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徐州市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语文试题(Word解析版) .doc
9页江苏省徐州市2016年九年级第一次质检语文试题及解析一、积累与运用1.请根据要求填写古诗文名句10分)(1) ,君子好逑2)杨花落尽子规啼, 3) ,身世浮沉雨打萍4)无丝竹之乱耳, 5)子夏曰:“ , ,仁在其矣6)李商隐的《无题》“ , ”一句,表现了对爱情的坚贞,也被人们用赞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7)《醉翁亭记》的名句:“ , ”被后世浓缩为成语,比喻说话做事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答案】(1)窈窕淑女(2)闻道龙标过五溪 (3)山河破碎风飘絮(4)无案牍之劳形 (5)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6)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7)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古诗词的背诵、默写、理解能力诗词在背诵时不仅只注重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一些易错字可结合词义去背诵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的判断。
书写时注意“窈窕”、“牍”、“笃”等字2.下列词语加下划线字的字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称(chèn)职 烦躁 取 缔(tì) 有条不紊 咬文 嚼(jiáo)字B 惬(qìe)意 战栗 绽(zhàn)放 一视同仁 鲜(xiǎn)为人知C 忏(chàn)悔 诅咒 歼(jiān)灭 莫名其妙 相形见 绌(chù)D 遣(qiǎn)责 挑衅 桑 梓(zǐ) 耳嚅目染 吹毛求 疵(cí)【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拼读及汉字书写能力这要求学生平时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积累,阶段总结等,尤其是误读误写字的积累本题,A项,“缔”应读作“dì”;B项,“惬”的拼音应该是“qiè”;D项的“嚅”应该是“濡”,“疵”应该读“cī”;故选C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有一个人,在你还没有学会走路,还在摔倒的时候,扶着你的双手,在开心的笑声,扶你走出人生的第一步;有一个人,在你长大之后,每每想起,都是呵斥与苛责,让你越加的厌烦,只是随着你渐渐成长,你会发现在那A (严肃 严厉)的目光下,隐藏着一份你当年看不到的爱。
这个人就是父亲走进语文课本,父亲扬起的鸡毛掸子,让我们领教到了他的威严与言传身教(《爸爸的花儿落了》);父亲高高的台阶,让我们感悟到了他的辛劳与B (坚韧不拔 坚贞不屈)(《台阶》); , (《背影》);…… 为了父亲,永远值得我倾其一生去追随;父亲,让我们油然而生一种敬畏1)为文的A、B两处选择恰当的词语2分)A. B. ⑵修改加下划线句子的语病,把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⑶请你仿照前面两句,根据括号的语境提示在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2分) , 答案】(1)A严厉 B坚韧不拔 (2)父亲,永远值得我倾其一生去追随3)父亲蹒跚的背影,让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慈爱与呵护解析】(1)考查的是近义词的辨析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分辨,做出判断2)考查的是病句的辨析修改能力划线句子缺少主语,应去掉“为了”改为:父亲,永远值得我倾其一生去追随3)考查的是仿写能力仿写要与例句字数相同,句式一致,平时多读书,勤练习,善积累。
4.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6分)(1)下列关于课外阅读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伊索寓言》有这样一个故事:骆驼羡慕牛有一对非常厉害的角,于是向宙斯请求赐予,宙斯非常生气,认为骆驼已经拥有了众多的好处还不知满足,就把它的耳朵变小了这个寓言说明贪得无厌的人最后往往会失去更多B施耐庵在《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啸聚江湖,行侠仗义的绿林好汉108个英雄好汉,性格迥异:宋江的谦恭,吴用的多谋,武松的勇武等等,无不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凝聚了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D罗曼•罗兰著有《名人传》,他计划编写一组大人物传记,以安慰和鼓励那些不幸的人们,使他们振作起,和命运作斗争,从人性和金钱的角度改造社会2)根据你的阅读印象回答问题3分)《格列佛游记》写道:在小人国,一位相当重要的人物对格列佛说:“应该承认皇帝陛下多次表现宽大为怀,一再强调你建立的功绩,竭力想减轻你的罪责财政大臣和海军大将却要把你处死……”①这里的“功绩”指的是 (写一项)1分)②国王对格列佛最终的处理意见是 。
2分)【答案】(1)D(从精神和道德的角度改造社会)(2)①打败不夫斯古帝国的入侵(或:打败敌人的入侵) (1分) ②刺瞎(剜去)双眼,再慢慢饿死 (2分)【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积累掌握能力对于名著,不仅要求学生去读,更要要求学生在读的同时,积累并掌握相关的知识,如作者的相关常识、作品的体裁、作品的主人公以及相关的故事情节本题关键是对名著内容及主题要熟悉,再根据掌握的情节,即可完成第(1)题,《名人传》是从精神和道德的角度改造社会;故D项错误第(2)题,根据故事情节,格列佛在小人国的“功绩”是指打败不夫斯古帝国的入侵,而国王对格列佛最终的处理意见是刺瞎双眼,再慢慢饿死二、古诗文阅读(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5-8题(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①,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②劝③我者也,何故止我?” 【注释】①处:闲居 ②如:应当 ③劝:勉励(选自《墨子》)5.解释下列句加下划线的词6分)(1)出入之迂也:( ) (2)始龀:( )(3)寒暑易节:( ) (4)无陇断焉:( )(5)子不若已:( ) (6)何故止我:( )【答案】(1)曲折,绕远 (2)换牙 (3)交换 (4)通“垄”,高地(5)停止,罢手 (6)使……止,劝阻,阻止【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释义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词要加以积累注意“易”、“已”等字的意思6.下列句加下划线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 ①年 且九十 ②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B ① 谓子墨子曰 ②秦王使人 谓安陵君曰C ①河曲智叟笑而 止之曰 ②担肉尽, 止有剩骨D ① 曾不若孀妻弱子 ② 曾益其所不能【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含义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实词的考查,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对文言虚词,主要考查学生对虚词意义及用法的理解复习时要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本题,A项的“且”分别为“将要”和并且;B项的“谓”都是“说”的意思;C项的“止”分别为“阻止”和通“只”;D项的“曾”分别为“尚且”和通“增,增加”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分)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分)(3)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2分) 8.上述两段文字愚公和墨子有哪些共同的性格特点?(2分)【答案】7.(1)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 (2)于是就率领三个(能)挑担的子孙,凿石挖土,用畚箕(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3)子墨子从鲁国到齐国,见到了老朋友8.(1)他们都有远大的理想抱负2)为实现理想埋头苦干、坚忍不拔3)面对艰难困苦,无所畏惧、勇于面对4)直面非议嘲讽,意志坚定,充满自信,矢志不渝解析】7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这里应注意“以”、“遂”、“过”等关键词的理解8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解读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分析人物性格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人物在整篇文章的地位作用、文的抒情议论的语句等整体感知概括时一定要注意在原文找到依据(二)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第九题。
3分)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9.对上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一首咏史诗这是一首七言绝句B 此诗的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C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东风”暗指“周瑜迎娶小乔”一事,曲折地反映出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D 杜牧在这首诗一反传统看法,从不被人怀疑的地方提出疑问,反映出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政见卓识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与主题的理解能力做题时,要仔细阅读诗歌,抓住重点词句,仔细体味、揣摩,理解诗歌的主题及作者的情感本题,“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三、现代文阅读(30分)(一)阅读下面一片说明文,完成10-14题14分)从微博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