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doc
14页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课题:9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暮、瑟”等6个生字,掌握“降”这个多音字,会写1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古诗,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思默写《题西林壁》3.学习通过写景来表情达意的方法4.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5.展现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古诗,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思默写《题西林壁》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教学难点:1.学习通过写景来表情达意的方法2.展现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教学时数:三课时第 一 课 时教 学 过 程创意增减一、欣赏画面,导入新课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我们伟大的诗人白居易曾用28个字描绘了这个画面出示课件: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诗题2.释题:暮江吟的“吟”是什么意思?(歌颂、赞美)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诗句写了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二、初读古诗,感受韵律美1.教师范读,指导朗读技巧2.同桌比赛读三、品词析句,欣赏语言美一)学习“残阳照水图”1.让我们一起来看图片,诗中哪两句诗描写了这幅画面?2.这两句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的?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理解“瑟瑟”的意思。
3.体会“铺”字用得妙在哪里两个“半”好在那儿?4.在夕阳的映照下,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你从“一道残阳铺水中”体会到什么?5.在你的想象中,江水红得像什么?绿得像什么?6.诵读诗句,展开想象,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二)学习“新月东升图”过渡语:多美的江边夕照图啊,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流连忘返,不觉天色已晚,此刻他又有什么新发现呢?(齐读三四句)1.这两句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的?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2.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的特点的?3.理解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九月初三夜”可爱在哪儿四、体会感情,深情朗读1.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指两名学生读五、拓展作业喜欢创作的同学,把《暮江吟》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擅长绘画的同学,请为这首诗配上插图第 二 课 时教 学 过 程创意增减一、揭示诗题,读题解字1.板书题目:题西林壁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2.作者简介二、通读古诗,读懂诗意1.自学字词,把诗读通、读顺2.生自由朗读全诗3.指名读,教师及时评价,对朗读进行指导4.指名读、齐读。
三、深入感悟1.读第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思考问题:(1)哪两个字体现出了观察角度的不同?(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别会产生怎样的效果?2.读第二句,说说诗人又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3.学完前两句诗,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4.读后两句诗请用“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来回答“为什么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这一问题四、拓展延伸1.“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身在此山中”,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2.那么,做人方面,我们又获得了哪些启发呢?3.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一样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例子?第 三 课 时教 学 过 程创意增减一、看图片,赏雪梅1.谈话引入:一说到在冬天开放的花朵中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梅花,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欣赏放图片)2.在诗人眼里,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可是,雪和梅却不这么认为,她们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读诗2.教师配乐范读3.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古诗的抑扬顿挫,要读的有节奏。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三、诗人简介四、品读古诗1.结合注释,理解词语意思,说说诗意,不理解的做上记号,和同桌交流2.重点指导:“降”,“搁”,“逊”3.分小组汇报诗句的意思4.大家从诗句中找出描写雪和梅花的特点的词语5.这两个特点能比较出它们谁输谁赢吗?为什么?五、悟道理1.填空:我们从诗句中明白(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2.提问: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什么呢?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六、教师小结七、作业:课下诵读第二首《雪梅》板书设计:暮江吟 题西林壁残阳(如血) 美 横——侧江水(瑟瑟红) 远——近(各不同)露水(似珍珠) 不识——真面目弯月(似弓) 可爱 原因:只缘身在此山中雪 梅雪(白)各有所长梅(香)各有长短教 学 反 思课题:10 爬山虎的脚教学目标: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掌握“曲”这个多音字,会写“虎、操”等13个生字了解重点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两课时第 一 课 时教 学 过 程创意增减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大家认识这是什么植物吗?(爬山虎)你们知道它是怎样爬到墙上的吗?肯定有很多人是不知道的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认识一下这种植物,看看它是怎样爬到墙上的2.作者简介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2.请同学们识记这些生字,并分享识字方法3.分小组合作读课文,相互检查读书情况,纠正读音4.教师指名读课文,评价读书情况三、把握内容,理清顺序1.出示问题,思考: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2.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作出标记3.集体交流4.课件出示爬山虎的图片,引导学生概括爬山虎叶子、脚的特点四、布置作业1.掌握生字,认清字形,将每个生字书写三遍2.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写得准确、生动、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第 二 课 时教 学 过 程创意增减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这节课,就让我们去深入了解它们,看看它们有什么神奇之处二、精读课文1.赏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集体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嫩红、嫩绿、一顺儿朝下、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等词句,体会感受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的优点2.赏读第3、4两个自然段,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1)生朗读这两个自然段,通过抓重点词语把握爬山虎脚的特点2)指名回答,集体交流师及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爬山虎的脚的特点3)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课件出示填空题: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 )→( )→ 一步一步往上爬三、赏读全文,总结全文1.赏读全文这篇文章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文章虽然是说明文,但是语言生动形象,趣味横生2.指名说读完课文后的感受3.教师总结: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愿你们人人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挖掘大自然中蕴藏的奥秘吧!四、布置课外作业阅读类似课文《爬山虎的脚》这样的说明文,学习如何仔细观察,如何把事物写具体板书设计:10.爬山虎的脚特点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样子:像……像……颜色:嫩红(灰色)的爬:触→巴→拉、贴(牢固)抓住特点 观察细致 教 学 反 思课题:11 蟋蟀的住宅教学目标:1.认识“隐、毫”等12个生字,会写“宅、临”等14个生字。
正确读写“临时、慎重、选择”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3.学习作者观察动物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性4.学习蟋蟀那种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句段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动物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性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教学时数:两课时第 一 课 时教 学 过 程创意增减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1.课件出示蟋蟀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昆虫吗?你们知道它的家是怎样的吗?揭题板书:蟋蟀的住宅)2.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法国的法布尔我们在课前预习中已经搜集了他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2.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生字3.课件出示生词,生认读,弄懂不理解的词语4.分小组合作读课文,相互检查读书情况,相互纠正读音,读顺句子5.教师指名读课文,评价读书情况三、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1.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通读课文:蟋蟀的住宅有多大?住宅的结构是什么样的?用横线画出关键句子引导学生抓住“九寸深,一指宽”感受住宅的大小,“出口”“墙壁”“平台”等词语写出了住宅的样子。
2.变换角色,再读课文我们的住宅比蟋蟀的住宅精致得多,说说为什么我们的住宅没有蟋蟀的住宅那么有名生各抒己见师引导:我们先要了解自己的住宅,再与蟋蟀的住宅进行比较,结合蟋蟀的特点进行陈述第 二 课 时教 学 过 程创意增减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蟋蟀住宅的大体样子,知道了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节课,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蟋蟀住宅的特点二、赏读课文1.赏读第2自然段1)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段:蟋蟀的住宅一般会选在什么样的地方?(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不肯随遇而安”的意思3)师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蟋蟀选择住宅是很慎重的板书:慎重选址)2.赏读第5、6自然段1)认真阅读课文第5、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蟋蟀的?这样写给人什么感觉?(2)生在读文的过程中找出关键词句,再在小组内交流3)教师总结:①外部特点:向阳、隐蔽、干燥、弯弯曲曲、有门、有平台②内部特点: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③把蟋蟀当成人来写,充满感情,使文章更加生动,同时让人读来感觉亲切、有趣4)“蟋蟀的住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3.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一起来赏读第7~9自然段出示:蟋蟀是如何修建住宅的?体现了蟋蟀的什么特点?(1)生朗读这三个自然段,找出关键句子2)课件出示句子: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的内涵3)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那么,蟋蟀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