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韩少功的文学寻根之路.doc
8页浅谈韩少功的文学寻根之路刘静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八十年代中期出现的寻根文学创作潮流力图重构中国传统文化,尽管这一 文学思潮存在自身的局限性,但这仍是新时期文学中的宝贵实践与探索,为后来的文学 创作提供了珍贵的经验韩少功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始终保持着一种文人知识分 子的历史责任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体认和关怀这个社会,为中国传统文化自我完善 和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也身体力行的诠释了一个知识分子游刃有余地游走于 现实与文学之间的智慧与胸怀关键词】文学寻根;楚文化;儒家文化寻根文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众所周知,文学与各种特定的政治、社会、文化和社会思潮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 系,一种文学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源起于1985年的寻根文学也是 如此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社会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腾飞、思想解放、科学和文 化迅速发展的局面在文学领域,作家获得了空前的创作自由,加之他们对文革的深刻 记忆,在20世纪70年代末,先后掀起了 “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热潮,作家们 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批判方面,文学艺术在向十七年现实主义文 学格局回归靠拢、重建现实主义审美理性的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在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 的认识上所形成的思维模式和惯性的影响,这一时期文艺创作的变化,依然未能摆脱对 政治的依附。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都是以文学紧跟时代政治的满足而掩 盖了对文学自身审美的深入考察这也反映了本时期文学的问题意识的某种偏颇和审美 理性的欠缺时代在呼吁一种更能适应全球化的赋有建设性的世界性文学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西方的文学艺术也一并涌入了中国,开 阔了中国作家的眼界,其中一些作家也学习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技巧,产生了一些优 秀的作品但在对西方现代文学历史和作家的状况有了较多了解之后,迫切要求文学“走 向世界”的作家意识到,追随西方某些作家、流派,即便模仿得再好,也不能成为独创 性的艺术创造,而更多的只会造成夹生饭的效果,不伦不类因此,面对新的社会历史 条件,在建设现代化的同时,如何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学创作之路成了很多 作家思考的问题第三,自五四运动到十年“文革”,尤其是“文革”期间,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现 象十分严重1919年的“五四运动”,一方面是企盼与要求自由、理性、法治与民主的 实现与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全盘性反传统的兴起与泛滥,在文化上过于偏激,对待传统, 从打倒孔家店开始,什么都打倒如果说五四的偏激和失误有其时代的特殊需要,那么 文革则是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文革要跟封建的东西彻底决裂, 后来就演变成了跟传统文化的彻底决裂,甚至对党的一•些优良传统也要决裂这场由上 层建筑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文化运动的破坏力是空前的,文化的断层是永远弥补不了的, 它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毁灭性的打击因此,重整中国文化断层完全不是一句空洞的 曰号,而是有实际内容的,也是半时有历史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追 求马克思说,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有着深层次的 对自身价值和理想的追索这种自身价值的实现和认同以及理想的追求归结起来就是人 