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1(精品).doc

24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477332036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20MB
  • / 2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常山自古香火鼎盛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皇帝继泰山封禅后首次加封东岳泰山之神为天齐仁圣帝后,全国性山岳崇拜达到了一个高峰,各地修建了一大批东岳庙宋熙宁九年(1076),常山神与北岳恒山一起被神宗皇帝分别钦封为“润民侯”30年后,徽宗又加封常山神为灵济昭应王,常山神之夫人也一起被加封为灵顺夫人位列仙班,官居王侯,常山神的地位达到了史上空前绝后的高度,周边地区的地域神祇崇拜也达到了高峰,常山碧霞宫应该就是这个时候首建的,但具体情况已无记载只有乾隆版《诸城县志》有如下记述:“至若二十里常山顶东岳宫……皆古刹也,创建并无考”(建置考第四)  不过从乾隆版《诸城县志》的记载里倒可以得到另外一些信息:早时常山顶上建的应该是东岳庙,或“灵济昭应王”庙,而不是碧霞宫,常山碧霞元君的奉祀场所可能别有其地,或作为东岳庙(或“灵济昭应王”庙)的一部分可能随着岁月延宕,人们更亲近女姓山神,才逐步演化成为碧霞宫,专祀碧霞元君,而东岳神在诸城周边地区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常山周边老百姓历来把常山碧霞元君尊称为“常山老母”,相应的,泰山的碧霞元君为“泰山老母”,九仙山的碧霞元君为“九仙老母”,三位神祇为三姊妹,各司其职守护当地一方人民的幸福与安宁。

      三位神祇称呼相同,封号相同,只是地域不同,这种现象应该是同一神祇崇拜的地域化形成的  作为极具东方特色的典型的地域性神祇崇拜,常山周边老百姓对常山老母的崇拜方式有着十分奇特的内容——“替人”制度  根据“替人”制度,人世间任何人都应在神府里为神服役由于活生生的人不可能什么也不干老老实实呆在神前为神服务,因此,可以而且必须找一位“替人”代替自己找“替人”的办法很简单,用纸草扎一个纸人,写上准备代替的主人的姓名、籍贯、生日时辰,选个良辰吉日,一把火烧掉,“替人”就代替自己去神前服役了,本人也就会出入平安、百病不生了过三、五年或更长时间,感觉身体不适或家宅不安,就重新扎个纸人,再按以上仪式烧掉,称之为“换替人”;平时一年四季还要给“替人”换衣服、换鞋子,等等  “替人”制度运行几百上千年,演化出一系列办事规则比如,替人分别在各个神府服役,常山周围的老百姓一般都分别隶属于三个山头,要么是常山人,要么是九仙人,要么是泰山人,不能进错门,不能“换错替人”,否则“替人”就会无效,甚至带来灾祸至于具体哪个人属于哪个山头,本人是不知道的,完全由巫婆神汉说了算该什么时候“换替人”,或者为自己的“替人”换衣服,也都由巫婆神汉指导点拨。

      因此,在“替人”盛行的地方,巫婆神汉很吃香的,在一些偏远的农村至今还仍有一定市场  这是碧霞宫的大殿,是常山老母享受人间烟火和办公的地方常山老母像前层层叠放着N多双小鞋子,是虔诚的信徒们供奉给老母的为防止亵渎神灵,没有拍照除了常山老母的有关传说,碧霞宫收藏的民间艺术品也令人眼前一亮从进大门开始就注意到了这些藏品,大殿廊檐下,院落墙角边,花坛草丛里,到处都是一些石刻艺术作品,有神佛雕像,有动物肖型,也有器皿造型,数量众多,五花八门,就这么简单地摆放着,显然还没有进行归类整理认真琢磨一下,这些石刻艺术作品雕工有的粗放、有的精致,有的严谨守制、有的则诙谐生动,在这样一个地方一下子见识这么多民间艺术品,还真是有些出乎意料——当然,也不由得不令人产生疑问:从哪儿收集来如此之多的艺术品?它们都是古代作品、还是掺杂有现代的东西?这些问题从寺庙管理兼售票兼解说兼保洁的老者那儿当然得不到答案老者介绍,他在这儿已呆了七、八年,绝大部分都是他来的时候就有的,有少量为后来有人送来的按老者的估计,绝大多数应该是古代真品,并推论说,过去收集这些东西很容易,比如山神土地的神像,古代每个村庄都有,甚至不止一个,解放初期到村子里去拣就可以,无需任何花费。

      这一说法显然具备相当的说服力,不知大家信不信,反正我是有点儿相信了老者把锁着的大殿及东西厢房逐一打开,除了供奉碧霞元君、送子观音等神像以外,各个房间内也无一例外摆放保存了大量石质、瓷质、木质、甚至纸质艺术品,同样是五花八门,分门别类,令人眼花缭乱东厢房靠西墙摆放着一组古代木质橱櫃,整体造型及细部雕琢都十分精美,老者介绍说曾有懂行的专家来看过,认为是明代收藏品不过从橱櫃上雕琢的龙图案判断,要么是明代宫庭或寺庙用品,如果是民间家俱的话,那个时候估计没有谁敢弄好几条龙放在家里不过门上的大铜锁看起来倒真像是明代制品 前殿里保存的一幅古代木雕画屏,估计至少也是民国以前的东西,画屏为几块巨大的竖板拼成,用料极其精致,拼接做工也极为考究画屏颜色全部脱落,但精雕细琢的花木禽鸟依然清晰完整,十分精致美观碧霞宫门票20元别的不说,单就有机会看看这些古代哪怕是掺杂有现代作品的收藏品,也值了[原创]山有常德,谓之常山 我要推荐2011-11-24 17:53:24 丨 分类: 行走见闻 丨 标签: 山东   常山位于诸城城南10公里,方圆5公里,海拔273米常山地处山东半岛胶莱冲积平原南部平原与丘陵交界之处,周边数十平方公里地势起伏平缓,常山是惟一的地形突起,因此苏东坡《超然台记》云:常山虽“不甚高大,而下临城中,如在山下,雉堞楼观,仿佛可数。

