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实验七 sds-page测定蛋白质分子量.ppt

33页
  • 卖家[上传人]:正**
  • 文档编号:50337820
  • 上传时间:2018-08-07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25MB
  • / 3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实验七SDS-PAGE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实验目的目的•学习SDS-PAGE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的原 理 •掌握垂直板电泳的操作方法实验原理 • 带电的颗粒(蛋白质)在电场的作用下,移动 的速度是 Vq • V= d6πrη• 在同一电场强度(v/d)和电极缓冲液(η) 条件下,带电的各种蛋白质成分,移动的速度 决定于各蛋白质的带电量(q)和自身分子的大 小(6πr)若使各蛋白质成分的带电量(q)相 近似时,则各蛋白质成分移动的速度就只决定 于各蛋白质成分自身分子的大小(6πr) 实验原理 • 1967年shapiro等人发现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加入阴离 子去污剂十二烷基硫酸纳(sodium dodecylsulfate, SDS),不影响凝胶的形成,而蛋白质的电泳迁移率则 主要取决于它的自身分子量的大小 • 加入SDS之所以能获得这种效应,是因为SDS能打开蛋 白质分子间的氢键和疏水键,使蛋白质变性成为松散的 线状同时大多数蛋白质的每个氨基酸都能与固定量的 SDS相结合,形成SDS-蛋白质复合物 实验原理 •其结果:(1)由于SDS解离后带有很强的负电荷,致 使SDS-蛋白质复合物都带上了相同密度的负电荷,其电 量大大超过了蛋白质分子原有的电荷量,基本掩盖了不 同种类蛋白质间原有的电荷差异。

      •(2)SDS与蛋白质结合后,改变了蛋白质原有构象, 使所有蛋白质水溶液中的形状都近似椭圆柱形 •不同SDS-蛋白质复合物的短轴直径都一样,约为18 nm ,而长轴则与蛋白质分子的大小成正比这样SDS-蛋白 质复合物在凝胶电泳中的迁移率,就不再受蛋白质原有 电荷及其形状的影响了,而只取决于椭圆柱长度,即蛋 白质分子的大小 实验原理 • 需要注意的是:为使SDS与蛋白质能充分的按比例 结合,必须将蛋白质间的二硫键完全打开因此,在 用SDS处理蛋白质样品时,必须同时用巯基乙醇处理 巯基乙醇是一种还原剂,它能使二硫键还原打开, 并在有多余的巯基乙醇存在时,就不会再氧化为二硫 键 • 蛋白质与SDS结合后的复合物都是易溶的,因而有 利于电泳为满足SDS定量地与蛋白质结合,这种聚 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凝胶及电极缓冲体系中都含有 SDS,所以称为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实验原理 • 1969年Weber和Osborn用此法测定了约40种蛋白质的迁移 率,结果发现,蛋白质的迁移率与其分了量的对数呈直线 关系: • Mw=K(10-bm) • lgMw=lgK-bm • lgMw=K1-bm • Mw=分子量,m=迁移率,b=斜率,K,K1=常数• 用此法可以测得蛋白质的分子量。

      实验证明,分子量在12 000~200 000之间的蛋白质,用此法测得的分了量,与其它 方法测得的相比,误差一般在±10%以内,重复性高 实验原理 •应用此法测定分子量时,首先将几种已知分子量的标准 蛋白质混合物,与被测蛋白质同时进行SDS-聚丙烯酰胺 凝胶电泳然后测出各个蛋白质成分的迁移率,再以标 准蛋白质分子量的的对数为纵坐标,迁移率为横坐标, 绘出一条直线型的标准曲线 •被测蛋白质的分子量只要测得迁移率即可从标准曲线上 求出 •如下图所示:几种已知分子量 的标准蛋白质被测蛋白质实验原理 •Weber的实验指出,不同浓度的SDS-聚丙烯酰胺凝 胶适用于不同范围的蛋白质分子量大小的测定如 15%的凝胶适用于分子量在10000~50000范围的蛋白 质;10%的凝胶适用于分子量在10000~70000范围的 蛋白质;5%的凝胶适用于分子量25000~2000000范围 的蛋白质;3.33%的凝胶其胶孔径更大,适用于分予 量更高的蛋白质的测定使用时应根据待测蛋白质 样品的分子量范围选择合适的凝胶浓度,以求获得 好的结果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系统不连续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 1.凝胶由上、下两层凝胶组成,两 层凝胶的孔径不同,上层为大孔径的浓 缩胶,下层为小孔径的分离胶。

