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八章 第5课时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性质课件 理.ppt
64页第八章 立第八章 立 体体 几几 何何第第5课时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性质课时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性质•1.以立体几何的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定理.•2.能运用公理、定理和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请注意•纵观近几年高考题,始终围绕着垂直关系命题,这突出了垂直关系在立体几何中的重要地位,又能顺利实现各种关系的转化,从而体现了能力命题的方向.特别是线面垂直,集中了证明和计算的中心内容.•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两条 直线垂直,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 .•推论 如果在两条平行直线中,有一条垂直于平面,那么另一条直线也 于这个平面.相交垂直垂直•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1)如果两条直线垂直于 ,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2)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它就和平面内的___________直线垂直.同一个平面任意一条•3.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 ,那么两个平面互相垂直.•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经过了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垂直于它们交线•1.判断下面结论是否正确(打“√”或“×”).•(1)“直线l垂直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是“l⊥α”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若直线a⊥平面α,直线b∥α,则直线a与b垂直.•(4)若直线a⊥平面α,直线b⊥平面α,则a∥b.•(5)若平面α⊥平面β,直线a⊥平面β,则a∥α.•(6)若直线a⊥平面α,直线a⊂平面β,则α⊥β.•答案 (1)√ (2)√ (3)× (4)√ (5)× (6)√•2.已知m,n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γ是三个不同的平面,则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若α⊥γ,α⊥β,则γ∥β•B.若m∥n,m⊂α,n⊂β,则α∥β•C.若m∥n,m∥α,则n∥α•D.若m∥n,m⊥α,n⊥β,则α∥β•答案 D•解析 对于选项A,两平面β,γ同垂直于平面α,平面β与平面γ可能平行,也可能相交;对于选项B,平面α,β可能平行,也可能相交;对于选项C,直线n可能与平面α平行,也可能在平面α内;对于选项D,由m∥n,m⊥α,∴n⊥α.又n⊥β,∴α∥β,故选D.•3.(2013·新课标全国Ⅱ理)已知m,n为异面直线,m⊥平面α,n⊥平面β.直线l满足l⊥m,l⊥n,l⊄α,l⊄β,则( )•A.α∥β且l∥α•B.α⊥β且l⊥β•C.α与β相交,且交线垂直于l•D.α与β相交,且交线平行于l•答案 D•解析 因为m⊥α,l⊥m,l⊄α,所以l∥α.同理可得l∥β.•又因为m,n为异面直线,所以α与β相交,且l平行于它们的交线.故选D.•4.在如图所示的四个正方体中,能得出AB⊥CD的是( )•答案 A •5.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A1⊥平面ABC,AC=BC=AA1=2,∠ACB=90°,E为BB1的中点,∠A1DE=90°.•求证:CD⊥平面A1ABB1.•答案 略•例1 如图所示,已知PA⊥矩形ABCD所在平面,M,N分别是AB,PC的中点.•(1)求证:MN⊥CD;•(2)若∠PDA=45°,求证:MN⊥平面PCD.题型一题型一 线线垂直、线面垂直线线垂直、线面垂直•(2)∵∠PDA=45°,PA⊥AD,∴AP=AD.•∵ABCD为矩形,∴AD=BC,∴PA=BC.•又∵M为AB的中点,∴AM=BM.•而∠PAM=∠CBM=90°,•∴PM=CM,又N为PC的中点,∴MN⊥PC.•由(1)知MN⊥CD,PC∩CD=C,∴MN⊥平面PCD.•【答案】 (1)略 (2)略•探究1 证线面垂直的方法有:•(1)利用判定定理,它是最常用的思路.•(2)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若两平行线之一垂直于平面,则另一条线必垂直于该平面.