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关于宋代士大夫问题的一些再思考稿.doc

15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06223126
  • 上传时间:2021-10-3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7.50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君子欤?粪土欤?——关于宋代士大夫问题的一些再思考张邦炜一、借古说今宜审慎如何评价宋代的士大夫?而今学者各执一词,两种观点极端对立君子论” 者将宋代盛赞为“君子时代”,颂扬“宋朝的文人士大夫是中国历史上最高傲、 最有骨气的一群知识分子”,“具有独立的人格而不趋炎附势,不巴结权贵”粪 土论”者则针尖对麦芒,断言:宋代士大夫大多数“是卑鄙旃龊之徒,更有巨恶 大憨之辈二他将士大夫从总体上斥为“群小”,比喻为“粪土”,认为“范仲淹 等人无非是一堆牛粪土上开出的几朵鲜花”并指责为数甚多的宋史研习者“关 注士大夫”,“称颂士大夫”,至少犯下三大错误,-“不符合史实”,二“不是 马克思主义的史观”,三而且还“是一双双势利眼”笔者先前对宋代士大夫阶层 作过某些历史性的肯定,曾提出诸如“士大夫——皇亲国戚的克星”①i类的论 点火力如此猛烈的抨击对我不免极具刺激性,触动着我重温范文澜、翦伯赞等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的论著,对以往的认识作些再思考上世纪50年代初,范文澜曾自我反思其旧本《中国通史简编》“由于片面地 反封建’和借古说今’所造成的非历史观点他说:“无分析的一•律抹杀或 一律颂扬,都是主观主义的、非历史主义的表现。

      在他看来,"借古说今’并 不是绝对不可以”,但不能“古今不分,漫谈时事”,“因借古说今而损害了 实事求是的历史观点质翦伯赞50年前曾强调:不能“对自己的历史盲目歌颂”, 也不能“对•自己的历史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把自己的历史写成罪恶的堆积” 并提出了若干“不要”,诸如:“不要见封建就反,见地主就骂”;“不要先提出结 论,把结论强加于史实”;“不要依据孤证,武断历史”%前辈史家的这些告诫,%1 张邦炜:《宋代皇亲与政治》,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2页1 范文澜:《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问题》,《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年版,第18-19页1 翦伯赞:《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人民教育》1961年第9期,第1-7页 在事隔数十年之后,仍然不乏针对性恕我直言,“君子论”恐属“一律颂扬”、 “盲目歌颂〃,“粪土论”则有“一律抹杀”、“虚无主义”之嫌对于“君子论”, 笔者在《不必美化赵宋王朝》①一•文中曾略抒己见:就个体而论,宋代士大夫鱼 龙混杂,良莠不齐,绝非个个人格高尚,人人均系谦谦君子下面主要就“粪土 论”谈些粗浅看法,相信有关学者会不吝赐教二、一,簇鲜花与新兴阶层历史学家漆侠去世口寸,王曾瑜深情地将他推崇为“一位真诚的马克思主义史 学家”气此言相当中肯。

      漆侠早在50年代初,便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主张 “正确认识历史上的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王朝”,反对“封建统治阶级中没有一 个好家伙” 一类的说法,强调“不能•一笔抹煞三千年来的封建统治阶级”③在 众多的宋代士大夫的所谓称颂者中,他无疑名列前茅范仲淹无非是牛粪上开出 的一朵鲜花吗?漆侠并不这样认为将其论文《范仲淹集团与庆历新政》④同“粪 土论”相比较,至少有三个实质性的不同第一,漆侠认为,范仲淹集团“是由才俊之士组成的政治集团气换言之, 仅就范仲淹集团而论,在其成员当中也并非仅有一朵或几朵鲜花而已,这个政治 集团整体上便是一簇香味扑鼻的鲜花漆侠引用韩愈的诗句“同官尽才俊”,称 颂范仲淹集团他说:“在整个封建肘代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没有任何一 个政治集团凝聚了这样多的人才,作出了这样绚丽多彩的页献这批士大夫个 个是才俊,朵朵是香花第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史观,范仲淹这样的政 治人物理应是•一定阶级阶层利益的代表者粪土论”将范仲淹作为孤立的个人, 把鲜花与牛粪割裂开来,并予以对立擅长运用阶级分析法的漆侠则阐述了范仲 淹这批鲜花的阶级阶层属性,一再强调“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封建士大夫”。

