明,国有企业是我国的经济支柱 2国有企业是支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 国有企业担负着国民经济计划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为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以及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的快速发展,承担了主要的改革成本。
由于国有企业较多的承担了财政收入、指令性计划和办社会的责任,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和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国有企业支持了国家建设并培养了一批骨干人才和中坚力量可以说,没有国有企业的支持、支撑和负载,就不可能有今天中国的发展 3国有企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基础 首先,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其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建设往往 需要巨额投资,并具有周期长、风险大、见效慢、社会收益广等特点,因此是一般的企业无力也不愿承担的正是这样,许多国企承担着着一重担,为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为我国是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其次,国有企业规模大劳动力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生产集中程度高,肩负着现代化建设任务最后,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其效益的好坏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配置 4国有企业是推进技术进步的先导 国民经济的急需能源、主要原材料、大型重性的关键技术装备和工作母机,以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大部分是国有企业生产的;重要资源的分配主要依靠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还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推广各种先进经验和管理手段由此可见,国有企业理所当然成为推进技术进步的领头羊 5国有企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一方面,国有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总量是社会总产量的主体部分由此产生的可供分配的国民收入,也是国民收入的主体部分;另一方面,从我国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特点来看,国有企业更能统筹兼顾,而其国家的大头,是国家收入增长。
因此,无论过去还是先后将来,国有企业都是我国的财政主要收入 6国有企业是解决就业和提高生活平的重要依托 40多年来,我国国有企业已发展到10多万个这些企业不仅肩负着提供财政收入积累建设资金的任务,而其每年还要安排数百万人的就业,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后水平起了积极的作用 7国有企业是满足国内需要和出口需要的主要产品供应者 从国有企业生产和经营的产品后服务看,既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品,也有相当大部分的日用品和出口品而在21世纪国际经济激烈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关键在于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8国有企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支点和工具 现代市场分顺利运行和发展,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而国家的宏观调控处理之外,还要依靠国有企业启动经济的复苏、抑制通货膨胀、调节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可见,国有企业还是国家贯彻其宏观意图的重要支点和工具 9国有企业是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实现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国有企业是社会公有制经济基础最好,实力最雄厚,竞争能力最强的部分,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有企业搞活了,经济效益提高了,既可增强国民经济的收入有可展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其国有企业的稳定可以稳定社会一个大面,更重要的是国企拥有一支盘大的产业大军,这支队伍稳定了,整个社会就稳定了。
在我们认识到国有企业的重要形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国有企业存在的种种问题,分析其根源找出解决途径和方法,并进行改革 (二)国有企业改革回顾 1.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在改革开放以前,经济体制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政府干预性强,国有企业无自主经营权,积极性不高,生产效率低下,管理高度集中且局限性强,国有企业无决策权,造成企业积极性低,人浮于事,没有灵活的决策手段和方法国家规定的计划只能超额完成,不准更改而且指令不一有些指令相互矛盾,没有综合考虑,弄的企业目标混乱,无所适从 第一个五年计划到以后几个五年计划的基本建设投资,90%来自财政,当中79%来自 中央国有企业的利润、折旧全归中央企业要搞建设要自下向上申请,列入计划,中央自上而下的控制数字、按计划拨款形成资金无偿划归,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花钱像上面要投资,上面投资决策可以不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导致“投资饥渴症”,争相投资的情况愈来愈严重 物资统一调拨分配最先国家只管刚材、木材、水泥等八种物资,1952年扩大到55种,1956年统配物资达到500种以后每年都在增加,限制了企业的发展,造成企业效率低下。
人员由计划统一分配国家规定每年招工人数和工资总额,规定统一的工资等级企业进一个人要经过劳动局批准劳动部门分配的劳动力,不分技术高低劳动强度大小,一律是男女搭配硬向企业塞也不准随意辞退,职工升级,也要向上级部门批准 企业无定价权首钢生产弹簧钢每吨成本220元,圆钢每吨成本373元,但收购价一样,价格不准变更造成大量损失,大量企业亏损不是由于经营而是定价的问题 无固定资产更新权规定以上属于固定阿资产,企业无权处理需要变更必须经过上级部门批准折旧基金也要上交折旧率也有计划规定 企业无财权、无人权、无固定资产更新权,连盖个厕所也要上级部门批准成为当时的笑谈企业无用人权、无辞退权,造成人浮于事,负担沉重、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只公不思进取,弄权严重,企业生产效率低下 这样的管理机制,违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大生产的要求,严重的阻碍了生产发展,改革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2.改革进程 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在对国有经济改革的情形下进行的对国有经济体制的改革经过了一个由点及面、由深到浅.的过程回顾企业改革的历程,分别经过放权让利、转换经营机制和制度创新三阶段。
放权让利阶段:从1978年12月到1984年9月,这是企业改革的起步阶段改 革的基本思路是放权让利、简政还权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赋予国有企业更多财力,增强企业活力 转换经营机制阶段:从1984 年10月到1991年12月,这是企业全面展开的阶 段这一阶段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改革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所有权和经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