类的文化,抛开政治、道德等其它因素,文化是一只无形的手在控制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是植根于全民族深层的心理、行为模式基于这点,许多知青作家希望能够从“民族文 化心理”层面上,结合自身的经历,把握本民族成员“理解事物的方式”,从而创造一 种兼顾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文学,并实现自身作为一个民族知识分子的价值恰•当此时,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寻根文学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引起了希望寻根的知 青作家的兴趣,80年代盛行的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其民族性的充满拉美风情的 魔幻色彩让知青作家们看到了寻根文化的成功,进一步确证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观 点,也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知青作家们基于中国传统民俗的文化寻根。
80年代韩少功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寻根基于以上种种社会思潮的影响,80年代文学无论创作还是理论批评,都自觉或不 自觉地更加关注文学的本体性问题作家们在“写什么”和“怎么写”两大问题面前, 更多的开始关心后者前一阶段有关真实性问题的争论,在这一时期已不再具有意义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作品作为独立的自足体予以本体性的描述分析,认同文学真实的 “主观性” 切被表现出来的都不失为一种真实从这一时期的主流创作情形来看, 表现生活已相对代替了反应生活,艺术观念发生了整体性位移,文学创作的现代性特征 愈加明显而1985年就初露端倪的寻根小说创作,正是秉持了这一文学创作理论而发展壮大 起来的,寻根作家们试图从文化角度,尤其是在对传统文化反思的基础上,通过对民族 生存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还原,展示出民族意识、心态的形成过程,重建民族文化的现代 形态,为中国当代的发展寻求生机与出路这一时期,韩少功,王安忆,莫言、贾平凹 等人在寻根文学的创作上作出了卓越努力其中,王蒙的《在伊犁》系列小说,贾平凹 的《商州初录》、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李杭育 的《最后一个渔佬儿》等作品相继发表,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因此,许多知青作家加 入到了 “文化寻根”的写作之中,并成了这一•文学潮流的主体。
韩少功作为寻根文学的 代表,在这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韩少功作为这一时期寻根文学作家的优秀代表,他认为:寻根传统文化并不是要全 部回归传统,闭关锁国文化寻根要重新定位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民族化与全球化、传 统与现在的角斗中,寻找符合中国人生存文化基因在《文学的“根与一文中,他指 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 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所谓“寻根”并不是“一 种廉价的恋旧情绪和地方观念”,“而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 史因素的苏醒,也是释放现代观念的能量来重铸和镀亮民族自我形象的努力也就是 说“寻根文学”的文学使命是文化寻根和现代反省在众多作品中,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被很多人视为“寻根文学”的典型代 表小说以痴呆儿“内崽”为中心人物,讲述了在一•个近乎封闭的鸡头寨中,发生在•一 群自称是刑天后裔的居民们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儿原本生活就是生活,没有什么特别之 处,但由于这些生活片段源于一•个不为人所知的一•个地方,一群不知存在与否的神秘居 民身上,因此,作者以零度介入的姿态,故事的角度,向现代人讲起了故事,展示了一 种平凡处见神奇的意境,引发了人们的种种遐想,将读者领入了一种奇异鬼魅的艺术真 实当中,进而不知不觉中模糊了事件真实性的重要性,完成了从再现生活到组合生活、 表现感觉的跳跃。