•(3)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①两平面互相垂直,在一个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平面.•②若两相交平面都垂直于第三个平面,则它们的交线垂直于第三个平面.•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PA⊥底面ABCD,AB⊥AD,AC⊥CD,∠ABC=60°,PA=AB=BC,E是PC的中点.求证:•(1)CD⊥AE;•(2)PD⊥平面ABE.思考题思考题1•【证明】 (1)∵PA⊥底面ABCD,•∴CD⊥PA.•又CD⊥AC,PA∩AC=A,•故CD⊥平面PAC,AE⊂平面PAC.•故CD⊥AE.•(2)∵PA=AB=BC,∠ABC=60°,故PA=AC.•∵E是PC的中点,故AE⊥PC.•由(1)知CD⊥AE,由于PC∩CD=C,•从而AE⊥平面PCD,故AE⊥PD.•易知BA⊥PD,故PD⊥平面ABE.•【答案】 (1)略 (2)略•例2 (1)△ABC为正三角形,EC⊥平面ABC,BD∥CE,且CE=CA=2BD,M是EA的中点.求证:①DE=DA;•②平面BDM⊥平面ECA;•③平面DEA⊥平面ECA.题型二题型二 面面垂直面面垂直•【证明】 ①取EC的中点F,连接DF.【答案】 ①略 ②略 ③略 •(2)已知平面PAB⊥平面ABC,平面PAC⊥平面ABC.AE⊥平面PBC,E为垂足.•①求证:PA⊥平面ABC;•②当E为△PBC的垂心时,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思路】 已知条件“平面PAB⊥平面ABC,……”,想到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便有如下解法.•【证明】 ①在平面ABC内取一点D,作DF⊥AC于F.•平面PAC⊥平面ABC,且交线为AC,∴DF⊥平面PAC.•又PA⊂平面PAC,•∴DF⊥PA.作DG⊥AB于G,•同理可证:DG⊥PA.•DG,DF都在平面ABC内,且DG∩DF=D,•∴PA⊥平面ABC.•②连接BE并延长交PC于H,•∵E是△PBC的垂心,∴PC⊥BH.•又已知AE是平面PBC的垂线,PC⊂平面PBC,•∴PC⊥AE.又BH∩AE=E,∴PC⊥平面ABE.•又AB⊂平面ABE,∴PC⊥AB.•∵PA⊥平面ABC,∴PA⊥AB.•又PC∩PA=P,∴AB⊥平面PAC.•又AC⊂平面PAC,∴AB⊥AC.•即△ABC是直角三角形.•【答案】 ①略 ②略•探究2 (1)掌握证明两平面垂直常转化为线面垂直,利用判定定理来证明.也可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证明平面角为直角,利用定义来证明.•(2)已知两个平面垂直时,过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一点作交线的垂线,则由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得此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于是面面垂直转化为线面垂直,由此得出结论:两个相交平面同时垂直于第三个平面,则它们的交线也垂直于第三个平面.②的关键是灵活利用①题的结论.•(2014·江苏)如图所示,在三棱锥P-ABC中,D,E,F分别为棱PC,AC,AB的中点.已知PA⊥AC,PA=6,BC=8,DF=5.•求证:(1)直线PA∥平面DEF;•(2)平面BDE⊥平面ABC.思考题思考题2•【证明】 (1)因为D,E分别为棱PC,AC的中点,所以DE∥PA.•又因为PA⊄平面DEF,DE⊂平面DEF,•所以直线PA∥平面DEF.•又PA⊥AC,DE∥PA,所以DE⊥AC.•因为AC∩EF=E,AC⊂平面ABC,EF⊂平面ABC,•所以DE⊥平面ABC.又DE⊂平面BDE,•所以平面BDE⊥平面ABC.•【答案】 (1)略 (2)略•例3 (2015·山东威海一模)如图所示,矩形ABCD所在的平面和平面ABEF互相垂直,等腰梯形ABEF中,AB∥EF,AB=2,AD=AF=1,∠BAF=60°,O,P分别为AB,CB的中点,M为底面△OBF的重心.题型三题型三 平行与垂直的综合问题平行与垂直的综合问题•(1)求证:平面ADF⊥平面CBF;•(2)求证:PM∥平面AFC;•(3)求多面体CD-AFEB的体积V.•【解析】 (1)证明:∵矩形ABCD所在的平面和平面ABEF互相垂直,且CB⊥AB,•∴CB⊥平面ABEF.•又AF⊂平面ABEF,∴CB⊥AF.•又AB=2,AF=1,∠BAF=60°,由余弦定理知BF=,∴AF2+BF2=AB2,∴AF⊥BF.•又BF∩CB=B,∴AF⊥平面CBF.•∵AF⊂平面ADF,∴平面ADF⊥平面CBF.•(2)证明:连接OM延长交BF于H,则H为BF的中点.又P为CB的中点,∴PH∥CF.•又∵CF⊂平面AFC,∴PH∥平面AFC.•连接PO,则PO∥AC,∵AC⊂平面AFC,PO⊄平面AFC,∴PO∥平面AFC.•又PO∩PH=P,∴平面POH∥平面AFC.•∵PM⊂平面POH,∴PM∥平面AFC.•探究3 以棱柱或棱锥为载体,综合考查直线与平面的平行、垂直关系是高考的一个重点内容.