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笑话精选”伊光旭草根名博奋斗记.pdf
10页冷笑话精选冷笑话精选”伊光旭:草根名博奋斗记伊光旭:草根名博奋斗记 微博让伊光旭成了草根英雄现在他又瞄准了 不是只有美女才会被搭讪各种活动上,伊光旭就经常被搭讪,甚至被团团围住 听说眼前这位就是“冷笑话精选”的博主时,对方会“哦”一声作恍然大悟状,表示久仰大名, 之后忍不住跑过来三言两语介绍自己的产品, 再报上自己运作“官微”的困惑,与伊光旭探讨一番此时这位 1986 年出生、个子不高的福建男生,人气比美女还高 在潜意识中,那些人也许会纳闷:所有人都玩微博,凭什么伊光旭这小子玩得这么好,还把它玩成了生意? 而且生意还不小 他手里目前有二三十个微博账号, 最知名的当属在新浪微博上有 1060 万粉丝(截至 2012 年 12 月 20 日)的“冷笑话精选”他不光是微博大号拥有者,他创办的厦门飞博共创网络有限公司(下简称“飞博”)也为企业做微博营销,一些他不愿透露名称的数码产品、快消品品牌(你可以在微博上很容易地看到它们)主动找来请他运作, 美丽说等IT 圈最红的创业公司也邀他做幕后推手自然而然地,他的第二战场正在延伸到打开李开复的,你会看到一个李开复自己的“站点”,最末一行小字“飞博 inside”。
“站长之王”蔡文胜投资了伊光旭这个社交媒体时代的“个人站长”与两人都相熟的朋友评价,伊光旭和蔡文胜相差 16 岁,很多创业理念却异常相像,蔡文胜对他寄予厚望 把这些光环去掉, 其实他也只是个刚创业两年的小男生而已造型上花了点心思,蓄着诙谐的小胡子;名片也有些小心思,正面是大头照,背面还印上了一个后脑勺 草根英雄惺惺相惜草根英雄惺惺相惜 厦门 IT 圈是蔡文胜的“兄弟连”他所投资的同步推、美图秀秀、欣欣旅游等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兄弟单位这帮创业者紧密团结在一起,互动频繁 2010 年, 同步推 CEO 熊俊认识了伊光旭, 后者刚被蔡文胜游说到厦门 1982年出生的熊俊和他打了个招呼,欢迎他正式加入江湖,聊过后,觉得这位老弟挺有本事回到公司,熊俊和大家侃起来:哪位同志想做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大咖?办法可以告诉你: 找到行业最红的论坛, 从第一帖到最后一帖, 全部认真看一遍,这样你会了解到论坛为何兴衰 当年蔡文胜就是把互联网上比较大的论坛扫了一遍,从第一篇帖子看到最后一篇,对各论坛分别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心里全都有数 熊俊相信伊光旭能成为大咖 他发现伊光旭早期玩微博的方法像注册域名一样:注册一堆账号,发无数条内容,把其他微博大号的所有内容看一遍;为了吸引大号注意,每天大半夜忙活,大清早去抢沙发。
这俨然就是十几年前蔡文胜的思路,连那股背后悄悄努力的劲头也像 创业初期,伊光旭囤了不少账号他曾经注册了一堆和冷笑话相关的账号,因为“自己就爱好冷笑话这口”,同期发布内容,看哪个名字有走红潜质;又注册了一堆和品牌、商户相关的账号,幻想那些公司会在微博最火爆的时候,像买域名那样,把账号回购过来,却杯具地发现人家已经变成了“蓝 V”,或者干脆另取一个名字;微博上大家调侃“马英九”, 他注册了个“马英七”, 在 1 万个粉丝就能上top 草根排行榜的时期,“马英七”一下就冲到 2000 个粉丝 而且,他几乎无时无刻都在发微博,或者读其他人的微博,留意每个人的口味最后我再提炼出一个„综合口味‟ 伊光旭总对别人说,自己就是在制造“农夫山泉”同一个水源,改良一下放到市场上就能火同样一个内容,老的笑话不好笑,要优化笑话的口味,玩文字游戏,才有爆笑效应后来,“冷笑话精选”脱颖而出,再后来,竟然有广告商找他打广告 熊俊评价:“你不光得看无数帖子、微博,之后还得思考,为什么事情会往这个方向发展我感觉到伊光旭对事情很有洞察力,这需要一点一滴地培养,不是天生的 未必每个人都愿意使用土办法熊俊曾被李开复拉到创新工场。