      在漆 侠看来,范仲淹集团自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即“以中下层地主阶级为主,包括中张邦炜:《不必美化赵宋王朝——宋代顶峰论献疑》,《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第 130-143 页1 王曾瑜:《一位真诚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漆侠先生纪念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593-596页收入王曾瑜:《丝毫编》,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512页1 漆侠:《正确认识历史上的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王朝》,《新建设》1953年第7期收入姜 锡东等编辑:《漆侠全集》第9卷,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59-370页1 漆侠:《范仲淹集团与庆历新政——读欧阳修〈朋党论〉书后》,《历史研究》1992年第2 期收入《漆侠全集》第9卷,第215-235页部分上层农民在内的中间阶层”范仲淹集团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第三,从某种意义上说,“粪土”论与“君子”论如出一辙,均重在以超时 空的善恶标准对士大夫个人作道德评价漆侠则重在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士大 夫阶层作历史评价他认为,范仲淹所代表的封建士大夫是中唐以后才逐渐登 上政治舞台的、新兴的阶层也就是说,范仲淹等鲜花不是附着在臭不可闻的粪 土之上,而是植根于新兴阶层这片沃土之中。

      漆侠指出:这一新兴阶层“不仅经 济地位的上升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而且还可以通过科率考试在政治上取得一定的 地位正是这样一批来自中下层地主阶级的士大夫”,“在政治上形成了i个富 有改革意识的政治集团”①,并且“在思想上表现了生动活泼的创造性”气“满 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励由科举出身的读书人④为主所组成的士大夫阶层(或 称官僚阶层)取代门阀士族等级成为地主阶级的当权阶层,是宋代社会阶级结构 最重大的变动之一王曾瑜在《从门第到有、无出身》一文中指出:“这无疑是 唐宋之际从官场到社会的一个变化,也是-利进步疽⑤对此,学者多有论述,这 里不必重复汽然,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权绝非漆侠一人所能独享,他既无意也无法加以垄 断学者见仁见智,对漆侠的上述论断有不同认识是正常的然而只怕无论如何 都不能将其指斥为“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史观”众所周知,漆侠既是宋史专家, 又是农民战争史专家王小波、李顺等农民领袖和范仲淹、王安石等封建士大夫 都是他的主要研究对象漆侠晚年还着重探究宋代士大夫的学术——宋学,有《宋 学的发展和演变》一书传世漆侠作为后继者,履践了前辈史家翦伯赞的忠告: 历史“不能只写一面”我等自当信心满满,在关注社会下层的同时,理直气壮Q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漆侠全集》第6卷,第41页。

      1 《漆侠全集》第9卷,第220页1 张端义:《贵耳集》卷下,丛书集成初编本,第63页1 据台湾学者李弘祺介绍,日本学者荒木敏一《宋代科举制度研究》一书认为,“读书人” 一 词始见于《宋史》(《宋代教育散论》,台北东升出版公司1980年版,第35页)此论不确,《隋书》中早已有之《隋书》卷42《李德林传》载:有官员建议隋文帝“尽诛(北周皇族) 宇文氏”,内史令李德林“固争,以为不可隋文帝“作色,怒云:君读书人,不足平章 此事于是遂尽诛之”(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199页)藐视“读书人”之意溢于言表 与前代相比,宋代读书人不仅人数大大增加,而且地位明显提升《宋史》卷3《太祖本纪 三》载:“(宋太祖)曰:作相须读书人由是大重儒者”(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0页) 元人戴表元称:宋代“名卿士大夫,十有八九出于场屋科举”(《刽源文集》卷9《陈晦父诗 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十有八九”,揣测之词,不足尽信,然证诸史实,占大多数 则是事实1 王曾瑜:《从门第到有、无出身》,《燕京学报》新22期收入《丝毫编》,第30-59页地关注士大夫,实无畏首畏尾,怕狼怕虎之必要二、精神伟力当可小视按照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主流精神并非大多数人所奉行的精神,而是大多 数人所认同的精神。