      • 2.缓冲液离子组成及各层凝胶的pH 不同电极缓冲液为pH8.3的Tris-甘氨 酸缓冲液,浓缩胶为pH6.8的Tris-HCl 缓冲液,而分离胶为pH8.8的Tris-HCl 缓冲液 • 3.在电场中形成不连续的电位梯度 • 在这样一个不连续的系统里,存 在三种物理效应,即样品的浓缩效应, 凝胶的分子筛效应和电荷效应,由于这 三种物理效应,使样品分离效果好,分 辨率高8.38.38.86.8浓缩效应•凝胶孔径的不连续性(2种孔径的凝胶)•缓冲液离子成分及pH值的不连续性(2种缓冲体系,3 种pH):浓缩胶,pH6.8,蛋白质分子的迁移率比Cl- 低,比Gly高•电位梯度不连续性:快离子( Cl- )后面形成高电 位梯度区,慢离子(Gly)前面形成低电位梯度区, 高电位梯度和低电位梯度之间的地方,形成一个稳定 而不断向阳极移动的界面,蛋白质分子在界面处浓缩 成一个狭小的中间层分子筛效应蛋白质离子进入分离胶后,条件有很大变化由 于其pH 升高(电泳进行时常超过9.0),使Gly 解 离成负离子的效应增加;同时因凝胶的浓度升高,蛋 白质的泳动受到影响,迁移率急剧下降。

      此两项变化 ,使Gly 的移动超过蛋白质,上述的高电压梯度不复 存在,蛋白质便在一个较均一的pH 和电压梯度环境 中,按其分子的大小移动分离胶的孔径有一定的大 小,对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质来说,通过时受到 的阻滞程度不同,即使净电荷相等的颗粒,也会由于 这种分子筛的效应,把不同大小的蛋白质相互分开 实验材料、主要仪器及主要试剂 •(1)标准蛋白质(见表7-1) •表7-1 蛋白质分子量标准 •蛋白质名称 分子量 •兔磷酸化酶B MW=94000 •牛血清白蛋白 MW=66200 •兔肌动蛋白 MW=45000 •牛碳酸酐酶 MW=33000 •蛋白A MW=26000 •胰蛋白酶抑制剂 MW=20000 •鸡蛋清溶菌酶 MW=14400 •(2)待测蛋白质实验材料、主要仪器及主要试剂 •2、主要仪器:稳压电泳仪、垂直板状电泳槽、烧杯、吸管 •3、主要试剂: •(1)凝胶试剂 •①单体母液:30 g丙烯酰胺,0.8 g甲叉双丙烯酰胺,溶于100 mL蒸馏水中,避光保存于4℃,1个月内可使用。

      •②1 mol/L,pH8.8 Tris-HCl缓冲液:Tris 121g,SDS 4g溶于 蒸馏水,用浓盐酸调至pH8.8,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 mL •③1 mol/L,pH6.8 Tris-HCl缓冲液:Tris 121g,SDS 4g溶于 蒸馏水,用浓盐酸调至pH6.8,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 mL •④10%(W/V)过硫酸铵(APS)(现配现用) •⑤TEMED(四甲基乙二胺)试剂作用图解实验材料、主要仪器及主要试剂 •(2)10×电极缓冲液(pH8.3):Tris 30.3 g,甘氨酸144.2 g ,SDS 10 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0 mL使用时稀释10倍 •(3)2×样品稀释液:SDS 500 mg,巯基乙醇1 mL,甘油3 mL, 溴酚蓝4 mg,1 mol/L,pH6.8 Tris-HCl 2 mL,用蒸馏水定容至 10 mL按每份0.5~1.0 mL分装,-20℃保存此液制备样品时, 样品若为固体,应稀释1倍使用;样品若为液体,则加入与样品等 体积的原液混合即可 •(4)染色液:考马斯亮蓝R250 1 g,甲醇450 mL,冰醋酸100 mL,加水50 mL,溶解后过滤使用。