在创新工场的眼里, 我们当年在厦门做同步推已经是比较草根的 但再跟文胜、 光旭相比,我又太洋气了 伊光旭和蔡文胜的另一个共同点是喜欢看人物传记, 伊光旭在上学时就看了一百多本.现在这仍然是他们二人的共同爱好,蔡老大比他更爱分享阅读心得 真正的草根英雄,彼此间绝对惺惺相惜2009 年,伊光旭边做电商网站边玩微博他想认识一些知名投资人,开始私信搭讪那些几十万粉丝的企业家,把微博当做一个免门票的投融资对接场所但他分析过,自己默默无闻,大人物和大机构不适合自己 蔡文胜在 2010 年 4 月 15 号开通微博,伊光旭关注到他,很想结识首先,这是一位福建老乡;第二,他投资的很多公司伊光旭都听说过;第三,听说他的故事还挺传奇的就像在一大堆人里面看到一个大美女,我当时是在一大堆人里面看到一个感觉靠谱的投资人但他有点太大牌了 蔡文胜还真的关注他了先是腾讯微博,然后新浪微博,伊光旭又找借口继续跟进,说久仰大名,自己想买个域名,特来请教蔡文胜不但很快回复了,还把自己的 号留给伊光旭, 让他找自己投资的“易名中国”CEO 孔德菁, 顺便把孔的也给了他 伊光旭受宠若惊,激动不已:“我一看这么牛啊,一个大佬把我介绍给了另一个大佬!找对人就是不一样!”然后他定了定神,进一步套磁。
10 分钟后,蔡文胜亲自打过来,还约他在北京见面聊聊 之后伊光旭和蔡文胜在北京见面“拉家常”,后者提出在厦门再见一面,谈谈正事在厦门,伊光旭思考了 5 分钟,决定搬家过去我觉得蔡文胜这人挺神的第一是,作为一个天使投资人他比创业者更主动第二是他判断事情的能力足够敏锐,他很容易看懂项目,别人听 90%才能懂,他听 40%就领悟到,而且他好像一下子看透我这个人了 熊俊回忆,去厦门那次是伊光旭头一回坐飞机伊光旭大学没毕业,读到大四退学,老婆是他的同学,2010 年陪他来厦门创业时已经怀孕 “要说我和文胜是否有相像的地方,”伊光旭说,“我觉得有,而且可以概括出来:我们在做事之前会做很多功课,了解市场,希望创造一个比之前最好的更加好的产品办法很简单,先关注别人怎么做,比别人多做半步,这就行了吧?” 一位曾与厦门互联网圈打过交道的创业者说,相比北京、杭州与成都,厦门这些互联网创业者看上去都不是同一个类型, 给人感觉奇奇怪怪,有点像临时拼凑成的,但共同特点是,做出的产品很叫座伊光旭喜欢厦门,一是人不浮躁,二不吹牛,三不挖墙脚,他们彼此做的事情也并不重样,不爱跟风,不会把硅谷模式当做统一模板每天从家住的小区大门出去, 前面人都会帮后面的人拉一下门,这让伊光旭感到温馨。
厦门离他的老家南平并不近,开车要 8 个小时儿子放在南平, 他和老婆出来打拼 不过老婆主要赋闲在家 “她很喜欢现在的状态骨子里我还是有一点大男子主义的 “虎口虎口拔牙拔牙”爱好者爱好者 在微博上运营大号之前, 伊光旭在豆瓣玩小组 没错, 这么一个以文艺范儿、纯净著称的社区,被伊光旭用来“练手”了 “我敢虎口拔牙嘛!”伊光旭说 其实他在用对成功的强烈欲望来为自己壮胆 从大学时阅读海量名人传记这一点,你能看出他对成功有多么渴求:心不在焉地上大学,一心只想做自己的事业,迫不及待地准备小试牛刀 他就读的是南京的解放军理工大学, 军校明文规定学生不能从事商业化的活动他就盯上校园那些“军属商店”,找了一家生意最差的,想办法找到老板提出接手,或者租一些面积给自己经营那位老板也不拘一格,说没事你试吧,出了问题我给你担着 伊光旭急于上手,又没钱,他的同学们也是无产阶级,无计可施时,他不知哪根筋搭错了,竟然想到去找老师有一位老师与他只是一面之缘,他也不知自己哪来的勇气,编了一条短信发给老师,大意是:我们一起做生意吧 更不可思议的是,那位老师回复他:挺好,我可以帮你伊光旭当天晚上就用 A4 纸写了一个“商业计划书”, 他希望把军属商店改为面向学生们租书的书店,名叫“书芳斋”。