      自城中望之,如在城上,起居寝食,无往而不见山者”自小闻听它的名称,第一反应也是“长山”,因为常山与时常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不管从哪个方向看到的常山都是横长的不过按照文人们的解释,常山之所以是“常山”而不是“长山”,是因为“祈雨常应,故曰常山”(《太平寰宇记》引晏氏《齐记》)而苏东坡对此所作的进一步解释是:“东武滨海多风,而沟渎不留,故率常苦旱祷于兹山,未尝不应民以其可信而恃,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苏东坡《雩泉记》)  尽管常山远算不上高大险峻,但作为距离城区最近的一座外形舒缓景色宜人的山峰,其敦厚、坚毅、安然、宁静自守的品格注定会融入地域文化,直至成为地域文明的某种支撑传苏东坡在密州任职两年,曾六登常山,写下了大量涉及常山的文学作品,其中不少成为千古绝唱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据说明清以来,人们品评诸城周边地域文化的时候有个说法,即“诸城厚、安丘透、博山秀”,如果认真探究诸城文化如何之“厚”,想必一定少不了常山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渗透。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自从迁住诸城城南,朝而往暮而归,一年之内说不清爬了多少次常山,留下一堆图片,整理上传一下与朋友们共享   近年新修建的登山石级步道直达常山山顶   常山自古香火颇盛,在宋代还曾被神宗皇帝钦封为“润民侯”,山上山下不乏景观寺庙建筑,据说有据可查的有常山寺、姑子庵、广丽亭等苏东坡知密州期间,还专门留下一首《登常山绝顶广丽亭》:“西望穆陵关,东望琅邪台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飞埃相将叫虞舜,遂欲归蓬莱嗟我二三子,狂饮亦荒哉红裙欲先去,长笛有余哀清歌入云霄,妙舞纤腰回自従有此山,白石封苍苔何尝有此乐,将去复徘徊人生如朝露,白发日夜催弃置当何言,万劫终飞灰  这是近年复建在常山主峰西峰上的广丽亭   常山之巅三峰之间有山脊相连,山顶视界开阔,地形平缓从西峰广丽亭沿山脊东行,不远处便是建于中峰上的安华塔,虽来历无考,倒也颇具视觉效果   东峰上的碧霞宫是常山之巅最主要的寺庙建筑碧霞宫供奉的主神是常山老母,其来历无考,传与泰山老母、九仙老母为三姊妹,封号也同为碧霞元君,作为最具东方特色的地方神祇,各自分工保佑一方百姓的安宁与幸福   常山脚下新修建的“东方佛国”,收藏有大量佛教雕刻塑像等艺术品。

        常山东北麓的雩泉和雩泉亭常山雩泉原为一石砌圆井,据说是苏东坡六上常山留下的惟一遗迹,堪称苏轼知密州时勤政爱民的历史见证据说后来乌台诗案搜集的苏轼罪证中有记录:“熙宁八年五月,轼知密州内,于本州常山泉水处祈雨有应,轼遂立名为雩泉九年四月癸卯,立石常山之上宋熙宁八年为公元1075年,熙宁九年四月癸卯为公元1076年4月18日,“立石常山之上”所立之石即《雩泉记》,其文曰:  常山在东武郡治之南二十里,不甚高大,而下临城中,如在山下,雉堞楼观,仿佛可数自城中望之,如在城上,起居寝食,无往而不见山者其神食于斯民,固宜也东武滨海多风,而沟渎不留,故率常苦旱祷于兹山,未尝不应民以其可信而恃,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熙宁八年春夏旱,轼再祷焉,皆应如响乃新其庙庙门之西南十五步有泉,汪洋折旋如车轮,清凉滑甘,冬夏若一,余流溢去,达于山下兹山之所以能常其德,出云为雨,以信于斯民者,意其在此而号称不立,除治不严,农民易之乃琢石为井,其深七尺,广三之二,作亭于其上,而名之曰雩泉  古者谓吁嗟而求雨曰雩今民吁嗟其所不获,而呻吟其所疾痛,亦多矣吏有能闻而哀之,答其所求,如常山雩泉之可信而恃者乎!轼以是愧于神,乃作《吁嗟》之诗,以遗东武之民,使歌以祀神而勉吏云:  吁嗟常山,东武之望。

      匪石岩岩,惟德之常吁嗟雩泉,维山之滋维水作聪,我民所噫我歌《云汉》,于泉之侧谁其尸之?涌溢赴节堂堂在位,有号不闻我愧于中,何以吁神?神尸其昧,我职其著各率尔职,神不汝弃酌山之泉,言其蔬跪以荐神,神其吐之?   几次登常山大都在秋冬季节,常山之巅环顾四野,满目都是北方乡村秋收冬藏的景象。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