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案例推理的高校双创实现路径优选.docx
5页基于案例推理的高校“双创”实现路径优选 2.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模式该模式以专业为依托,根据学科特色建立重点实验室,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既解决了学生在真实场景下的“工学交替”问题,又解决了学校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现实需求标准统一的问题,还可以避免因学校资金不足导致在校生实习实训条件没有保障等问题如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WISCO)共建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中科创业学院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培养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在学院顶层设计、人员构成、运行主体、财务来源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在创业团队的创业模式、创业产业、创业扶持、创业孵化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模式将企业管理制度和文化建设引入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和文化建设中来,使学生及早进入独具特色的“准职业环境”,更早具备岗位素质,适合企业岗位需求的同时也培养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校企合作的双方各为独立主体,基于各自或共同的目标需求指向所进行的信息、知识、资源及行为合作活动,实现功能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是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新模式,也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二、高校进一步提升“双创”的对策建议此次调研通过对高校创新创业发展的系统分析,根据各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双创”平台管理一是建设并管理好创新创业的网络平台通过网站建设为师生搭建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不论是科研资料的收集还是科研平台网站的维护管理,都需要有管理人员管理和维护二是做好创新创业平台的制度化建设科研平台不仅担负着信息的传播、师生科研信息交流的作用,而且还承担学生科研项目的考核、成果统计等任务必须从制度上保证科研平台的持续发展三是实现平台间的资源整合和优化各高校应该依托本校的优势特色,以创新为目的,引领高校间开展深度合作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以及相关技术企业等开展实质性合作,吸引和聚集国内外的优秀创新团队与优质资源,实现创新资源在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流动和共享,充分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四是促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各高校应联合企业、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对行业、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进行协同研发;构建多元化成果转化与辐射模式,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和新兴产业发展五是各平台的发展以需求为导向,全面开放各高校应紧密围绕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通过协同创新,重点研究和解决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技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公益性问题二)加强团队建设与管理一是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经常沟通和协调,强化激励,形成利益共同体二是职责分明,责任清楚发挥团队精神,需要每个成员各司其职,各尽所能这样可以发挥团队的整体的效能,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团队需要有明确的目标目标的确定为集体提供了方向,使团队成员齐心协力,共同朝着一个目标前进四是提升团队领导的指挥能力团队领导为团队提供指导和制定目标,为团队勾勒蓝图,调配好团队中的人员和工作,对团队进行管理团队领导还能够有效的激励团队成员,激发其积极性五是建立共享机制在团队中每个人拥有资源是不相同的,建立共享机制能够节约人力,能够帮助团队成员的科研水平的提高以及资源的高效配置,进而提高团队整体的工作效率三)进一步加强“双创”教育一是高校“双创”教育的制度要灵活多变开设多种类型的课程,结合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多元发展学校也可以针对团队进行量体裁衣,针对学校正在孵化的团队进行一对一教育打造二是学校组织开展与实际项目或者单位进行相互学习交流使“双创”团队深刻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的战略意义,摒弃传统的重理论、轻技术,重数量、轻质量的研究观和发明观,结合自身目标从事产学研相结合的核心技术的发明和创新团队在创新过程中切合社会现实,一边交流学习企业操作、运作方式,一边不断打磨自身,争取让创新创业项目成功落地。
四)应该重视导师在创新团队中的作用一是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要保障高校导师制度能得到较好的执行达到预期目标,对导师队伍进行建设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方面,加大优秀导师的引进数量;另一方面,要对导师队伍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此外,导师的创造力培养也应纳入导师队伍建设中二是转变学生观念,拉近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大部分学生在师生关系上希望导师既能成为学习上的引导者,也能够成为生活和思想上的引导者,在课外,更希望师生之间是平等的良师益友关系三是明确考核监督机制导师制在实行进程中,考核与监督制度的建立对于导师队伍良性发展十分重要在对导师进行考核与监督中激励措施和相关约束措施都要并行使用,对相关的导师制规章制度进行完善五)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校企合作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是制约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一是企业与大学合作建设高效能的实习和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可以使先进的设备进入高校,先进的技术进入企业,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资源,开阔了创新思路,提高合作高校的创新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在合作中,双方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互利合作,以项目为导向,以专业为依托,以高校创新团队为保障,实施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一体化,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赢。
二是完善企业和学校的长效合作机制学校应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政策制度体系,以确保规范、有序、可持续推进和实施参考文献:[1]孙丽文,李娜,刘伟.高校技术转移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2):77-81.SUN Liwen, LI Na, LIU Wei. The analysis on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choice of the mode of the universitys technology transfer[J].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8(2): 77-81.[2]施海燕.协同创新中心生成机理与实证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31-35.SHI Haiyan. The generative mechanism and empirical study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D].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7: 3 1-35.[3]傅进军.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建设研究[M].长沙:科学出版社,2011:79-80.FU Jinju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M]. Changsha: Science Press, 2011: 79-80.[4]季红波.我国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研究[D].兰州大学,2014:13-15.JI Hongbo. The predicament of and the solution to the high-level application-oriented innovative talents in China[D]. Lanzhou University, 2014: 13-15.[5]戴志.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探[D].西南交通大学,2010:9-14.DAI Zhi. New research on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chool-enterprise training mode[D].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2010: 9-14.[6]胡晓琴,田祥宇.高校二级学院高效教学管理团队的建设——基于内涵式发展的研究背景[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9(1):61-66.HU Xiaoqin, TIAN Xiangyu.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fficient teaching management team in secondary colleges—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Finance.2019(1): 61-66.作者简介:宾芹(1983—),女,四川成都人,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联系邮箱:10000520@;向琳(1982—),男,四川苍溪人,经济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