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雪线知识点总结.doc
9页高中地理知识点高中地理:雪线知识点总结号 wegzdl收录于话题雪线是高中地理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部分,教材中把其归类为垂直地带性近几年高考中,不同程度的都出现了关于雪线的内容从高考题目看,主要是考察了雪线的影响因素、分布规律等相关内容所以,雪线在高考中并不能忽视,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当强化训练,但是教材中对于这方面涉及并不多从考生的反响来看,雪线的知识学生不容易掌握,做题的可把握性不强一、雪线的纬度分布规律从全球来看,雪线的分布高度与气温和降水量密切相关赤道地区空气多对流上升,云层较厚,降水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而副热带地区多下沉气流,晴天多,降水少,热量充足,积雪较易融化因此,全球雪线最高的地区不在赤道,而是在副热带地区处在此范围的南纬20~25间的安第斯山雪线最高,主要在智利北部和玻利维亚西南部,一般高5500~6000米,最高可达6400米,成为世界上雪线最高的地方在纬度40的地方,根据气候的干燥程度,雪线高度在海拔2500~5000米之间到极地附近,雪线可降至地表此外,由于10N的降水量比10S多,因此10S的雪线比10N也要高一些总之,雪线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由副热带地区向两侧高低纬度递减。
二、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地球上各地区雪线的分布高度起伏多变,主要取决于气候与地貌因素的综合作用大气环境改变等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1、气候上的气温与降水都与之有关①雪线的分布高度与气温成正相关,温度高时雪线也高由于地表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使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也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例如,雪线高度在热带非洲为4500~5200米,到阿尔卑斯山降至2400~3200米,北极圈内在200米以下②降水量与雪线高度关系: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因为,在降雪量很少的条件下,要达到降雪量与消融量的平衡,必须有较低的年平均温度(即雪线位置必然较高),以使消融量和蒸发量减到很少;而降雪量很大的情况下,必须有较高的年平均温度(即雪线必然较低)方能融化大量的积雪,以保持降雪量与消融量的平衡例如,我国的天山——祁连山一线,水汽来源主要受西风带控制,所以由天山西段向东降水量递减,雪线升高,到天山东段雪线达5000米以上,再向东到祁连山东段,由于来自太平洋的水汽增多,雪线反而降低2、地貌因素对雪线高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势和坡向上①从山势上看,陡峻的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保存,雪线偏高;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
②在海拔高度相同的山坡两侧,向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融化较快,雪线位置较高;背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少,气温偏低,雪线位置也较低③对于北半球而言,南坡、西坡日照多,冰雪消融量大,雪线偏高,而北坡和东坡的雪线位置较低例如,我国天山南坡雪线高度为3900~4200米,而北坡雪线高度为3500~3900米3、具体到某一山区,主要看气候与地貌两方面对其影响的强弱①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降水量丰富的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干燥少雨的北坡雪线高度要低其南坡面向印度洋,夏季西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年降水量在2000~3000毫米以上,在同等气温(低于0℃)情况下,南坡空气易达到过饱和,形成降雪,形成海洋性冰川,雪线高度在4500米左右;北坡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受喜马拉雅山的阻挡,印度洋的水汽难以到达,年降水量一般只有600~800毫米,空气要达到过饱和,必须海拔升高,气温继续降低,才可能形成降雪,形成大陆性冰川,雪线高度大多在6000米左右,个别地区达6200米②青藏高原境内雪线海拔高低相差很大,大体上有从边缘向内部、自东南向西北增高的趋势。