      •(5)脱色液:醋酸70 mL,甲醇200 mL,加水1730 mL,混匀使 用使用后的脱色液用活性炭吸附后过滤,可以重复使用实验步骤 •1.制板 •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配制成后,可以注入由玻璃板构 成的间隙中铸成板状,进行垂直板状电泳 • 板状电泳的形式很多,具体操作根据实验室条件而定 基本操作大体上是根据电泳槽高矮大小,选择两块大小一 样的玻璃板,其中一块一端带有约2 cm高的凹槽两块玻璃 板洗净干燥后,在无凹槽的玻璃板上放一条“间隙条”(塑 料条,胶条都可以,其宽、厚度根据需要而定)然后放上 带凹槽的玻璃扳,将两块玻璃板固定,这样两块玻璃板之间 就形成了一定的间隙可进行灌注聚丙稀酰胺胶液实验步骤 •2.12%分离胶的制备 • 从冰箱中取出制胶试剂,应平衡至室温本实验中分离 胶浓度为12%,凝胶液总用量根据玻璃板的间隙体积而定 按表7-2配制所需浓度的分离胶 •表7-2 12%分离胶的配制(12 mL) •胶浓度 12% •单体母液(mL) 4.80 •去离子水(mL) 4.20 •分离胶缓冲液(mL) 3.00 •10%APS(μL) 50 •TEMED(μL) 18• 实验步骤 •将上述胶液配好,用玻璃棒充分混匀后,迅速注入两 块玻璃板的间隙中,至胶液面离玻璃板凹槽3 cm左右。

      然后在胶液面上轻轻铺1 cm高的水(或者正丁醇),加 水时通常顺玻璃板慢慢加入,不能扰乱胶液面垂直放 置胶板于室温(25℃左右)约30 min使之凝聚此时, 在凝胶和水之间可以看到清晰的一条界面然后倒出并 吸干胶面上的水(不能损坏胶面) •醇封(或者说水封)的目的是为了使分离胶上沿平直 ,并排除气泡※凝胶聚合好的标志是胶与醇层之间形成清晰的界面 实验步骤 •3.制备浓缩胶 •浓缩胶一般用3%~5%(本实验用5%),其用量根据 实际情况而定,制备方法见表7-3将液体充分混匀 ,注入玻璃板间隙,使胶液面与玻璃板凹槽处平齐 ,而后插入“梳子”,在室温下放置20~30min,浓 缩胶即可凝聚凝聚后,慢慢取出梳子,取时应防 止把胶孔弄破取出“梳子”后,在形成的胶孔中 加入蒸馏水,冲洗未凝聚的聚丙烯酰胺等,倒出孔 中水,再加入电极缓冲液 •※样梳需一次平稳插入梳口处不得有气泡,梳底 需水平实验步骤 •将灌好胶的玻璃板垂直固定在电泳槽上,带凹槽的玻 璃板与电泳槽紧贴在一起,形成一个储液槽,向其中加 入电极缓冲液,使其与胶孔中的缓冲液相接触在电泳 槽下端的储液槽中中也加入电极缓冲液 •表7-3 5%浓缩胶配制 •胶浓度 5% •单体母液(mL) 0.75 •去离子水(mL) 3.00 •浓缩胶缓冲液(mL) 1.25 •10%APS(μL) 40 •TEMED(μL) 12实验步骤 •4.样品制备 •(1)标准蛋白质样品的制备 • 标准蛋白质样品,可以分别单个制备,然后分别 放人不同的胶孔中,但一般是将几种标准蛋白质混合在 一起,放入一个胶孔内。

      制法是称取各种标准蛋白质 0.5mg放入一个试管或1.5 m1的塑料管(Eppendorf tube)中,按0 5mg/mL的比例,加入l倍稀释的“2×样 品稀释液”,使之溶解,按每管20~100 ul分装在小试 管中,贮存冰箱中备用每次用l管,用前将小管放在 沸水浴中加热2 min,取出,冷却至室温备用 实验步骤 •(2)待测蛋白质样品制备 •固体蛋白质样品的制各方法与标准蛋白质相同 •液体状样品,如血清,则取一定量(u 1),加入 等体积的“2×样品稀释液”,混匀,然后置沸水浴 中2 min,冷却备用若待测蛋白质样品太稀可经浓 缩后再制备实验步骤 •5.加样 •加样的量不可过多或过少,过少不易检测山来,样品中至少应 含有0.25 μg的蛋白质,染色后才能检测得出,1μg的蛋白质 则十分明显了样品的点样体积根据样品溶液的浓度及凝胶孔 的大小,可在10~100 μ1之间加样前,样品在沸水中加热3 分钟,以除掉亚稳态聚合 •加样时,用微量取样器(5。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