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语中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的区分方式初探(.doc
3页进入21世纪,意味着中国已经全面进入国际化的时代,十年过去了,汉语言西化的现象也 日趋多见包括将议论文的中心前置,动词开始区分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外来词汇如 VCD、CEO、巧克力等等其中区分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是本文主要讨论的内容,其他部 分,不做赘述 一、从动词的概念到研究的方法从概念上讲,动词是表现事物动作和状态的词语汉语从古至今都十分重视动词的作 用,往往动词的妙用,会让文句产生特殊的艺术表现力古代诗词中的“诗眼” “词眼”往 往也都是形容词、名词之类的动词用法,或者直接是动词的非常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 南岸”中的“绿” ,就是形容词用做动词, “感时花溅泪”中的“溅” ,便是动词的妙用,把 诗人的情感展现的淋漓尽致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一般词约义丰,动词并不分为及物动 词与不及物动词,这种分法显然属于现代语文当中的区分方式而这种区分方式,正是来 源于西方语言 实际上,把现代汉语中的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其中,及物动词是指可以直接 带宾语的动词,而不及物动词是不可以直接带宾语的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不及物动词 带宾语的情况比如“沉了一艘船” , “来了两个客户” ,这里“沉了” 、 “来了”作为动补形 式的动词,就是不及物动词,应该说“一艘船沉了” , “两个客户来了” 。
那么就目前来看,学界区分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主要的方法,包括从日语中借鉴 了自动词、他动词的区分方法等,但主要还是使用王力《中国现代语法》中对及物与不及 物动词定义来区分这里涉及到许多基础的成分次序等相关知识,在此不论以上的方法, 几乎都是站在理论的角度,结合实际进行论述但从语言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角度思考,语 言的产生,并没有经过理论的扶持,而是自发的产生,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符合人的 表达需求和审美需求所以,对语言的研究,应该基于表达和审美,而尽量少运用逻辑的 方法,从理论到理论此外,由于语言中存在大量的约定俗成,对语言的研究也产生了巨 大的障碍 二、从表达和审美的角度谈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的区分那么什么是语言的表达与审美呢?我们拿动词来说,语言现象中,动词的最常见的, 动词在句子中往往起到叙述本质的作用,比如“我喝水 ”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在没有周 围语境的影响和干扰下,人们往往不会看“我” ,也不会看“水” ,第一眼注意的就是“喝” 这个词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首先是表达的第一性在起作用,语言最根本的作用是表达而为什么关注表达就会先注意动词呢?这就是审美在起作用,审美的核心是变化,人们总 是关注变化的,所以动词就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再比如说,著名语言艺术大师侯宝林先生, 在相声中提到“谁?我?咋?尿!” ,这里,最后关注的还是动词既然语言的本质是表达 与审美,自然,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动词区分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也是出于这两方面 的需求在谈这两方面需求的之前,我们先引入语素与语义的概念,汉语言词汇来源于单音节 词,单音节词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成为多音节词的语素,此外,随着外来词的进入, 许多翻译呈现出多音节语素,如“巧克力” “葡萄”等,还有一部分是自古就有的连绵词之 类,如“蝴蝶” “蹁跹”等语素一般不单独成词(单纯词除外) ,但都有自己的语义本 文中所分析的动词,也不能类乎其外常见的符合动词中,大都含有表达语素和审美语素 (单纯词除外) 表达语素重在表现变化和内涵,审美语素重在表现状态、态度、情感、限 定、增强效果和确认判定等内容其中单纯词在动词中都属于及物动词,如“吹” 、 “打” 、 “问”等等常见的是双音节动词如“痛恨” “铭记” “看了” “学习”等,相对复杂的是多 音节动词,如“前仆后继” 、 “继往开来” 、 “漠不关心”等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痛恨” 这个词中, “恨”是表达语素, “痛”是表感觉的,是“非常”的意思,所以是审美语素。
“铭记”中“记”是表达语素,而“铭”是审美语素 “看了”中“看”是表达语素, “了” 是表示状态判定的审美语素 “学习”中“学”是表达语素, “习”是同位语素,有“模仿” 的意思,起加强效果,属于审美语素 “继往开来”中“继” “开”是表达语素, “往” “来” 是审美语素,用来限定内容诸如此类,不一一列举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往往及物动词的表达语素与审美语素之间的关系,存在偏正关系 或并列关系,其中表达语素基本属于动语素,审美语素属于副词性语素或动语素如前面 所列举的“痛恨” “铭记” ,而不及物动词如“前仆后继” “继往开来” “漠不关心”等,其 中表达语素与审美语素间往往呈现动补关系,动宾关系等其他关系此外,不及物动词往 往兼有形容词的词性,如,我们既可以说“某人对某事漠不关心 (此处‘漠不关心’属于 动词) ” ,也可以说“某人对某事抱以漠不关心的态度 (此处‘漠不关心’属于形容词) ” , 但我们不能说“某人漠不关心某事 ”其他例子,在此不作分析总之,语言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伙伴,是不断适应人的需求而变化的其中,表达是语 言的最基本的作用,审美是语言唯一的变化准则人类的审美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的 规则,所以,语言学的研究,应该回归人本主义,形式固然重要,但研究并非仅仅形而上的总结。
我们还是应该在大量的语言文字资料的基础之上,继续营造我们的语言学,使语 言学研究能够真正为提升人的修养境界而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