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 教学大纲.doc
31页校级重点课程《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区域经济学 系(院、部): 统计与信息学院 教研室: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教研室29编 写 说 明作为本科教育课程,要求学生着重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分法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着眼于扩大知识面,同时也为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进一步学习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该大纲包括从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讲授必须涵盖大纲所有的内容;选修课可以根据课时多少适当删除大纲要求的讲授内容教师在按大纲内容讲授的同时亦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某些专题与学生进行专项探讨本课程在反映区域经济学原理的同时注意吸收国内外区域经济理论新进展和实践反馈,并注重结合中国国情,力求全面,系统地反映区域经济运行规律,以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本大纲分为绪论,区域产业布局,城市(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区与经济区划,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分工与贸易,区域经济开发,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八个部分课时分配表:本课程内容共八章,共计54课时章次内容课时第一章绪 论6第二章区域产业布局9第三章城市(镇)与区域经济发展6第四章经济区与经济区划6第五章区域产业结构6第六章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9第七章区域经济开发9第八章区域经济政策3教学安排:每周3学时考试:笔试 平时成绩20% 期中成绩20% 期末成绩60%目 录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 区域产业布局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第二节 影响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与布局指向第三节 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和合理布局评价第三章 城市(镇)与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及其功能第二节 中心地理论第三节 城市(镇)体系第四节 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第四章 经济区与经济区划第一节 经济区概述第二节 经济区类型第三节 经济区划第五章 区域产业结构第一节 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动因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第六章 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第一节 区域分工合作的客观基础与理论第二节 区域分工与合作的表现形式和形成机制第三节 区际贸易与生产要素流动第七章 区域经济开发第一节 区域开发的战略目标第二节 区域开发的类型第三节 区域开发的理论模式第八章 区域经济政策第一节 区域经济政策概述第二节 国内外区域经济政策的实践第一章 绪 论教学内容:讲授区域经济学的基础概念,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发展。
学习要求: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熟悉区域经济学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新进展和理论热点了解我国区域经济实践情况,区域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区域概念1、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2、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经济区位强调由地理坐标价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3、区域: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方面的同质性的地域单位区域是个系统)4、经济区域: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5、特征:地域位、独立性、开放性二、区域与区域经济1、区域系统区域系统的结构:空间结构、城镇结构、资源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规模结构、技术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交通结构、能源结构、消费积累结构、进出口结构、市场结构2、区域经济学一个区域的发展问题是任何区域都密切关心的重要问题,区域经济学对区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而成为一门新兴学科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一、区域经济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和不完全流动性。
自然禀赋的差异和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是区域经济的灵魂所在,是区域经济分异的前提,也是区域经济多样性、互补性和区域分工的基础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更为根本的因素是人为因素即人类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表现为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它是由经济本身的趋利性和节约性导致的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只要距离存在,经济活动就要支付距离成本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关于研究对象的几种观点2、主要研究内容三、区域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二)我国区域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区域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二、区域经济学研究需具备的知识结构学习重点: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区域经济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区域经济学的发展第二章 区域产业布局教学内容:讲授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影响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与布局指向,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和合理布局评价学习要求:掌握杜能农业区位论以及战后西方国家形成的现代农业布局理论,掌握影响产业布局的自然、社会经济、科技三方面的主要因素;掌握确定产业布局地域合理规模的理论标准,掌握韦伯工业区位论,胡佛运输区位论以及战后西方国家形成的现代工业布局理论。
