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标版语文一年级下册部编一下《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
8页部编一下《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首、浮、萍、踪、迹”5个生字,正确书写“首”和“采”能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理解“浮萍、踪迹”等词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池上》,并能背诵积累3.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撑、采、踪迹”等词语的意思,初步感知古诗描述的景象,体会小娃的童真与顽皮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2.教学“首”1)知道这是表示数量的量词,还可以说“一首歌”“一首曲子”等2)课题中的古诗“二首”指的是哪两首,划出来,读一读3.明确本课的任务:学习《池上》这首古诗板书“池上”,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1.初读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同桌互相正音2.逐句检查朗读,随机出示折叠卡片认读“踪迹”“浮萍”,并正音1)以字带词,加上动作,读好词组“撑小艇”——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小娃撑小艇”2)卡片认读“踪迹——藏踪迹”,“踪”读好平舌——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不解藏踪迹”3)卡片认读“浮萍”,结合浮萍的图片,借助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识记:浮萍是漂浮在水面的一种水草,因此浮是三点水,萍是草字头。
——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浮萍一道开”3.把诗句连起来读一读,把整首诗读正确4.教师范读、自由练读,读出诗的节奏三、图文结合,初知大意1.教师分别出示“小娃采莲回”和“浮萍一道开”的图片,让学生找到相应的诗句连一连并说说这样连的理由2.学习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1)边做动作边读诗,理解和识记“采”采:看老师演示动作,结合字形知道采字的“爪字头”代表手,采表示用手采摘树木上的果子2)请同学当当小娃来演一演采白莲的动作,感受小娃偷采白莲时既忐忑又高兴的心情并指导朗读3.学习诗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诗画对应,教学“踪迹”①出示《雪地里的小画家》等3幅图片说说这都是谁留下的踪迹?练习说话:是留下的踪迹②在图中找找小娃留下的踪迹,理解“踪迹”在诗中的意思是指船开过后留下的痕迹4.通过对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图片的意思找到相应的诗句并说明理由,这一设计是为了降低难度,借助图画这一载体,将学生对古诗初读后的理解通过连线的方式呈现出来说理由的过程就是学生对古诗大意的初步感知四、诵读积累1.通过难度递增的填词游戏帮助学生背诵古诗1)调皮的词语宝宝把踪迹藏在荷叶里了,你能背吗?小娃撑,偷采回。
不解藏,浮萍开2)又有一些词语宝宝不见了,谁还能背?撑,采2.去掉文字,看图背诵古诗3.配乐背诵古诗设计意图:难度递增的填词游戏能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降低背诵的难度,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背诵古诗,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五、写字1.出示田字格中的“首”和“采”,观察它们所在的位置2.教师范写,强调书写难点首:点、撇短而小,第三笔是长横自”的中间两条短横不能碰到右边的竖采:爪字头的撇是横撇,注意三个点笔画的方向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4.师生互评、生生互评一、以诗引诗,创设情境1.(出示配乐课件:吟咏春天)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春晓》《咏柳》2.交流:我们刚才背诵的诗有什么共同点呢?(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诗)3.教师引导:大自然的美景总是令人陶醉从古至今,不知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赞美它出示配乐课件:夏天情)师导言:生机盎然的春天过去,姹紫嫣红的夏天来了,你们看到了什么?4.导入新课,揭题是呀,大自然是那么美好,万物是那么和谐南宋诗人杨万里被这个美丽的小池塘深深地吸引,写下了一首名为“小池”的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文题目:小池)5.学生读课文题目,教师介绍作者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1.教师导学: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池塘呢?我们一起来有滋有味地读读吧! 出示自学要求:(1)自读诗歌,勾画难认难记的生字生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可以读给同桌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3)自由朗读古诗,要把诗歌读得字正腔圆2.指名朗读古诗,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的过程中相机出示“泉”“流”“爱”“柔”“荷”“露”“角”的生字卡片,巩固字音,交流识字方法,联系诗句或者生活实际理解字义教师相机指导:(1)课件出示“泉”的字理图,学生观察后小结:甲骨文字形像水从山崖泉穴中流出的样子本义:泉水2)课件出示“爱”的字理图,学生观察后小结:手捧着东西送给朋友,以此表示友爱、喜爱相机用“爱”组词并说话3)引导学生用“加一加”或“形声字”的方法识记“流”“柔”“荷”“露”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记“角”3.指导学生将生字带入古诗中,再次朗读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1)让我们再回到这个小池塘,去体会它的美老师再读2)这首古诗听起来很美,你会读吗?(3)请你也这样读一读,读出节奏4)谁愿意读给大家听?(5)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男女对读6)师生接力读,全班接力读三、深入朗读,体会诗意(一)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2.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找出来荷花池、泉眼、树荫、荷叶、蜻蜓。
)(二)理解诗意1.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1)相机引导质疑: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怎样理解“爱晴柔”?(2)指导朗读:一道细流缓缓地从泉眼中流出,池畔的绿树在阳光的照射下,将树荫投到水面,忽明忽暗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要读得轻柔、甜美,速度稍慢,饱含不舍之情)(3)指导想象: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了?如果它们会说话,会说些什么?(4)“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这两句诗时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学生交流)(5)引言:多么细微的画面,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①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②配乐读2.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构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样的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试着背诵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小荷渐渐长大,大家想知道它们在盛夏时节的美丽姿态吗?(出示课件:满池的荷花的图片及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2.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呢。
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五、写字指导1.学生仔细观察课后田字格中的“无”“树”“爱”“尖”“角”的字形,思考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得正确、好看,并把自己的建议分享给大家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补充,重点注意:(1)“无”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2)观察“爱”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注意比例3)“尖”的第一笔是“竖”,“大”要写得舒展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4.学生练写,欣赏评议 作业设计 1.背诵这两首诗2.在积累一首有关夏天的故事背下来3.画荷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