青藏高原东南边缘雪线高度为4500~5000米,至高原内部,中喜马拉雅山北翼、冈底斯山等雪线高度为5800~6000米,珠峰北侧东绒布冰川及羌塘高原西部昂龙岗日雪线高度达6200米,是北半球分布最高的雪线③阿尔卑斯山北坡为背阳坡,蒸发弱;北坡又是迎风坡,大西洋水汽在此产生了大量的降水因此,阿尔卑斯山北坡雪线较低,南坡雪线较高④天山南坡为向阳坡,气温比北坡高,且南坡降水量比北坡少,故天山南坡雪线比北坡高4、雪线的升降变化还受大气环境改变的制约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沙尘暴等因素均可对雪线高度产生影响雪线是指地球陆地上年降雪量等于消融量的某一海拔高度,即永久积雪下限的海拔在雪线以上,气温低于0℃,全年冰雪的积累量大于消融量,形成了常年积雪区;在雪线以下,气温高于0℃,全年冰雪的积累量小于消融量,不能积累常年积雪,只能是季节性积雪区;在雪线附近,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达到动态平衡一个地方的雪线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夏季雪线位置比较稳定,每年都回复到比较固定的高度,由于这个缘故,雪线高度都是在夏季最热月进行测定的知识点(1)雪线的高低雪线,指的是在高纬度、高山地区,永久性积雪最下限的海拔高度。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有3个:气温、降水、地形温度越低,越容易积雪结冰,因此积雪在山坡上的分布越低,即雪线越低雪的来源是降水降水越多,积雪越多,雪线越低地形平坦的地区,积雪容易堆积和保留,因此雪线较低地形陡峭的地区,降水/积雪都容易滑落,因此雪线较高例如下图,由赤道(0)向南北极(80),温度逐渐降低,因此雪线也逐渐降低同时,还可以发现,每个山坡朝向赤道的以面,雪线更高(向阳坡>背阳坡),这是因为向阳坡的温度更高,积雪更易融化图1 从赤道向两极的雪线分布图(2)亚洲气候分布图亚洲分布着10种气候,如下图所示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少雨,冬季寒冷干燥),我国分布范围最广的是高原山地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图2 亚洲气候分布图俄罗斯疆域辽阔,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其中后三个部分共同组成了西伯利亚,以乌拉尔山脉与东欧平原分界图3 俄罗斯的自然地域划分(3)耕地-林地的转化耕地-林地间的相互转化,正如亚马逊流域的迁移农业①在平坦的地区,毁林开荒;②连续耕作1~3年,收获粮食;③耗尽土壤肥力,土地遭到弃耕;④自然情况下,需要15~30年,森林才可以再生。
图4 迁移农业例题图5 例题答案:A、D、C精讲精析:(1)分析积雪减少的影响因素影响积雪的因素主要有两个:降水+温度在降水方面,西伯利亚地处亚欧大陆的内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寒冷干燥,终年降水稀少,对积雪的影响较小在气温方面,由于全球变暖,温度升高,融化了较低海拔的积雪,使得越年积雪越来越少2)分析湿地增加的影响因素湿地的增加,主要有3个因素:降水增加(地下水水位上升)、气温升高(积雪融水、冻土层融化)、人为因素西伯利亚当地的降水较少,且当地的自然生态保护良好,退耕还湿的生态保护措施的必要性较小因此,应该为全球变暖,导致当地温度的升高,融化了土壤中的冻土层,使得土壤保持湿润,在低洼处慢慢发展成为湿地3)分析耕地的转化方向耕地转化为林地,自然情况下,需要较长的时间耕地如果要转化为湿地,则需要更加充足的水分,且需要在地势较为低洼的地区耕地转化为寒漠,需要较为寒冷的环境,这与全球变暖相背而行因此,当地的耕地在温度升高、冻土层融化的推动下,部分耕地水分含量太大,不再适宜耕种,转化为了草地总结(1)迎风坡、向阳坡对雪线的影响同一座山坡,一般可以分为阳坡、阴坡、迎风坡、背风坡。
其中阳坡的温度更高,迎风坡的降水更多一般来说,温度越高、降水越少,则山地的雪线越高因此向阳坡(阳坡)、背风坡的雪线高于背阳坡(阴坡)、迎风坡图6 迎风坡/向阳坡的雪线高低(2)青藏高原,为什么很难修建铁路因为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分布着永久性冻土层和季节冻土层季节性冻土层在夏季融化,在冬季结冰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如果修建铁路,则夏季冻土层融化,铁轨会下沉(融沉);冬季冻土层重新结冰,铁轨被迫抬升(冻胀)每年的一升一降,严重威胁着铁路的安全在建设铁路时,应该防止季节性冻土层的融化、冻结,维持冻土层的稳定因此,在修建青藏铁路时,在季节性冻土层区域的铁路路基两侧,埋设高效导热的热棒,及时将冻土层内的高温传导出来,防止冻土层融化图7 铁路两侧的热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