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12页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医学科学学位)一 、专业概况本学科是 1981 年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 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1990 年被批准为 上海市重点学科, 1993 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997 年起连续 被评为国家人才培养理科基地,2001 年再次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08 年批准为国家中医基础教学团队该学科拥有较合理的学科梯队,分别由中医基 础理论教研室、内 经教研室、实验中医学教研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中医基础综合实验室等组成历年来学科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上海市科委等各级科研项目多项 获包括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 优秀图书奖等国家级、市部 级科研成果奖多 项,国内外 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主编多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负责两门全国精品课程学科 为博土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培养目标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 中医药事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事业心强,富有团队协作和求实创新精神,积极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
2.具有全面、系统、 坚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能阅读相关专业外文资料, 具备独立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与科学素质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人才三、研究方向1.证/证候和辨证论治基础研究2.藏象基础研究3.内经及其疾病证候研究4.心身医学研究四、学习年限学制 3 年,可弹性学习 2-5 年五、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学位课程学习的总学分不得少于 34 学分,本专业硕土研究生学位课程规定如下:注:灰色底纹为规定课程,各专业执行即可,不需 变动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必修或选修备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 1.5 必修 学位课自然辩证法 36 1.5 必修 学位课英语(或日语) 140 4.5 必修 学位课医学统计学 72 3.0 必修公共必修课科研思路与方法 36 1.5 必修中国传统哲学史 36 1.5中医文献学 72 3.0中医医家学说和学术思想史40 2.0中医基础理论专题研究30 1.5分子生物学 72 3选择不少于 1 门,必修学位课黄帝内经专题研究 40 2.0金匮指要 40 2.0伤寒经纬 40 2.0专业基础课温病学说之研究 40 2.04 门经典课程选择不少于 1门,必修学位课专业课 由导师指导完成 3.0 必修 学位课选修课及讲座根据研究方向,由导师和学生商定选修六、培养方式与方法1.德育教育由研究生主管部门和研究生所在院、所、科室及导师共同负责,采取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种教育形式,提高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在培养过程中,导师应做好言 传身教,不断提高研究生医德医风和学术道德的水平2.课程教育课程学习原则上在第一学年完成专业课采用导师授课、和研究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并由导师在培养计划表中列出所需阅读文献,要求研究生阅读,考核方式可采用文献阅读记录(心得)和专业小论文的形式专业课应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3.科研工作及学位论文实行研究生院、二级学院(医院、研究所 )、教研室三级管理的导师负责制 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应广泛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熟悉本 专业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在导师指导下, 拟定研究课题,于第三学期末以前,写出研究课题的文献综述,并在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开题报告通过后, 报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课题完成过程中, 应按计划由研究生定期在科室内做阶段性报告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论点明确, 论据充分,数据翔 实,层次清晰,并有一定的独到见解,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相应的理论水平论文完成后,须经导师及指导小组审核同意,先在科室内进行预答辩后,方可推荐答辩,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组织论文评审、答辩和学位授予的审核工作。
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发表与本专业有关学术论文 1 篇4.教学和社会实践研究生应当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时,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一定时间的临床实践和教学实践,以增强才干研究生在读期间,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 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培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观念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医学科学学位)一 、专业概况本学科是 1981 年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 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1990 年被批准为 上海市重点学科, 1993 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997 年起连续 被评为国家人才培养理科基地,2001 年再次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08 年批准为国家中医基础教学团队该学科拥有较合理的学科梯队,分别由中医基 础理论教研室、内 经教研室、实验中医学教研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中医基础综合实验室等组成历年来学科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上海市科委等各级科研项目多项 获包括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 优秀图书奖等国家级、市部 级科研成果奖多 项,国内外 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主编多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负责两门全国精品课程。