      而时代精神则顺应历史潮流,体现时代趋向,并对社会发展 产生积极影响宋代士大夫的主流精神是什么?有学者同答道:先忧后乐,有志 天下①“粪土论”者的答案则是:读书做官,卑鄙龌龊,颇为糟糕其实,宋 代读书人的学习目的是多元的,其中较为常见的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为谋生而读书蔡戡指出:“士之仕也,所以为贫其目的在于“事 父母,育妻子”气即养家糊口某些上层士大夫自以为高雅,将这些为仰俯计, 为生计谋的读书应举者作为嘲笑对象,轻鄙地称之为“岁糜縻禄”的“米虫”③即 饭桶,显然很不公道连朱熹也认为:“今之士大夫应举干禄,以为仰事俯育之 计,亦不能免④生存是人的第一基本需求为谋生而读书,固然算不上高尚, 也不能斥之为糟糕,无非是平常人要活下去的起码生存欲望而己但因科举录取 率极低,读书人大多名落孙山,落得个“满头霜雪,满面尘埃”,“别无收拾, 只有清贫”,空自叹息:“功名富贵真难致”气正如陆游所说:“士之埋没无 闻者何可胜计! ”⑥在民间教书办学是广大失意读书人的主要出路之一,他们被 称为“乡先生”⑦乡先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其中白字先生不少如将“郁郁 乎文哉讹为都都平丈我”,但却颇受学生欢迎时人为之语云:都 都平丈我,学生满堂坐。

      郁郁乎文哉,学生都不来⑧他们在社会底层推广%1 王瑞来:《宋代士大夫主流精神论——以范仲淹为中心的考察》,《宋史研究论丛》第6辑, 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9-198页1 黄淮、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卷51《治道》“宋孝宗时蔡戡对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版,第696页1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22《委巷丛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95页1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18《训门人六》,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37 页1 洪迈:《夷坚志》三志己卷7《善谑诗词》、支丁卷6《南陵仙隐客》,何卓点校,中华书局 1981 年版,第 1353、1017 页妗陆游:《渭南文集》卷26《跋周茂叔通书》,《四部备要》第79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 第180页⑦探讨宋代“乡先生”并肯定其历史贡献的论著较多,足资参考如:邹重华:《“乡先生” 个被忽略的宋代私学教育角色》,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99年新8 期,收入邹重华、粟品孝主编:《宋代四川家族与学术论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359-392页;许怀林:《南宋的民办书院与乡先生的职业化》,杭州师范大学国学院等编:《徽音永著——徐规教授纪念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355-376页。

      园《西湖游览志馀》卷25《委巷丛谈》,第450页教育,普及文化,功不可没粪土论”者将这些下层士大夫从总体上一•律予以 否定,只怕有欠斜酌二是为做官而读书杨时说:“彼读书者,应举得官而止耳①罗大经说: “今世儒生,竭半生之精力,以应举觅官幸而得之,便指为富贵安逸之媒② 如“家甚微”的张绎“出闻邑官传呼声,心慕之问人曰:何以得此?人曰: 此读书所致尔即发愤力学,遂以文名③可见,读书做官确实是当时读书 人相当普遍的追求《孟子•滕文公下》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为做 官而读书并不一概可耻欧阳修在《读书》一诗中就坦言,自己青少年时代曾为 做官而读书,并获得成功:“中间尝忝窃,内外职文翰官荣日清近,原给亦丰 羡"欧阳修显然并非龌龊之徒卑鄙的只是那些将“好官亦不过多得钱耳”⑤ 奉为信条的贪官他们“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做贵人而不要做好人” -%有人 认为“科举害人”,朱熹并不完全赞同他一方面说:“科举累人不浅⑦另 一方面又说:科举“也废他不得”⑧科举制度虽然具有实质性的缺陷,但在当 时起到了推动文化发展,促进社会流动等积极作用,理当受到历史的肯定须知, 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是抽象的、教条的、超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