一周后,那位老师成了他的第一位天使投资人,投了 5 万元到大四时,他的书店开成了连锁,解放军理工大学面积很大,伊光旭的两家“书芳斋”里放满了各种言情小说,最主要的客户是那些情窦初开的女同学,每本书都有十分清晰的条码,分类也很具体一群小女生趋之若鹜 “有时候你得死马当活马医 ”伊光旭说, “很多牛人在大学时候绝对没闲着,脑子比较活络,大一大二的时候很不合群,容易被人看不起, 大四时绝对牛逼 但这个牛人在大四时读不下去了, 退学后一门心思找创业灵感 他考虑过卖杂粮,但“做传统生意还得找家人出钱,唉,算了”除了读人物传记还要读《商界》,里面的文章,甚至一大串边边角角貌似不靠谱的广告,他都读得很细,“那些也都是潜在的创业机会嘛 2008 年,他做了一家类似于“趣玩网”的创意类网站在当时,他的初衷与现在诸位创业者在微博上的诉求一样,想找个社交平台帮导流量,“忽悠点儿人过来” 在豆瓣上,他先观察那些小组里面究竟谁在发帖,发什么帖,积极回复的有谁;然后是小组主题,哪些小组比较吸引人,哪些小组听上去不错实际上没那么高活跃度依照他的“竞争不激烈”原则,他开的小组在 3 个月之内就有了十几万用户 “这也有一个重要原因, 我是全职在做, 而那些组长每一个都是兼职玩儿的。
我天天都在琢磨,人家一个月琢磨一次伊光旭说 豆瓣小组越玩越大,比自己那个网站还火爆有人找他来打广告,他脑子一热:这事儿竟然还能挣钱这想法持续了一两分钟,他马上冷静下来,因为对方给的钱不多,一条广告只有 1000 块,还不够他一个月房租费当然,最后他还是接下了广告 其实伊光旭对豆瓣并不满意豆瓣其实发展很慢,因为它和组长的关系是有些对立的号称有一亿用户,其实活跃用户不多,我都计算过的大部分人上去看还是看他的影评、书评、听音乐小组不好玩儿,一天的发帖量才两三页它的社区不开放,思想不开放,你都没办法找它投诉,只有发邮件,然后它会用一个比政府还官方的口吻回复你,几乎没有服务没有服务还能叫社区吗?” 很快, 他发现了新浪微博, 觉得很惊喜: 生态结构比较完整, 能够找到名人,有中坚力量,这就意味着有社会舆论观点另一个吸引点是,新浪博客上,韩寒的点击量一天能有百万,评论只有几十条,再看微博上,一篇文章哪怕只有 200个转发,但是却有 100 个评论当时来看,这种传播性近乎于逆天 “这可能又是一个能够施展我这点儿小能力、 小技巧的地方 ”他这样想 2009年 10 月注册之后,他观察了两个月,心情有一点失落,因为发现用户并不多,或许是因为需要内测邀请码, 或许是因为微博这种模式并不适合中国互联网——这正是他担忧的。
他想起几年前在杂志上看过的一篇文章,文中说 Twitter 最让人震惊的地方就是,它会颠覆新闻的报道,信息发布速度极快,作者还预测,中国也会有 Twitter,但政府管制势必会成为问题 伊光旭也清楚,王兴的“饭否”在中国曾被关掉王兴也是福建人,和熊俊都来自龙岩在“厦门江湖”中,大家也谈论过王兴王兴骨子里是非常西化的,他希望能做一件事情做到很大,希望建立规则但是在中国的这种情况下,只有完善的规则,靠用户的自我约束力,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有人在唱衰微博,说它上面 99%都是负面情绪,早晚被和谐掉伊光旭反而有了斗志你们都唱衰,我就玩儿嘛,也没有什么损失,大部分东西都是看衰了之后才有更大的机会 ”这之后的故事大家都清楚, 几个账号火了, 伊光旭做内容,等人来转发、评价、打广告、求合作、求投资 几年后伊光旭总结:“在我创业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对于一个市场不确定性的预期和判断 我不能确认这个平台能不能起来, 但我又得把全部精力放上去,可能 99%的人都不看好, 而且它还会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现在我得说, 我很幸运,感谢微博 最近情况又变了,联系伊光旭最好用,因为他又把时间泡在上了微博就是一个大酒家,你要请客的时候才需要,注意讲话、注意着装,一会儿可能要拍照,就是这么一个状态。
是一个小圈子,是一个家常菜,你每天都需要伊光旭说 第一次看到时,他就直接找到了亮点:插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