熟悉:区位理论对产业布局的指导性和局限性,熟悉不同产业类型布局因素的差异性与致性,熟悉产业合理布局评价的主要内容了解:基本的工农业布局数学模型,了解影响产业布局的主要机制和布局指向的类型;了解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确定的基本方法第二章 区域产业布局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一、杜能的古典农业区位论(一)理论前提(六个假设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1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农村除同一中心城市外,与其他任何市场无联系4、农民的生产动力是获取最大的收益5、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者工资,资本的利息不随时间变化6、运输费用同运输产品重量和运输距离成正比,运输费用由农业生产者负担(二)形成机制R=PQ-CQ-KtQ =PQ-(C+Kt)QR:地租收入(利润)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成本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3)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杜能圈在城市的周围,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是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畜牧业圈(四)该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贡献:对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的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
局限性:有假设前提限制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一)理论前提假设: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3、劳动力无限供给二)首先提出影响工业生产与分配的成本因素与区位发生直接关系的是原料、燃料费、劳动力成本、运费三方面构建步骤:第一阶段:寻找运费最低点; 第二阶段:再寻找劳动费用最低点,形成区位较佳布局 第三阶段:根据集聚指向修改上述结果,造成工业区的第二次形变,得出合理区位三)该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贡献:进行了以讨论成本和运费为内涵的工业区位研究,即古典工业区位论局限: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只讨论了成本,运费变量三、胡佛的运输区位论1、理论要点:运费分为线路运营费用和站场费用两部分 线路运营费用随线路延长而增加,站场费用一般固定不变;处于交通线起讫点的地点,常为工业的聚集点2、贡献:(1)对运费的结构分析,提出了随距离的变化呈递减趋势的途中运输费用和与距离变化无关的场站作业费用,区位布局要尽量避免原料和产品的多次中转 (2)按照原料产品的运输距离可以通过选择运输方式降低运费四、艾萨德的现代区域经济理论第二节 影响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与布局指向一、影响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一)自然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两大因素)1、自然环境(1)自然环境对农业布局的影响降水、气温、日照、土壤条件等因素的影响(2)自然环境对工业布局的影响(3)自然环境对城市建设和第三产业的影响2、自然资源第一产业的产品直接取自于自然资源;第二产业的产品主要间接来源于自然资源;第三产业与自然资源有着密切联系;(二)社会经济因素1、人口与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密集程度,劳动力的迁移,城乡之间的劳动力价差,发达区域与落后区域的劳动力价差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2、资金资金结构、性质、来源、融资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3、调拨市场的需求量、市场价格、市场竞争机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市场规模、市场环境)4、运输运输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变化,运输货物的特性,运输线路的构成、走向和位置以及运输科技的现代化发展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二、影响产业布局的主要机制产业布局机制是指对产业布局活动的约束作用和推动作用产业布局机制的类型:目标机制、利益驱动机制、宏观调控机制、市场调控机制三、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1、产业布局指向是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反映出来的对某一类地域的布局倾向2、类型:(1)燃料、动力指向 (2)原料地指向 (3)消费地指向 (4)劳动力指向 (5)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6)无固定指向第三节 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和合理布局评价一、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1、企业的合理规模2、地域合理规模二、产业合理布局的评价1、从经济效益方面进行评价2、从地区产业结构方面进行评价3、从社会效益方面进行评价学习重点:(掌握部分)第三章 城市(镇)与区域经济发展教学内容:讲授城市的产业及其功能、中心地理论、城市(镇)体系、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四部分。
学习要求:掌握城市的概念及其功能;掌握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概念及理论要点;掌握城市(镇)规模体系的内涵;掌握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熟悉:城市的形成机理;确定合理的城市(镇)体系的理论和方法;城市(镇)职能体系涵义;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了解:世界和我国城市产业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战后西方国家学者对克氏中心地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及其应用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及其功能一、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二、城市(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基本功能1、聚集功能城市成为区域中心其根本原因在于城市(镇)具有农村难以比拟的聚集效应2、创新功能区域实力的强弱以及发展速度的高低关键在于区域有无创新功能3、辐射功能城镇辐射功能的强化与发展,最终会导致城镇与其影响区域的空间一体化4、协调功能城市(镇)经济的多样性能增强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第二节 中心地理论一、克氏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二、克氏的中心地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