解决这类问题时,核心是熟练掌握平行、垂直等的判定定理以及性质定理,通过不断利用这些定理,进行平行与垂直关系的转化,证得问题结论.•(2014·北京文)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侧棱垂直于底面,AB⊥BC,AA1=AC=2,BC=1,E,F分别是A1C1,BC的中点.•(1)求证:平面ABE⊥平面B1BCC1;•(2)求证:C1F∥平面ABE;•(3)求三棱锥E-ABC的体积.思考题思考题3•【思路】 (1)利用已知条件转化为证明AB⊥平面B1BCC1;(2)取AB的中点G,构造四边形FGEC1,证明其为平行四边形,从而得证;(3)根据题中数据代入公式计算即可.•【解析】 (1)证明:在三棱柱ABC-A1B1C1中,•BB1⊥底面ABC,所以BB1⊥AB.•又因为AB⊥BC,•所以AB⊥平面B1BCC1.•所以平面ABE⊥平面B1BCC1.•1.判定线面垂直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利用定义;•(2)利用判定定理(垂直于两相交直线);•2.判定面面垂直的方法,主要有两种:•(1)利用定义:判定两平面相交所成的二面角为直角;•(2)利用判定定理: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1.(2013·广东文)设l为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若l∥α,l∥β,则α∥β •B.若l⊥α,l⊥β,则α∥β•C.若l⊥α,l∥β,则α∥β •D.若α⊥β,l∥α,则l⊥β•答案 B•解析 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1B1C1D1-ABCD中,对于A项,设l为AA1,平面B1BCC1,平面DCC1D1为α,β.A1A∥平面B1BCC1,A1A∥平面DCC1D1,而平面B1BCC1∩平面DCC1D1=C1C;对于C项,设l为A1A,平面ABCD为α,平面DCC1D1为β.A1A⊥平面ABCD,A1A∥平面DCC1D1,而平面ABCD∩平面DCC1D1=DC;•对于D项,设平面A1ABB1为α,平面ABCD为β,直线D1C1为l,平面A1ABB1⊥平面ABCD,D1C1∥平面A1ABB1,而D1C1∥平面ABCD.故A,C,D三项都是错误的.而对于B项,根据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知B项正确.•2.已知不同直线m,n及不重合平面α,β,给出下列结论:•①m⊂α,n⊂β,m⊥n⇒α⊥β•②m⊂α,n⊂β,m∥n⇒α∥β•③m⊂α,n⊂α,m∥n⇒α∥β•④m⊥α,n⊥β,m⊥n⇒α⊥β•其中的假命题有( )•A.1个 B.2个•C.3个 D.4个•答案 C•解析 ①为假命题,m不一定与平面β垂直,所以平面α与β不一定垂直.命题②与③为假命题,②中两平面可以相交,③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只有④是真命题,因为两平面的垂线所成的角与两平面所成的角相等或互补.•3.如图所示,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和CD的中点,G是EF的中点,现在沿着AE和AF及EF把正方形折成一个四面体,使B,C,D三点重合,重合后的点记为H,那么,在四面体A-EFH中必有( )•A.AH⊥△EFH所在平面•B.AG⊥△EFH所在平面•C.HF⊥△AEF所在平面•D.HG⊥△AEF所在平面•答案 A•解析 ∵AD⊥DF,AB⊥BE,又∵B,C,D重合记为H,∴AH⊥HF,AH⊥HE.∴AH⊥面EFH.•4.如图所示,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C,点D是AB的中点.•(1)求证:BC1∥平面CA1D;•(2)求证:平面CA1D⊥平面AA1B1B.•答案 (1)略 (2)略•证明 (1)连接AC1交A1C于E,连接DE.•∵AA1C1C为矩形,则E为AC1的中点.•又D是AB的中点,•∴在△ABC1中,DE∥BC1.•又DE⊂平面CA1D,BC1⊄平面CA1D,•∴BC1∥平面CA1D.•(2)∵AC=BC,D为AB的中点,•∴在△ABC中,AB⊥CD.•又AA1⊥平面ABC,CD⊂平面ABC,•∴AA1⊥CD.又AA1∩AB=A,•∴CD⊥平面AA1B1B.•又CD⊂平面CA1D,•∴平面CA1D⊥平面AA1B1B.•5.(2014·新课标全国Ⅰ文)如图所示,在三棱柱ABC-A1B1C1中,侧面BB1C1C为菱形,B1C的中点为O,且AO⊥平面BB1C1C.•(1)证明:B1C⊥AB;•(2)若AC⊥AB1,∠CBB1=60°,BC=1,求三棱柱ABC-A1B1C1的高.•思路 (1)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证明;(2)通过解三角形求三棱柱的高.•解析 (1)连接BC1,则O为B1C与BC1的交点.因为侧面BB1C1C为菱形,所以B1C⊥BC1.•又AO⊥平面BB1C1C,所以B1C⊥AO.故B1C⊥平面ABO.•由于AB⊂平面ABO,故B1C⊥A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