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效率、公平与程序:以公共领域建设拓展制度韧性.docx
20页效率、公平与程序以公共领域建设拓展制度韧性 袁富华Key 功利主义 社会秩序 福利组合 公共领域 制度韧性 全过程民主〔〕D035;F113 〔〕A 〔〕0447-662X(2022)03-0111-11一、引言帕森斯基于行动结构理论对功利主义的批判以及其后社会均衡机制的探索,把社会秩序构建中的整合功能赋给社会价值规范20世纪80年代以来,去管制化和金融化主导了全球化进程,市场经济潜力获得充分释放的同时,也导致了逐利动机失控、不平等加剧与经济危机,风险和不稳定成为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重心相关主题有三个:第一,现代性在后福特主义时期的本质变化,即乌尔里希·贝克所谓逐利动机导致的风险社会问题;第二,福利国家体制改革,即资本主义黄金时代所建立的补偿、被动转移支付的社会保护和社会保障体系,转向就业激励的积极福利国家制度设计问题;第三,重建社会秩序,以公共领域的构建提高制度韧性,推动权责观念回归与相应道德共同体建设上述主题在本文中被具体化在(经济)效率/(社会)公平/(民主)商谈等相互联结的过程或环节之中,并最终归拢到公共领域的建设主题上为此,本文着重说明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当代无论什么样的国家,在全球化、老龄化和经济服务化大趋势中,要想在城市化时期取得效率/福利动态平衡,或者说要想建设均衡社会并保持其良好运作,公共领域的建设是最为基础、关键的制度变革。
高度现代化时代的国家制度竞争,其关键在于社会空间的建设意愿、完善程度以及随着发展条件变化的改进能力这是理解制度韧性的要点所在换句话说,公共领域的重要性源于以下事实:社会价值的引入、价值规范对于经济社会系统的整合,均需要基于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商谈程序,以达成最有利于各类经济主体的一致意见或共识,这种一致意见构成了国家(政府)—市场(企业)—家庭(个体)福利组合的存在基础进一步,公共领域具有三个重要特征,并据此成为提升制度韧性的力量:第一,宏观层面的制度互补,即与各国特定文化和价值观相关的政体、市场组织、劳动组织等互补制度,构成了政府/企业/个体三方伙伴关系的基本约束;第二,微观层面的弹性,即经济主体之间在特定制度模式内所建立的交往网络和沟通机制,旨在实现个体发展和利益分享;第三,最低程度的满意,即在价值多元化及其相互冲突的条件下,通过谈判达成的一致同意二战后的高速增长时期,发达国家根据各自文化传统建立了各自福利国家模式,也相应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公共领域的社会制度基础,典型如欧洲大陆国家的社团主义、英美国家的第三部门、日本的企业主义等等目的都是为了以稳定的合作秩序应对市场经济冲击这些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去管制化,是一次为了增加制度韧性而进行的不成功的变革尝试。
2021年,中国首次将“全过程民主”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这可视为公共领域建设的创新,鉴于城市化时期经济社会协调与整合的重要性,吸收既有经验以完善商谈机制,是提升制度韧性的内在要求二、功利主义及其批判的评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后福特主义时期的去管制化,使得黄金时代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体系受到侵蚀,由此导致的不确定、不安全又因自由化和金融化趋势而加剧,风险社会及其治理遂成为最近40年社会科学的主要议题,焦点在于以社会价值回归遏制失控的逐利动机,目标是重建社会均衡①与之相关的理论争论集中于功利主义反思,实践探索集中于福利体制改革,这些反思和探索最终可归结为社会秩序完善,特别是以公共沟通领域的建设推动效率/福利动态平衡1.社会科学重建时期功利主义地位的讨论②帕森斯对功利主义的批判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推动了新功利主义在反批判运动中兴起,而且推动了规范主义向各类社会科学领域的渗透,乃至影响到当今福利国家政策设计③基于目的、手段、条件、规范所构成的一般化行动理论,根据关注重点的不同,帕森斯将利益、权利、共同价值、人格分别归类于经济、政治、社会、心理等四个领域中,并且提醒人们注意历史分析在这些领域中的重要性。