鸡头寨是一个奇丽鬼魅的地方首先周边自然环境就非同一般:寨子坐落在大山, 与世隔绝,常常出门就一脚踏进云里,恍若孤岛,托你浮游;山中多蛇,醉心于美女, 粗如水桶,细如竹筷其次,寨中居民也很怪异,如他们迷了路要赶紧撒尿、骂娘,以 驱赶所谓的〃岔路鬼〃;他们的居民会患一种名为〃挑生虫〃的怪病在语言上,把“父亲” 称为“叔叔”,把“姐姐”称为“哥哥”这样,在一个遥远而不可知的地方,常人对当 地的自然环境是陌生的,语言也是不通的,如此一•来,就拉开了文本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营造了一种遥远的神秘浪漫氛围,也给一切的超乎寻常的狂放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不论这是有意为之,还是率性为之,都可算是神来之笔在众多的人物中,主人公内崽这i形象最为成功他生下来时,闭着眼睛睡了两天 两夜,不吃不喝,一个死人相,直到第三天才哇地哭出一•声来与他同龄的孩子,一个 个长成壮年汉子,他却仍然只有背篓高,仍然穿着开裆的红花裤母亲总说他只有十三 岁,说了好几年,但他的相明显地老了,额上隐隐有了皱纹……他轮眼皮是很费力的, 似乎要靠胸腹和颈肝的充分准备,才能翻上一个白眼调头也很费力,软软的颈肝上, 脑袋像个胡椒碾晃来晃去,须沿着-•个大大的弧度,才能成功地把头稳稳地旋过去。
一 辈子只会说两个词:“爸爸”和“X妈妈”,前句在心情亦或是愉快的肘候说,后句则相 反虽然他只会这两句话,但细细品来,这里面韵味无穷首先,正因为有了 “爸爸” 和“X妈妈”,才有了人类这一生生不息的种族,一辈子只说这两个词,似乎是在重复 着某种真理,亦或是在证明他就是真理真正的化身,或者是在讽刺那些会说很多话的人 ——其实浪费那么多口舌有多大意义呢?人生只需这两个词足矣其次,就是这个不会 说话的小老头,将汉语的功用发挥到了极致,能用“爸爸”表示“好”、“同意”和“开 心”,而“X妈妈”则表示“坏”、“反对”和“愤怒”,他用他的“智慧”去“判断”周 围的人事物,并且“准确而精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说他是一个“环保”的睿智 现代人小说最后,全寨的老人和小孩都喝了毒药,丙崽偏就幸存了下来,而且还是穿着开 裆裤,挂着鼻涕,长着脓疮,垂着硕大无比而又空空如也的脑袋,额上布满皱纹 个永远停滞在“十三岁”的小老头这样的结果让人大惑不解的同时,也不会引发人去 探索谜底的欲望,反之,而是欣然跟着作者的思维接受这个结果因为,在现代人看来,在丙崽身上承载了太多的怪诞、矛盾和不可能,使得读者本能地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欣 赏这种怪诞,折服而沉醉于这样的状态之中,没有精力和必要去鉴别是非。
如此一来, 韩少功完成了作品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本体性,营造出了文学真实的“主观性” 种被表现出来的不置可否的真实然而,要体现一篇文学作品真正价值,仅仅靠原始蛮荒或者乱神怪力是远远不够的, 真正支撑其内在合理性的逻辑因素在于流淌于字里行间的荆楚文化作者以湖湘一带为 地域文化背景,追溯以楚辞为制高点和凝聚点的先秦文化,而楚文化具有浓郁的原始宗 教意识和神话色彩,在天人合一,人神共愉型审美倾向中,充分表现出楚人情感、灵性 的丰富、活跃与无拘无束,是现代文明和理性未曾涉及过的领域尽管时至今日,荆楚文化湮没无闻,却并未消失,而是潜隐到民间世界之中,凝成 弥漫于这方水土的氛围,并渗入生生死死于这块土地的人们的精神血液,以巫术、传说、 民俗、民风、方言等隐曲而实实在在地保存着,还通过民歌、歌谣、地方戏等形式,传 达和传播者渊源久远的神韵,冥冥之中规范着当地人的命运和行为其中,“打冤”一节最能体现文中的文化韵味当鸡头寨和鸡尾寨为了一个很原始 的理由发生矛盾后,他仅会的两个词“爸爸”和“X妈妈”竟成了阴阳二卦,决定着整 个寨子的命运与未来,他也成了内•仙,此时人神合一,人即是神,神即是人这一切“非 正常”的艺术世界,也正是韩少功寻根文学中要表现的那个立足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世 界。
在这里,他用现代视角关照着这个神秘、奇丽而狂放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的精髓则 集中在内崽身上,他是人神、物我、生死、祸福与对错等二元两极混合体,这里无所谓 对立,i切现实的或正常的与非现实的或非正常的都可以联系在i起,并泯灭二者之间 的对立区别而使之成为一个混沌的统一体,任何事物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评论家李西庆曾指出,文学或文化的根,并不在儒学里,而是在区域文化中——发 源于西部诸夏的老庄哲学,以屈原为代表的绚丽多彩的楚文化,以幽默、风骚、游戏鬼 神和性观念开放、坦荡为特征的吴文化等等而韩少功要寻找的就是这种“不规范”的 传统,这种隐匿于“规范”儒家传统以外的、无拘无束的主观浪漫主义状态,截然迫异 于正统文化的现实主义,也不是之前作家们所追求的那种依附于社会意识形态的现实主 义写法,也惟有这种“不规范”的传统,即“楚文化”传统,才能通向文学之“根二 正是这种弥漫着原始氏族社会的蛮荒怪异的荆楚文化,渲染了湘西山区业巳不完整的传 统乡土文化,渗透出独具的混沌蒙昧而浪漫的荆楚文化气息,使得本已稀薄的文化的古 意、文化的历史连贯性与纵深感重新弥散在民间现实的生气和灵性之中,并构成了民间 某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