学科 为博土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培养目标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事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事业心强,富有团结协作和求实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2.有坚实、宽广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全面掌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 术发展动态,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非英语尚需熟悉第二外语——英语)和古汉语,能熟练地阅读相关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能熟练地阅读中医古籍,具备独立自主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能力,在本学科的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培养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又有 现代科学精神的现代中医基础研究的高级人才3.身心健康三、研究方向1.证/证候和辨证论治基础研究2.藏象基础研究3.内经及其疾病证候研究4.心身医学研究四、学习年限学制 3 年,可弹性学习 3-5 年五、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学位课程学习的总学分不得少于 20 学分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规定如下: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必修或选修备注当代科技文明的理性解读 72 3.0 必修医用英语(或日语) 120 4.0 必修 学位课专业基础课 3.0 必修 学位课,导师指导完成 公共必修课专业课 3.0 必修 学位课,导师指导完成 选修课及讲座根据研究方向,由导师和学生商定 选修六、培养方式与方法1.德育教育由研究生主管部门和研究生所在院、所、科室及导师共同负责。
采取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运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教育形式,提高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在培养过程中,导师应做好言传身教,不断提高研究生医德医风和学术道德的水平2.课程教育课程学习原则上在第一学期完成课堂教学可采取教学、自学、学 术讲座.研讨 、实践等多种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 维和能力为目标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采用导师授课、 和研究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并由导师在培养计划中列出需阅读文献,要求研究生阅读,考核方式可采用文献阅读记录(心得)和专业小论文的形式专业课应 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3.科研工作及学位论文实行研究生院,二级学院(医院、研究所 )、教研室三级管理的导师负责制博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应进一步拓展知识范围,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独立和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发挥创造性思维,灵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本学科研究中独立做出创新性成果要求于第三学期末以前,写出研究课题的文献综述,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博士学位论文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 实用性和创新性, 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有新的发现和创新学位论文完成后, 须经导师 及指导小组审核同意,在科室内进行预答辩后,方可推荐答辩,并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组织论文评审、答 辩和学位授予的审核工作。
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在核心期刊发表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 2 篇4.教学和社会实践 研究生应当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时,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一定时间的临床实践和教学实践,以增强才干研究生在读期间,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 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培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观念针灸学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临床专业学位)一、专业概况本学科是 1981 年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1985 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1 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该学科拥有较合理的学科梯队,长期从事针灸系基础与临床研究, 历年来承担了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科委等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 获得了部、委、上海市等科技成果奖多项本学科主 办有 《上海针灸杂志》(中、英文版),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国 际针灸培训中心之一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研究会挂靠在本学科内研究中注重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在针灸与免疫关系研究、 经络物质基础研究、针灸器材研究、针灸文献研究、 针灸信息化研究等方面有 优势近年来注重交叉学科研究,目前研究涉及的主要学科有物理、数学、化学、信息、工程等。
现有免疫、分子生物、生化、神经生理、液相色谱分析、蛋白质组、 图象分析、CAI 课 件、文献、针灸器材等研究室, 为培养 针灸系硕士研究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培养目标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 中医事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实事求是,事业心强,富有团结协作和创新精神,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积极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医临床医学事业服务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 ,能阅读相关专业外文资 料 熟悉本学科国内外临床发展动态,掌握本学科临床科学研究方法能独立处 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3.身心健康三、研究方向1.针灸治疗疑难疾病的临床研究与经验总结2.针灸治疗疾病的诊断与疗效评估研究3.针灸治疗疾病的方法学研究4.针灸医疗器材的研究四、学习年限学制三年,可弹性学习 2-5 年五、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学位课程学习的总学分不得少于 20 学分,本专业硕土研究生学位课程规定如下: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必修或选修备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 1.5 必修 学位课自然辩证法 36 1.5 必修 学位课英语(或日语) 140 4.5 必修 学位课医学统计学 72 3.0 必修公共必修课科研思路与方法 36 1.5 必修专业基础课 根据学科专业选择不少于 2 门的第一学期课程;其中 1 门必须为四大经典课程必修 学位课专业课 由导师指导完成 3.0 必修 学位课选修课及讲座 根据研究方向,由导师和学生商定六、培养方式与方法1. 德育教育由研究生主管部门和研究生所在医院、科室及导师共同负责。
采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种教育形式,提高研究生的政治思想、科学素质在培养过程中,导师应做好言传 身教,不断提高研究生医德医风和学术道德的水平2. 课程教育课程学习原则上在第一学期完成弹性学习的研究生应当在 1 年内修完规定的学分,再进行临床轮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