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幼稚园老师沟通的N种方法.docx
4页和幼稚园老师沟通的N种方法 宝宝一旦上了幼稚园,父母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家长”怎么了解宝宝在幼稚园一天的生活,怎样向老师提意见而又不影响宝宝呢?是写信?是面谈?还是有其它更加好的措施?怎样和宝宝的老师沟通,成了父母们必做的功课 面对面交流更有效(丫丫妈) 我和丫丫老师的沟通只能靠平时面谈其实即便有,我认为书面东西也远不如面对面进行交流和沟通更方便、直接写信等书面方法可能会让老师以为太生硬了一点,尤其是提议性质的意见 因此我通常利用接送孩子的时间视时机和老师谈一会儿,尤其是天天下午接孩子时,时间比较充裕,老师此时已安排好孩子作平静的桌面游戏或整理活动,这时较适宜和老师沟通,交流一下孩子在园在家的情况,但还不宜作长时间的交谈,老师要顾及其它孩子和父母只有在班内的孩子全被接走时,此时是最好沟通时机,你能够跟老师较具体地交谈经过这么的沟通和交流,师生之间愈加了解,也能更加好的帮助孩子适应幼稚园 E时代的家园联络方法(伍空妈) 伍空上幼稚园通常全部是搭乘校车往返因此我们见到老师的机会极少,沟通起来也就比较麻烦 开始的时候只能偶然找机会在里和老师简单聊聊,时间长了,会影响她们的工作和生活以后我就准备了一个很小的本子。
假如这几天儿子在家有什么特殊情况或不一样的表现、宝宝从幼稚园回来后出现的问题,和部分最近需要注意的特殊事项写在上面早上由儿子带去给老师,下午放学后,再由老师简单写下情况,由儿子带回假如当日儿子一切正常,也就不麻烦老师非写不可 不过以后有幸问到了老师的号码,那么晚上假如她,我们就会经过网络视频来联络这么就更增加直观有效的联络和沟通,双方更较以前坦诚布公了;假如不,就经过E-mail的形式,其实经过互联网真的能够做比较开放的交流呢! 书信是一个很好的表示方法(亮亮妈) 利用接送孩子的时间和老师沟通即使最直接最有效,但往往人多嘈杂,老师只能三言两语、泛泛而谈,所以有些时候,书信也是一个很好的表示方法,尤其是孩子转园或换新老师时在信里能够把孩子的基础资料、能力、性格、优缺点、本事和兴趣等向老师逐一介绍,使老师能够尽可能地经过它多了解孩子亮亮刚入园时,就很不适应幼稚园生活,哭了两个月正是经过书信让我们和老师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对孩子很快适应幼稚园的生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种方法也很适合用于对孩子所在幼稚园提意见或提议时,能直接把部分当面不好说的话写出来,假如你的意见比较中肯和实际,我想幼稚园会采纳的。
感情投资,取得老师好感(嘉宝妈) 我就像每一个爱孩子的母亲一样,有着自己的小小私心——总期望老师能多关注部分自己的孩子想过请客送礼之类的,但幼稚园明文要求不许这么有一次开父母会时,老师说能够把孩子平日在家爱听的磁带带到幼稚园,或推荐部分好的书籍、儿歌等给老师作为教材,这么的家园互动会让儿童更喜爱更轻易接收新知识我以为很有道理,于是就时不时地挑部分书籍和玩具拿到幼稚园,打印部分网上的育儿资料和老师一起交流,尽可能主动参加老师部署的作业,做部分废物利用的户外玩具给儿童……前几天妹妹给我好多宾馆的小香皂,很迷你可爱,立即就想到孩子们洗手刚好,第二天就带去学校,老师尤其的快乐,说实 话,感觉比送她们礼品还要喜爱呢! 就是这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情,通常令老师很感动,以为我是在专心支持她们的工作,有了这些感情投资,她们也很愿意和我真诚地交流嘉宝的点滴 把老师看成自己的好友(龙龙妈) 活在世上是需要好友的,幼稚园老师当然也不例外当把孩子交到老师手里的那一刻,我就在心里对自己说:“我把我的孩子交到我好友的手里了!”对一个母亲来说,这句话意味着对宝宝的放手和对老师的信任信任是人和人成为好友最基础的条件,有了这么的基础,就很轻易和幼稚园老师成为好友。
好友在一起总是要聊聊天、吃吃饭、逛逛街的,和幼稚园老师成了好友,“礼尚往来”就比较轻易了——过节时能够说一句祝福的话;或是特殊的日子、出差、旅游回来送一件虽不昂贵但比较符合她们心意的小礼品(当然这件礼品最好有宝宝的参加);也能够邀请老师来家坐坐或是出来聚聚餐,假如老师是单身,还能够帮她们介绍好友,找不找得到无所谓,关键是要让老师以为你心里想着她…… 将心比心,换位思索(果果妈) 在果果上幼稚园的三年时间里,我们跟老师的关系也在一点点地发生着改变说实话,开始是对老师不太信任,一味的要求不过以后想,我们只照看一个孩子有时全部会手忙脚乱,更何况老师要天天看护那么多的孩子呢?因此平时在跟老师沟通时,我们会更多的从老师的角度考虑问题,主动了解老师的需求,主动配合她们的工作即使有时期望老师听听自己的意见,也会尽可能委婉地提出比如,最近我认为老师给孩子看的书太难,影响了孩子对早期阅读的爱好,就先肯定她:“我很感谢老师培养我孩子读书的习惯然后说:“我很担心我的孩子看不懂这么深的书,请你帮我孩子挑部分她能看懂的书这么的提议,相信大多数老师全部是乐于接收的 我以为老师和父母在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的环境,这才是交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