④帕森斯将这种分类带入由经济、国家、家庭和价值规范子系统构成的一般社会系统,并根据各类系统的适应、目标满足、整合、维持能力,给出经济社会稳定状况的分析由之,我们可以看到福利组合的理想图示,这种图示包含了公共对话领域的一些基本构件,特别是行动者或系统之間的反馈关系的构建按照帕森斯的说法,制度规范的整合能力是关键,目的是保持社会文化价值模式在特定阶段的稳定性,因此,经济对社会的嵌入、规范对协调的疏导实际上构成了问题分析的焦点基于这些分析,我们就能明白帕森斯批判的一个着力点,即由于不能说明如何从效用中建立规范性秩序,功利主义将导致不稳定1)帕森斯区分了心理学的享乐主义与经济学的效用最大化①经济学不把快乐看成真正目的,而只是将其视为满足程度的标志对此,我们征引西托夫斯基的观点,对此稍作解释:需求的满足同时产生舒适和快乐,但习惯的不同造成不同国家对待满足的态度不同,如美国人以工作后的舒适为满足,缺乏欧洲人享受生活的偏好与快乐追求②(2)帕森斯认为,功利主义理论体系的四个特征是经验主义、原子论、合理性和目的随意性③其中,目的随意性的规定,是为了保证行动者目的选择的自主性,这样就在行动者与环境之间划分了一条清晰界限,以避免“无知”导致对合理标准的偏离。
因此,合理性被提到最高的理论限度目的与合理性两个范畴在功利主义理论中起着重要作用3)基于上述认识,帕森斯的重要结论是:功利主义导致不稳定为此,他提供了几个佐证:第一,按照霍布斯的功利主义假设,一个完整的行动体系将会成为战争状态,这根本不是秩序,而是混乱、孤独、贫困、野蛮和无常第二,洛克对合理性给出了这样的限制和规定:承认人人平等、独立,承认人们之间相互的义务、权利,从而承担起眼前利益的牺牲、保证长远目标但是,这种利益天然同一性有些想当然,人们之间的目的仍然是缺乏联系的,从而不能说明社会秩序如何建立第三,马尔萨斯认为,竞争不是无条件的善,只有在适当的制度范围内才是如此如果不对人口增长加以控制,个人主义和竞争将导致战争状态这种思想实际上包含了社会秩序的萌芽2.传统功利主义伦理学及其矛盾很大程度上,功利主义概念认识上的混乱,来自经济学对效用问题的有局限的理解,主要是精打细算或最大化分析中的应用,由此导致功利主义被简化为个人利益的追逐尤其在主流经济学方法向其他学科渗透的情况下,功利主义的传统伦理学色彩逐渐褪去佩鲁对此有一个精彩评论:当前的经济学思维正举步维艰地摆脱着一经产生就泛滥开来、现已堕落成同其原始形态大相径庭的粗俗享乐主义和个人功利主义。
④以当代各种经济学为基础的“哲学”,反映了一种交易心理,这种心理破坏了人们之间的伙伴意识,随之破坏了一切哲学和宗教尤其作为人性来看待的价值观念为此,佩鲁呼吁回到基于价值观念和社会稳定的穆勒的功利主义上去,弱化那种美国式的粗制滥造的功利主义佩鲁“以人为中心”的主张,符合功利主义伦理学的本意穆勒之后的功利主义者,尽力将利己的快乐主义从边沁的功利主义学说中剥离出去,而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保留下来作为行为对错标准,穆勒所宣称的功利主义原则是:构成功利主义行为对错的标准,不是行为者本人的幸福,而是所有相关人员的幸福,即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和谐一致⑤也正是如此,西季威克将这种体现“最大幸福原则”的功利主义称为普遍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以区别于利己的快乐主义⑥在个人利益如何与社会整体利益一致的问题上,西季威克对穆勒没有完成的论证给出了补充,这个思路是:从普遍观点来看,利己主义者的幸福不可能比其他人的幸福更重要,这样他就可以从自己的原则出发,被引导接受普遍幸福作为值得追求的目的,或者向利己主义者指出遵守或违反规则将导致的快乐或痛苦后果,让其把“最大幸福原则”当作获得自己幸福的手段于是,社会与政治决策系统中的功利主义立场是:一个组织良好的社会中最重要的行为规则是由法律制定推行,不那么重要的行为规则由道德维系,法律是社会秩序的构架,道德则给予其血肉,功利主义与规则是交织在一起的。
