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沫若诗两首》4.doc
6页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郭沫若诗两首》 4静夜 【教学要点】 一、整体把握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实写)与联想想像(虚 写)的关系 三、重点讨论最后两句诗的含义 四、做联想和改写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一、导语: 《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 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 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 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 也是写 ,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 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 的情怀 二、范读、学生齐读 三、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理解诗意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月光──松林──白云 ──疏星) 2.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 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天河──海雾──鲛人── 流珠)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4.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 联吗? (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 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 的发问。
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 )5.下面回答了"天河何处"的问题吗? (回答了,"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 那远远的、海雾模糊的地方"这说明了"天河何处" 是个设问句 )6.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 (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 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诗人再由"海" 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7.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 进一步补充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补充:鲛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 张华的《博物志》中还说:"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 卖绡将去, 从主人索一器, 泣而成珠满盘, 以与主人 "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叫"鲛绡" 《述异志》 "南海出鲛 :绡纱,泉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 以为服,入水不濡 ") 8."鲛人在岸",岸在何处? (在南海岸边,此在"海雾模糊"之海岸,即在天上 天上有海,岸边有鲛人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在天河 岸边 )9.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呢? (这个神话传说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 故作者既想像出鲛人, 然就会联想到她的神奇本领。
自可这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 纳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当时的背 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 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 情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 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 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 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 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像,既含蓄,又优美 可概括为: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 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四、让学生再齐读此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五、郭沫若这两首诗,都发挥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写眼前景的,一般是实写写不在眼前的想像的一般 叫虚写请大家分别找出两首诗中的实写和虚写 ( 天上的街市》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三、四节是 《虚写; 《静夜》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节是虚写 六、任何两个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建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立起联系如"木质"和"皮球"是两个意义相距很远的 词语,但我们可以通过四步中间的联想, 就可以从"木 质"联想到"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 ──皮球。
你也来试一试,完成"天空"和"茶","钢笔"和"月亮" 的联想也可任意选两个词作联想的练习 七、请看课文后边的练习第三题, 先让学生读 《夕暮》 ,对诗意略作讨论后,再把原诗改写为一段散文如果 有时间,可以课内完成,并作课内交流,如果时间不 够,就留到课外去完成 补充: 《夕暮》是一首写景短诗,诗人废名在20世纪40 年代说过:"像郭沫若的《夕暮》 ,是新诗的杰作,如 果中国的新诗中准我选一首,我只好选它"这个评价 有些夸张,但也可见这首小诗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