但是,正如威廉斯所说的那样,存在一些强有力的理由,认为功利主义的盛行可能是一场灾难,理由是:第一,人类社会交往中所赞美的许多品质明显不是功利主义的,即除了较为基本、较低位序的需求之外,还存在智识、文化或创造品质的追求与利益;第二,为避免冲突、增进合作以稳定社会,需要非功利主义的制度安排以限制个体功利主义动机及其危害;第三,具有明显功利主义倾向的政府,可能会对公共需求不予理睬,社会与制度缺乏公开性①为此,威廉斯得出结论说,功利主义提出的许多重要问题,应当在比功利主义更有意义的语境中深入探讨,功利主义消失的日子不会太远了当然,他所谓的消失,旨在强调不应该将功利主义应用于道德规范相关的社会价值领域由此,我们再次回到帕森斯的主张上来:经济理论的着眼点,集中于手段、目的关系中的一个主要的小部分,即稀缺资源当中对稀缺手段进行分配的問题由此,经济效用的地位得到确立,尽管效率和利益追求的稳定性,需要其他非功利的手段、目的给予支持3.人格完整性、人的发展与社会价值回归佩鲁的“以人为中心”的新发展观,试图把社会价值从退化的功利主义环境中拉回来在他看来,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知识技术水平的提高,并未伴之以伦理教育发展。
在致富已经成为目的本身的情况下,穆勒的道德原理丧失了实践意义而美国生活方式的传播,在助推经济主义的同时,颠倒了人们的观念,利益至上促使社会价值贬值,加速了传统功利主义蜕变为粗俗的享乐主义这种蜕变改变了形塑人格和社会结构的动力基础,典型表现为: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控制消费体系以维持再生产循环的现实条件下,广告、时尚充当了消费偏好创造的主要工具,这种技术路径本身蕴含了生产和消费不稳定也就是说,技术或经济发展自身,不能创造稳定的社会秩序与完整人格反映到人的发展问题上,就是理斯曼等所谓他人引导型社会中个体自主性受到抑制,个体对安全感的需求以及顺从于同侪群体,成为社会不稳定的表现②可以这样说,随着需求层次的上升,个体与社会的联系将越来越紧密按照马斯洛心理需求动力学观点,需求的满足是按照顺序进行组织的:生理需要尚未得到满足时,将作为“优势需要”主宰个体行为,迫使所有能力为满足这一需要服务;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高级层次的“优势需要”出现并组织个体行为,如此螺旋上升③具体地,社会个体的人格沿着生理需要满足、安全需要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满足、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满足等心理历程成长发展这些需要不能相互替代,因此社会的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到人格的完善。
马斯洛的心理结构理论反对简单的还原论、原子论,给予“文化”这个一度被本能主义和行为主义假设所忽视的因素应有的理论地位,强调人的生理性和文化性是人格中不可约化的基本方面———从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来看,虽然人首先作为生物个体而存在,但是人的生理因素却不可能产生文化因素,而已经形成的社会制度因素也不可能还原为纯粹的生理因素马斯洛的心理结构理论可以视为对功利主义心理学基础的超越,这种认识的深化表现如下:第一,社会化方面,至少从个体安全需求这个层次开始,马斯洛理论给出了个体嵌入于社会的机制分析;第二,制度化方面,教育、文明、理性等应当被看成担负起保护、促进和鼓励人的发展的功能;第三,一体化或整合方面,优势需求变化的利益基础是消费恩格尔定律和生产结构升级模式,涉及“国家—市场—家庭”福利组合的建立及其完善,也就是说,社会稳定需要一个公共对话机制以达成利益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三、社会秩序:公共领域与制度韧性公共领域之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①是从福利/效率动态平衡的意义上来说的换句话说,即使像帕森斯那样将逐利动机限制在经济领域,但是功利主义的地位也需要从其与社会价值的协调中才能获得正当性协调过程本身即建立“国家—市场—家庭”三方商谈框架,以便在明晰政府、企业和个人权责的基础上,就利益分享、文化价值分享上达成一致意见。
1.公平与效率效率与公平的位序排列上,按照斯玛特的意见,功利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